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桢峰+杨正元
[摘要]甘肃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它们在丧葬习俗上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各地穆斯林的丧葬文化在共同性方面充分表现了伊斯兰教的巨大影响,而差异性则是由于民族和地域因素所造成。
[关键词]甘肃;穆斯林;丧葬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37-0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甘肃各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东乡、保安、哈萨克、撒拉等,在丧葬习俗上有其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甘肃各地穆斯林民族丧葬习俗中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甘肃穆斯林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为建设文明健康的丧葬文化提供借鉴。
一、甘肃各族穆斯林分布概况
甘肃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其中,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兰州等地,其余散居于天水、徽县、定西、会宁、榆中及河西等地。甘肃回族在居住上保持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除临夏和张家川以回族为主外,全省其余地方回族大多与汉、藏等民族杂居。目前人口1258641人。
东乡族因居住在临夏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等族逐渐形成的。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东乡族人口数为546255人。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土库曼的萨尔赫兹地区,元代取道撒马尔罕,东返中国,行至西宁附近定居。撒拉族现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主要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夏河县也有少量分布,人口13517人。
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刘集乡、柳沟乡等乡镇,临夏市、兰州市以及青海西宁、同仁等地也有零星居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保安族总人口为18170人。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各地。甘肃省的哈萨克族是上世纪30年代从新疆迁来的,居住在阿克塞地区,人口近1万。
二、甘肃各地穆斯林丧葬习俗的共性
甘肃各地穆斯林在丧葬习俗上的共性很明显。首先,特点方面的共性。一是都实行土葬,不用棺椁。穆斯林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较集中的公共墓地。穆斯林的坟墓南北走向,深五六尺至八九尺。直坑挖好后再挖侧洞,侧洞有两种:一种是从坑底向西挖一长洞,俗称“偏堂”;一种是从坑底往北挖一洞穴,俗称“撺堂”。“偏堂”和“撺堂”高2尺许,堂口呈弓背形,宽约3尺,长约6尺,遗体放置其中。二是主张薄葬,不允许有任何随葬品,不设灵堂,不摆祭品,不奏哀乐(其他娱乐一律禁止),不化纸钱;不戴纸花、青纱,不向死者叩头;亲友吊唁,不送花圈、挽联、祭幛;安埋不择日期,不看地脉,不放鞭炮,但点香烛(在尸体停放期间点香,下葬每人手里都拿着三柱香,穆斯林认为香不是敬亡人,而益于空气清新和环境卫生。“坐夜”时,停尸的屋子要点上香烛直到天明);对坟墓的构建,不求豪华壮丽,不许造高大的坟墓。三是主张速葬。亡者在家中停放时间不能超过三天。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一般实行当日埋葬,当天无法埋葬,第二天必须埋葬,不得过第二夜。哈萨克族一般是放一天,最多也不超过三天。为达到速葬的目的,还遵循“天下黄土皆可葬人”、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的原则,不长途运尸回乡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四是尸体在停放时和下葬后安放在坟坑里,都是直肢仰体侧面,头朝北,脚朝南,脸朝西(麦加方向)。
其次,程序上的共性。穆斯林丧葬要经过这样几个环节:清洗尸体—包裹尸体—举行站礼—送葬下葬—悼念活动。在清洗、下葬和悼念时,都要请阿訇当场念《古兰经》。
第三,禁忌方面的共性。一是静。穆斯林葬礼上要求肃静,不能乱哭乱喊、嬉笑吵闹,杜绝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走动,忌大声喧哗,更不能玩赌、打扑克等。二是净,凡到到葬礼上去的人,要清洗自己,坐夜者需洗大净,不能睡觉。三是忌说“死”,而是称“无常”、“归真”、“亡人”等。四是禁止设灵位、挂遗像,忌看风水、择吉日。但回、东乡等族穆斯林认为,在星期四或主麻日去世是最好的,而撒拉族认为星期五、开斋节、古尔邦节是吉祥的日子。五是女人一般不让去坟地。
三、甘肃各地穆斯林丧葬习俗的差异
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和周边其他文化的影响,甘肃各地穆斯林丧葬习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差异也比较明显。这些差异多是细节方面的,下面按照葬礼的程序逐一说明。
