丁振峰
今年春节,妈妈带我们回到梅州大埔县的老家,过了一个客家味十足的年。
大年三十早上,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在楼顶天台上忙活开来,准备拜太阳公公。只见外婆手里拿着香,嘴里念念有词,向着太阳出来的地方不停地行礼,充满了虔诚。妈妈说,拜太阳公公表现了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体现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外婆用关切的目光看着我,对我说:“你也拜一拜吧,太阳公公会保佑你身体健康,快乐长大的。”于是我就在外婆殷切的目光中也向太阳公公行了礼。最后我们燃放了一挂长长的鞭炮。
吃午饭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桌上的鸡、鸭、鱼的头都朝向一个方向——对着我爸。我疑惑不解,便问妈妈。妈妈说:“因为爸爸是客人呀。客家人的规矩,桌上的鸡头鸭头要对着客人中年龄比较大的人。”妈妈还告诉我,由于过大年的前几天就开始祭拜,所以就有了好多个鸡头、鸭头、鱼头。
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一挂挂地燃放起了鞭炮,“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我们家也挂起了一挂六千六百八十八响的炮,一点燃,“噼里啪啦”,鞭炮冒着硝烟闪着火光在屋门口响了起来,整个屋子都好像在响、在抖一般。放完,门口全是红色的纸屑,妈妈说,这些纸屑现在不能扫,扫走了就等于扫走了财富。我不大明白,心想:垃圾怎么是财富呢?妈妈告诉我,这是这里的习俗,屋里的一切东西都代表财富,要等到过完年才能扫。我心想,这样的话,应该事先准备点东西往家里扫,这样就能增加家里的财富值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解释说,客家人以前的生活环境一直比较艰苦,辛勤的劳动并不能换来丰厚的收获,所以形成了珍惜物资、爱护资源的习惯。
大年初一,和年三十一样,还要祭拜。不同的是,初一祭拜的是各家的祖先和灶神,祭拜的地点也由天台改到了堂屋和厨房。大年初二,是客家人走访亲人的好日子。他们拜访亲人,送一点能表达自己心意的东西,充满了温暖。
这次过年,真是又开心又好玩,还学到了许多客家习俗。
指导老师 李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