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施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4-03-19 07:20:56张学东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咨询者来访者心理咨询

张学东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障碍,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适应良好[1]。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学校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及自立自强,从而和谐全面地发展和自我实现[2]。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问题,影响了咨询工作的效果。

1 咨询过程中的双重(多重)关系难以回避

双重(多重)关系是指咨询者与求助者之间既是治疗关系,同时或相继地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关系,诸如管理、教育、监督、社会或生意关系[3]。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多重)关系主要有师生(教育)关系与咨访关系,同事、朋友(社会)关系与咨访关系,上下属(管理)关系与咨访关系。

1.1 师生关系与咨访关系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较少,尤其在中小学,大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由政治、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人员或有心理专业倾向的教师担任。而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往往既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又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工作(如班级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开展以及心理健康维护活动的组织等)。当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咨访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师生关系就与之发生冲突,这种双重(多重)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学生因为教师的威严敬而远之,即使前来咨询也不敢实话实说;二是心理咨询人员将个人的好恶带进心理咨询中,采取的方式不恰当最终导致咨询失败。例如:某高中女生聪颖乖巧,在平时的班级心理辅导课上表现积极,深得心理咨询教师的喜爱。一日,该女生因父母偷看其日记而与父母发生争执,事后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心理咨询教师很同情该女生的遭遇,并在情感上偏向于她,在咨询中一直表现出对她的认可,“你没有错,任何人的隐私都该受到保护,你的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该女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情绪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1.2 同事、朋友关系与咨访关系

同事、朋友关系与咨访关系这一多重关系同样是学校心理咨询中无法回避的,尤其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学校团体中,不少教师会因人际关系困扰前去咨询。比如:“学校里的某老师经常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我真不知道怎么得罪他了。”“某老师总是跟我过不去,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会反驳,让我很没面子。”“作为班主任,我感到与数学老师很难相处,班上的数学成绩上不去,我很着急。”在学校都是同事或朋友,面对来访教师对其他同事和朋友的抱怨、不满及猜疑,心理咨询人员很难做到公正、客观。

1.3 上下属关系与咨访关系

上下属关系有别于同事、朋友关系,明显体现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地位上的不平等,也与利益关系直接挂钩。建立在上下属关系基础上的咨访关系一旦形成,会给学校心理咨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如果包括心理咨询人员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校近期的某项管理制度有所不满,校长对大家的私下议论略有耳闻,由此带来的心理困扰使他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这时心理咨询人员是以下属的身份刻意逢迎,还是以大众的立场据理力争呢?对于心理咨询人员来说,要想不把任何个人因素带进咨询中的确很难。

心理咨询原理表明,双重(多重)关系容易降低咨询者的客观性,也会影响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感,因此咨询者应避免卷入双重(多重)关系中。但是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双重(多重)关系不可回避,这是学校心理咨询面临的主要困境与问题之一。心理咨询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人员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中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学中是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是行政人员,在咨询中是咨询人员。心理咨询人员应暂时忘却自己的多重身份,主动与来访者沟通,并达成共识:“现在我们之间仅仅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请忘记你是我的学生(同事或领导),我会尽力帮助你找到问题所在,并与你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决定权在你手中。”[4]

