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亚构建FTA的比较研究

2014-03-19 03:44戴姗姗
对外经贸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东亚贸易韩国

戴姗姗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南通226001)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经济持续疲软,复苏乏力,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导致的外贸依存度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本次危机也加快了国际消费中心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亚洲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圈。“FTA的蓬勃兴起,表明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依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已成为解决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瓶颈,摆脱对欧美过度依赖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与东盟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确立自由贸易关系,到2015年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新东盟四国也将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中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并行,如果中日韩建成自贸区,将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经济合作的典范,进一步夯实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建立一个广泛的区域FTA已经成为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议题。

学界已经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的前景展开过广泛的讨论,如王力军(2002),常伟、戴臻、段炼(2005),刘昌黎(2010),余诚、秦向东(2011)。也有着眼于中国与东亚国家建立FTA的效益产出的研究,Devadason(2010)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改变了两国的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曹亮、曾金玲和陈勇兵(2010)通过GTAP模型计算了CAFTA对中国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中国和东盟以及中日韩建立FTA进行定性比较分析。

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构建FTA的比较分析

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构建FTA提供了理论支持。J·Viner(1950)通过分析关税联盟为经济一体化理论提供了分析基础。经济一体化,由最初的贸易协定发展到最终的经济同盟,需要经历阶梯式的缓慢推进,不能越级跨进。就东亚而言,目前更为切实的目标是建立自由贸易区。根据Viner的理论,FTA的效果分为“贸易创造效益”和“贸易转移效益”,如果“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那么成员国就倾向于支持FTA。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贸易状况、贸易策略等指标对比分析CAFTA与中日韩FTA。

(一)经济发展水平

比较各成员国的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实施非常重要。如表1所示,虽然中国GDP总量超过东亚各国,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8%、韩国的26%。这表明中国与日、韩在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因而经济上比较容易形成互补,使得“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但是中国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在与日韩贸易中容易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国内产业不能及时优化升级,将造成中国经济“贫困化增长”。

表12013 年东亚各国的人均GDP和GDP

相较于日韩,东盟国家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如表1所示,新加坡和文莱的人均GDP超过日、韩;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与中国有着更为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个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东盟经济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二元化”等问题。一方面,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较为相似的消费机制,为广泛开展产业内贸易创造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贸易中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对参与CAFTA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成员国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担心一体化会使本国经济对大国的依赖性过强,对经济的独立性、安全性产生担忧,对广泛的一体化心存芥蒂。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了FTA成员国之间经济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竞争性。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优势,中国和这两个经济体间具有较大的互补性。仅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日本外商直接投资70.5817亿美元,韩国30.5421亿美元。日韩大量剩余资本流入中国,缓解了中国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为日韩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另外,伴随着日韩企业的进入,他们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了中国,加快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革新。虽然在机械电子、电器等日韩优势产业领域,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长,但多集中在中低端,少量高端产品核心部件也依赖进口,仍然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中国与日韩的贸易是“贸易创造效应”高于“贸易转移效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较贸易模式是国际贸易的初级阶段,因为基于“比较成本”开展的对外贸易有其发展的局限性。我国机械电子产品出口缺少核心技术,与日韩产品相比,附加值偏低。根据“合成谬误”理论,如果发展中国家只追求出口规模,一味增加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使得发达国家进口额激增,则发达国家会迅速做出反应,增加贸易壁垒。依托价格优势大规模扩大出口只会随着外国市场需求的饱和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局面。另外,如果完全依托要素禀赋开展贸易,我国就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力不强。因此,主观上我国不寻求改变就将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中国对日韩的贸易,将维持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赚取低附加值产品的可怜利润。