首先,在病危临终之时,多数地区要求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者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病人逝世。定西回族则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是回族都可以进去。
其次,清洗和包裹尸体过程中的不同。尸体叫埋体, 清洗尸体叫“洗埋体”、“着水”。清洗尸体的水,回族一般认为干净水就行,但东乡族一定要从清真寺里取水,并且抬水时水桶不得着地,路途远者可换人。穆斯林包裹尸体的白布(称“克凡”)按统一规定缝制,不用丝绸之类的料子,而用普通棉布。男有三件,女五件:大卧单、小卧单、皮那哈,女性增加一条裹胸的布和一块头布。临夏回族还有带帽和包巾,戴在头部。一般德高望重的人去世基本都要缠绕包巾。在包裹尸体时,东乡族会在布上洒红花子,以防腐驱虫。而临夏和政回族则放冰片、藏红花、松香、香水等,忌用酒精防腐驱虫。
临夏地区的回族、东乡族等在尸体清洗包裹完好后,还有亲戚朋友探望亡人的习俗,平凉回族叫“探埋体”,临夏回族叫“遇亡人”,东乡族称“善面”。人们来到亡人前,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年龄、去世的原因,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嚎啕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在善面习俗中,东乡族若是夫妻一方殁了只许在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
平凉、临夏等地穆斯林葬俗还有放“七窍米”的习俗。即用七颗米粒,由阿訇将米粒分别用棉花包裹后,沾少量的蜂蜜分别放人死者的七窍,即每个耳门放一颗,嘴上放三颗,两个鼻孔一边一颗。定西回族则不同,而是由阿訇用泡了麝香的水在亡人的额头上写一个“经”字。
第三,“折纳则”的不同。“折纳则”就是向亡者举行告别的仪式,又称站“折纳则”,也叫“折那孜”、“宰那惹”、“加纳扎”等。仪式由阿訇主持,送殡的回族男子排班站立在遗体旁,阿訇念一段经文,念完后,人们拖手向左右肩出“色兰目”,作“杜阿”,仪式结束。仪式上不鞠躬,不叩头,站“折纳则”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平凉地区穆斯林葬俗中先是在清真寺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之后才进行告别仪式。站礼由阿訇主持,率众念“折纳则”经文,参加者都先要沐浴。定西回族还要脱掉鞋子,站在地上或自己的鞋上。
第四,送葬和下葬过程中的不同。
一是关于哭丧的不同。一般来讲,穆斯林葬礼中不许哭的。但是失去亲人的悲痛常常让人难以抑制,哭也是人之常情。陇东平凉等地穆斯林在送葬中,亡者亲属由人搀扶,边走边哭,哭诉亡者生前的美德和好处。定西、临夏地区回族和东乡族不让女性去坟上,因而送葬中的哭泣就少,他们认为最好不要哭,。但东乡族在“善面”时是可以哭泣。撒拉族在把遗体放到尸床上后,家人围尸哭泣。亲友一般带着两包茯茶或一定的钱,到丧家吊唁。至丧家后,亲友都要痛哭缅怀亡人生前的各种美德,抒发对亡人的眷恋之情。
二是在送葬过程中,穆斯林男子都要争着为死者“抬匣子”,也叫“塔布”,俗称“讨白匣子”或“经匣”。此匣子形同汉族的棺材,无盖,用木头做成,长方形,两头是整齐的,写有经文,匣子为公用,存放在清真寺里。使用时,回族、东乡族要在匣子上铺一张四周围着绿色的布,叫“围子”, 保安、哈萨克、撒拉等民族则多用毛毯盖在其上,由四人轮换抬。临夏讲究三步一换人,认为这样是最好的方式。亡者抬到墓地后,下葬前,先由一人下到墓坑里去“试坑”。临夏和政地区要求儿子下去试坟坑,其他地方并未严格要求。
三是下葬过程中,由四个人将盖在亡人身上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然后抬尸下墓。当尸体放到墓洞里面后,用土坯将墓门封好。封好墓门后由死者的嫡长子先埋三锹土,然后凡亲属都要掺土,之后其他送葬人用土填满直坑。平凉崆峒区在下葬时,亲属还要找些小土块,让阿訇吹“嘟哇”土块,然后把吹好的土块全部收集起来,当长子埋土时,开始把土块扔到墓坑里。哈萨克族则在尸体放进墓穴之前,所有送葬者每人在尸体上放一撮土,然后安放尸体,并堵好洞口。保安族的洞口用土坯、泥浆封好,然后填土掩埋,地面形成坟包即可。坟的底部严禁用木板、石板、铁板等非土质以及用烧制的陶类制品。禁止大兴土木建造陵墓,也不建造屋宇于墓上。
四是在坟填好,阿訇念完经之后,各地的做法不一。陇东回族习俗是亡者亲属将炸好的下土油香分发给阿訇和帮忙的人,人们在墓地上吃,不带走。临夏和政地区则不能在坟上吃东西,过世人家里也三天不动烟火,由亲戚朋友送吃的。这种习俗撒拉族也有,亡人去世后的一两天内,家里一般不烧火做饭,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间三天内不能以饭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保安族的习俗是在葬后三天,前去墓地,将油香等食品分赠给有人。
五是关于赎罪金。赎罪金回族叫“乜贴”,东乡族叫“索得格”,撒拉族叫“菲提勒”。回族、撒拉族都在下葬时散“赎罪金”。阿訇念经时,回族亡人亲属会给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散钱,一般没有数额规定,根据身份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得到的乜贴的金额大小不一样,一般是阿訇和“哈吉”最高。而撒拉族在埋葬亡人时,一起去的老人或阿訇、满拉等在坟园里围坐成一圈,亡人家属将一包钱诚心诚意地送给一个人,该受钱人也诚心接受,然后又诚心回送给亡人家属,如此从一人手中转到另一人手中,这叫转“菲提勒”。也有的人以古兰经代替钱来转“菲提勒”。
东乡族则在站礼完毕后,亡人家属要依据经济能力,替亡人向人们施舍一些钱财,称之为“索得格”(阿拉伯语,意为施舍)。施散给葬礼参加者的钱物由儿子承担,若儿子较多,其费用分摊,若只有一个儿子,则由其全部承担。
