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杰,周万春,马国武,牛卫东,孔 英,尹 伟,左恩俊,任 翔,胡书海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核心是强调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要求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一流的医学专门人才。医学院校如何加速将医学生造就成卓越医师,是其需要深刻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口腔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要求学生既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临床操作技能。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卓越医师教育”背景下,口腔修复学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训练创新性科研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临床实践技能。近年来,在学校及学院制订的构建“卓越医师教育”体系框架内,本教研室尝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愿与同行分享。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既承载着对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又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卓越医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意识,把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医德医风教育及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置于“卓越医师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为了更好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重视师资队伍人文知识构建,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会议,鼓励他们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其次,教研室主任组织集体备课,要求全体教师充分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人文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案例教材,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讨论式学习。在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从事口腔卫生事业的光荣使命,从而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文观念。再次,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学生课堂情景表演、增加见习时间、参与社区活动和口腔义诊活动及校园口腔文化周活动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最后,在学期末和实习结束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文教育效果进行检验,对出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解决和完善。例如,固定义齿修复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5组不同形式的牙列缺损案例,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牙列缺损修复适应证及修复方案的制订。学生通过讨论式学习,理解并掌握了临床修复方案的选择除了要依照“基牙牙周膜面积之和应大于或者等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之和”选择适应证,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口腔缺牙及余留牙情况,患者年龄、职业、收入,患者个人的期望等综合因素。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修复方案以及今后的远期疗效评估和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仅要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学术修养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展现给学生,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医学教育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注重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多学科的渗透性、交叉性[2]。我教研室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根本,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快课程整合,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创新科研能力。根据口腔修复学的特点,我们尝试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例如牙列缺损修复的理论知识,我们根据缺牙部位不同、缺损程度不同,分别讲授了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固定可摘联合修复、种植义齿的理论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多种牙列缺损修复方法的特点,掌握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利于学生根据患者的口腔条件及主观要求灵活选择修复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将科研论文阅读和讨论纳入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挑选与其授课章节内容相关的临床、科研论文2~3篇,先让学生分组自学,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将论文学习结果做成PPT课件,利用课前5分钟播放,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课程改革使专业课教学内容紧贴临床和科研前沿,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科研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卓越医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理论课教学中,讲授内容要求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精练性,主要突出一个“精”字,同时要密切联系实际,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学以致用,强调一个“用”字。将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起来组织教学[3-4]。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选择一些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的典型临床修复病例,提出典型、实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病例学习和分析,大家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查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认为最佳的修复设计方案并陈述其设计的根据。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修复设计进行点评和指导,对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直至达成共识。同时,指出学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此外,我们对牙体缺损修复这部分内容还实行了“导师制”教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竞选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研究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不断发掘,能够将个人的追求、兴趣爱好与现实很好地结合,促进特长爱好充分发展[5-6]。我们更加强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做这样的修复设计”和“怎样才能做好这种修复体”,而不是“应该做这样的修复设计”和“这种修复体应该这样做”。“导师制”构建了一师多生的小团队,导师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不同类型牙体缺损修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牙体预备方法等内容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及时沟通,充分互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大班授课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将全部理论课课件上传至学校网络平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进一步学习、巩固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我教研室引进了先进的口腔临床模拟系统,并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具体措施: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同时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更多师生互动的空间和学生亲身操作的机会。此外,我教研室还积极实践教学改革,“即时视频与多媒体联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结合PBL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都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7-8]。口腔修复学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操作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修复体的设计与制作步骤繁琐、复杂,口腔修复学涉及的生物材料种类繁多,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很大挑战。总之,口腔修复学繁杂抽象的学科类型决定了我们必须寻求一种直观、立体、简单的教学模式来简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我教研室一直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讲授时将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即时视频播放和实物模具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并且成果显著。例如,在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把操作过程制作成动画,将整个操作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展示牙体预备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最后将教师的操作过程利用即时视频技术,通过投影仪和液晶电视清晰地演示给学生。这样,每个演示环节清晰可见,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为其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口腔医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爱牙日口腔义诊”、“社区口腔免费咨询”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不断适应社会;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实现理论与实践、实验室与临床的合理过渡与衔接;将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感受患者疾苦,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些都对他们职业精神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技能的提高及对生命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教研室为了适应卓越医师培养战略,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教改项目、撰写教改文章、钻研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生,从而提高本教研室整体科研水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口腔修复学知识竞赛,做到“以赛促学”。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校开展本科生和日本昭和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活动已有5年历史。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大家风范,聆听科技前沿的学术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国际化视野,培养医学职业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是提高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卓越口腔医师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实行是响应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号召的必然之举。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卓越医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树立卓越人才观,把卓越医师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统筹协调,使各项工作都围绕卓越医师培养目标开展。虽然本教研室从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合格卓越口腔医师,但是此项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此计划有效实施。
[1]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1):62-63.
[2]曾诚,宛小燕,张伟.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9(19):54-55.
[3]刘晶莹,刘晓明,俞胜,等.CBL 和PBL 教学方法在口腔修复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0(6):50-53.
[4]左恩俊,胡书海,李晓杰,等.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口腔修复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01-102.
[5]曹十芙,周清明.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9):45-47.
[6]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7]李晓杰,胡书海,马国武,等.即时视频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15-16.
[8]左恩俊,胡书海,任翔,等. 立体化教学模式结合PBL 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