与日韩相比,东盟和中国都出口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并且出口的市场也类似。中国和东盟,在工业上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策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大。“200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相似度指数分别为0.676、0.683、0.851和0.790,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2]这似乎表明中国与东盟存在较大贸易竞争性。但是事实上,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同样是互补大于竞争。Estrada的研究表明,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进口与东盟的出口互补,中国的出口与东盟的进口互补,互补性比中国与日韩的互补性还要高。中国出口和东盟进口大约80%相同,而中国出口与日本、韩国的进口 65%相同。”[3]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虽然在产业大类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但具体细化到产品层面上,竞争性很小。中国从东亚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再将最终产品出口。中国和东盟在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近几年的数据表明,伴随着东盟对中国出口份额的增长,东盟从中国的进口份额也迅速增长。这恰恰是亚洲内部专业化分工与纵向一体化的最好证明。第二,FTA会使经济结构重新整合。自由贸易背景下,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的国家,在贸易利益的驱动下,经济会出现重新整合,最终使经济结构与贸易国具有互补性。在建立CAFTA前,中国和东盟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高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得以存活,使得各国生产相似的产品。在CAFTA建立后,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低效率的企业将被淘汰,产品会集中于更有效率的企业和国家,高效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依托专业化和不断的革新技术,获取更高利润。

(三)贸易额

各国的贸易纽带是FTA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着强大贸易合作关系的国家更容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得到好处,因而也会更加支持FTA。表2显示,2010—2012年,东盟、日本、韩国与中国的进出口额均稳步增长,中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为推进CAFTA和中日韩FTA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贸易差额方面,中国在东亚地区的贸易主要表现为逆差,尤其与日本、韩国存在着巨额逆差。与东盟的贸易,在2010年、2011年存在逆差,但数额相对较小,并于2012年转为顺差。这是由于我国进口依赖东亚,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而日本和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并未放开,造成我国贸易赤字情况严重。因此从贸易平衡角度来讲,CAFTA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贸易赤字问题。

(四)贸易策略

中日两国在处理钓鱼岛争端、东海海域管辖和开发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日本在对外贸易策略上,为了加强其在东亚地区影响力,不惜在敏感的农业问题上做出让步,积极与东盟各国缔结FTA,通过经济控制以达到怀柔东盟的目的。而对于中日FTA,一直采取回避态度。中日关系一直是“政冷经热”,甚至要发展成“政冷经冷”。

表2 2010—2012年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的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韩国与中国不存在历史问题,两国建交虽晚,但发展迅速。从建交到成为“全面合作伙伴”仅仅用了6年时间。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建交时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151亿美元,20年里增长了42倍。如今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国政府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了中韩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东盟有十个成员国,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在对待CAFTA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东盟内部又秉承互不干涉原则,在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的事情上采取磋商机制,使得东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成一致,对中国和东盟的磋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东亚经济的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解决中国对欧美经济依存度过高的问题、缓解欧美经济疲软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东亚既有像东盟各国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既有适合产业内贸易的深度合作伙伴,也能获得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中国应重视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但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深度一体化合作的条件,作为中期替代战略,中国可以先与各经济体建立FTA。

东盟与日韩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贸易状况以及对中国的贸易策略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国在与这两类经济体建立FTA时的贸易地位、应采取的措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所不同。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应广泛开展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使两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形成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发挥东盟自然资源的优势,细分产品,兼顾小国利益。在战略上,对东盟实行统一的贸易态度,以示对各国的尊重。在具体措施上,可以制定不同的时间表,充分给予调整时间。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保障,将目前的对话机制落实到制度层面。在与日韩的贸易中,应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利用日韩的优势资源,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明确自己的优、劣势,逐步改善贸易赤字。

[1]常伟,戴臻,段炼.论中日韩FTA建立的可行性[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5(5).

[2]方文超,肖晨明.“合成谬误”之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周年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

[3]Gemma Estrada,Donghyun Park,Innwon Park,Soonchan Park.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EAN.Japan and Korea:A Comparative Analysis[J].China&World Economy,2012(4).

[4]Evelyn Devadason.ASEAN-China Trade Flows: moving forward with ACFT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

[5]曹亮,曾金玲,陈勇兵.CAFTA框架下的贸易流量和结构分析[J].财贸经济,2010(4).

[6]刘昌黎.东亚自由贸易的新局面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6).

[7]王力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前途坎坷[J].国际经济合作,2002(9).

[8]王静.对建立中韩FTA的思考和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10(7).

猜你喜欢
东亚贸易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在韩国走马观花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贸易统计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