第五,过世后纪念活动的不同。甘肃穆斯林各民族在人过世后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但各地各族在形式和时间上有诸多不同。
一是关于诵读《古兰经》,分在家和到坟地两种情况。在家里念经,各地的日期有所不同。平凉、定西的回族在亡人过世的第三天、五天、七天、三十天、四十天、一百天、周年的时候,都要请阿訇到家里虔诵《古兰经》。临夏地区的回族、东乡族在头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百日和周年的时候请阿訇到家虔诵《古兰经》。到坟地念经,各地日期也不一。平凉回族在亡人的生日或者亡人子女生日时还要给亡人上坟,虔诵《古兰经》。定西回族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及亡人的祭日时请阿訇到坟上念经。临夏地区的回族、东乡族只在亡人的祭日时请阿訇到坟上念经。
撒拉族埋掉亡人后,男性家属一般每天清晨要去坟园念经。这种诵经刚开始每天去五次,然后逐渐减少次数,但总的时间会持续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左右。以后,改为每个星期五清晨去诵经。哈萨克族在第七天时要举行“七天祭”、“四十天祭”和“周年祭”。在 “七天祭”时要给洗尸的人赠送衣服或衣料。
二是关于“尔卖力”。 即宰羊、牛,准备丰盛的食品招待客人。油香、油饼、馓子等是各族穆斯林在尔卖力时一定有的食品,而抓饭是哈萨克族的特色,麦仁饭是撒拉族特有食品。 平凉、定西的回族认为,在第七天的时候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所以要宰牛羊大干“尔卖力”。临夏和政回族在第四天,宰牛羊,请阿訇念经。
撒拉族一般是第三天、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第一百天、周年等煮麦仁饭,请全村人来吃。撒拉族若是父母亲去世,嫁出去的女儿要在三日内送来300斤左右的粮食和一只羊。若嫁出去的女儿较多,还轮流在亡人去世的头七、二七、三七之日煮麦仁饭。若无女儿,则由儿子来煮。人们到主人家吃饱以后,主人家还给每人送一块肉份子,有的还送油香。对远房亲戚和村里不能来吃的人,都要送去麦仁饭、肉份子和油香。尤其必须把这这些东西送到那些在埋葬亡人的当天送来钱物的亲戚家中。
三是对亡人遗物的处理。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也会将亡人的衣物分送给阿訇、亲友和家境贫困的人,或遵遗嘱送人,一般不留在家里。哈萨克族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
四是关于戴孝。哈萨克族族按照传统习惯,对死者要进行长时间的哀悼。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内必须身着黑服,头包白布,以志悼念。同时还要唱挽歌一年。挽歌自有其固定的哀调。每天在旭日将升和夕阳将落之时唱挽歌,如果远远看到前来吊唁的人也要唱挽歌,与吊唁的人见面时更要大声唱挽歌。如果前来吊唁者是女的或是近亲,则相互拥抱,放声大唱挽歌。
受汉文化的熏陶,陇东地区的回族在亲人过世后家人要为亡人戴孝一月表示纪念。按照《古兰经》的规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在亲人过世后是不准戴孝的,但是由于陇东地区回族形成的特殊性,吸收和融合了周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也为亡人戴孝,但是他们的戴孝也非常简单并不像汉族那样复杂。男的一般只戴一顶白孝帽,女的只用白布把头发裹起来,但是按照与亡人血缘的亲疏所戴的白孝帽的帽边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亡人的子女带白色边的孝帽,孙子戴绿色边的,曾孙戴红色边的,再往下就是黄色边的孝帽。定西回族不戴孝,但是他们会在亲人无常后的一段时间常戴白帽子,以示纪念。
甘肃各地穆斯林的丧葬文化在共同性方面充分表现出伊斯兰教的巨大影响,而差异性则是由于民族和地域因素造成的。民族和地域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首先,从民族方面看,哈萨克族与其他各穆斯林民族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其游牧方式、生活环境和语言等所致。同时,回族、东乡族与保安族、撒拉族之间的也有较明显的区别。其次,从地域方面看,陇东、定西、临夏三地有各自的地域特点。而陇东最明显的特点有三:一是哭丧,二是戴孝,三是汉族参加回族的葬礼。即使同一地域,不同的乡村也有不同习俗。因此,穆斯林各民族丧葬习俗是在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伊斯兰教,吸收周边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通过长期的糅合逐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高永久.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丧葬习俗考[J].民族研究,1993,(2).
[2]罗凉昭.四川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
[3]纪文梅,马楠.西北回族的丧葬习俗[J].科技信息,2009,(15).
[4]杨焰.信仰与传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勉雏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6]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J].回族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