2 价值中立原则难以遵循

(1)价值中立是指心理咨询人员不能指责或评判来访者的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而应保持价值中立,即充分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所在。罗杰斯强调:对于来访者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咨询师都应该接受,不可以加入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评价。价值中立相信来访者的潜能,认为人是发展中的个体,可以进行自我整合和完善,达到自我实现,也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助人自助的精神[5]。尊重和平等的思想是价值中立的伦理基础,这种尊重反映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可以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提高的积极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价值中立是要求咨询者尽量保持中立的基本原则,即无论咨询者价值观念如何,都不能强加给来访者,来访者的价值观应当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排斥、批评与责怪。“你不该”、“你不能”、“你不对”等说教性和指责性的语言是咨询者应避免的,如“你不该打架,这是暴力行为”或者“吸烟是不对的,这有损你的健康”等话语都会引起来访者情感上的抵触,降低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却受到质疑,这是学校心理咨询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具有学校教育所赋予的教育性特点,承担着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等任务。譬如,一位网络成瘾的学生前来咨询,一方面他控制不住自己上网的冲动,甚至不惜逃课、通宵熬夜;另一方面学习成绩的下降又使他感到焦虑。作为一位咨询者而同时又是教育者,如果你继续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不予评价,模棱两可,不能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来访者心理困惑的产生多少与价值观有关,所以咨询者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干预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学生而言,通常存在两种与价值观有关的问题:一是价值选择冲突,价值观混乱不清;二是价值观明显与社会规范不相适应。如果是价值观混乱,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价值观辨析和价值观澄清来解决,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价值观;如果是价值观与社会规范不符,心理咨询教师就应该讲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及违反社会规范的危害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价值取向中不合理的因素,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心理咨询教师拥有健康的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心理咨询教师应经常反思,摒弃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来访学生。

3 自愿原则受到挑战

(1)自愿原则又称来访者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是出于自愿,他们感到痛苦、心理不适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遇到人生的选择,为此而烦恼,并愿意寻求专业咨询人员的帮助[6]。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询者不会主动寻找并要求为其提供心理服务。既然是自愿前来,就可以自愿离去,也就是说,来访者可以随时停止咨询。这就涉及来访者求助改变的动机问题,来访者自愿原则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2)来访者自愿原则是咨询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所面临的第三大挑战。学校咨询过程有3个因素:咨询教师、来访学生及咨访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得以进行的前提。良好的咨访关系要建立在自愿、信任、真诚的基础上,如果忽视来访者的求助意愿和动机,或违背来访者意愿的咨询将变成一种强迫性的说教,背离咨询的本义,那么双方的信任也很难达成,因此在建立咨访关系之前要确定来访者是否自愿。然而在学校中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直接介绍、通知甚至命令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部分心理咨询教师经常要求为所谓“双差生”进行心理咨询。由于学生是迫于班主任或父母的压力而不情愿地走向心理咨询室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一般很难顺利进行,学生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沉默、撒谎、转移话题等。某中学女生失恋后情绪低落,无心学习,班主任发现后立即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还要求随时了解辅导进程与内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该生一味转换话题,从假期生活谈到对各学科教师的评价,心理咨询教师多次试图把话题转到该生恋爱和学习的问题上来,但她却避而不谈。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者,这位班主任的做法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来说,由于违背了自愿原则,如果学生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找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即使是班主任的“命令”,也不会收到预期效果[4]。

心理咨询教师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原则上要求来访者自愿;另一方面,又很难拒绝教师与家长的要求。因此,心理咨询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咨询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愿来访,而且要做好其他教师与家长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强扭的瓜不甜”,强迫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困难。当心理咨询教师面临不得不给被强迫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情况时,就需要心理咨询教师积累丰富的经验,运用更有效的技巧,比如可以考虑在建立咨访关系之前,营造出宽松、愉悦、平等的氛围,必要时辅助学生做放松训练,以降低学生的戒备心,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感,同时还可向学生说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及咨询者的职业准则,让学生确信心理咨询是受到保密原则约束的。

在我国,心理咨询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纳,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咨询的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迎接咨询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挑战,摆脱这些困境。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34-37.

[3]Cormier S,Cormier B.心理咨询师问诊手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法基本技能(上册)[M].张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何蔚祺.学校心理咨询实施所面临的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2013(10):75-76.

[5]全莉娟,卓潇,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中立原则的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8):616-617.

[6]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咨询者来访者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学习与科普(2022年2期)2022-02-23 18:33:53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所谓失败
意林原创版(2018年9期)2018-10-11 06:18:14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