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燕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广东 湛江524243)
今年,教育部下达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国“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共同推动下,旨在以弘扬、复兴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目的的国学再度兴起。国学的复兴,核心内容就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够深入普通大众的心灵深处,对人产生教化作用。国学诵读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将中华经典文化(主要是指儒家经典),引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达到学习知识、传递文化、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进而改变其行为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关心的问题是:国学诵读的效果究竟该怎么量化评价?在现代社会,它到底能否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影响?
本文从探讨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的效果切入,回答上述问题。采用严格的社会科学实证方法,力求回答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是否会对同学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分别选取一个开展国学诵读的班和另一个未开展国学诵读的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两班学生,分析获得的数据,进而考察他们在“传统文化知识”、“儒家价值观”、“君子行为”、“学校行为规范”上的差异。
为了验证国学诵读是否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考虑了其他可能会对同学们价值观及行为表现产生影响的因素:(1)同学们个人背景;(2)同学们家庭背景;(3)家庭的影响;(4)同伴群体的影响;(5)媒体的影响;(6)社区的影响。在控制以上影响因素后,若发现同学们在儒家价值观及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就可以推断这种差异是由国学诵读导致的。在验证了国学诵读是造成同学们态度和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后,进一步验证儒家价值观的中介效应,从而建立国学诵读对同学们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的作用模型。
要想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首先需要找到开展国学诵读的班级作为典型个案进行调查。典型个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开展国学诵读的扎实性、系统性、持续性。高一(3)班在设计和实施国学诵读时遵循以下原则——“落实国学诵读的班级理念,以常规教学为主线,以国学诵读为特色,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高一(3)班开展的教化活动包括常规渗透课、经典诵读特色课、以经典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以及带有浓郁古典人文气息的教室环境布置。
两个班的学生中考分数相当、教师水平一致。同学们基本来自相同的南油生活区。其在地域文化、社区环境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1)同学们参与了哪些与国学诵读有关的活动,以及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的认真程度;(2)“价值观内化测量”: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儒家核心价值观“孝”的认知,主要参考了杨国枢等人对孝道概念内涵的15项界定[1];(3)“行为效果测量”:包括“生活习惯自我评价量表”、“孝道行为自我评价量表”、“尊师行为自我评价量表”和“接人待物行为自我评价量表”。
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分别对两班全体同学进行访问,共完成有效问卷108份。问卷回收后,进行了交叉两次审核,并通过电话联系、班主任反馈等渠道要求被访同学补填错漏答题项。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录入数据,为了保证数据质量,研究小组采取双重录入核检,录入错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为了回答“同学们系统性地开展国学诵读是否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一问题,运用多元最小二乘估计进行验证。分别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儒家价值观”、“君子行为”、“学校行为规范”作为因变量,代表同学们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用《孝道态度量表》的总得分衡量儒家价值观内化效果;将《生活习惯自我评价量表》上的总得分与《尊师行为自我评价量表》上的总得分相加,作为衡量学校行为规范的指标;用《孝道行为自我评价量表》与《接人待物行为自我评价量表》相加之后的得分,衡量君子行为;最后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的成绩衡量同学们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
其中 表示是否参加过下列由班级组织的国学诵读活动(具体为:(1)早上集体诵读本校编纂的《国学诵读精华读本》;(2)班内经典诵读比赛;(3)听老师课堂上讲解经典;(4)听国学讲座;(5)写阅读经典的心得体会;(6)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班队活动;(7)排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本剧;(8)和父母一起读经典;(9)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课。)表示同学们在参加每项活动时的认真程度。
表1控制变量及其解释
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回归模型和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最大。这表明:参加国学诵读活动的认真程度,是影响同学们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儒家价值观、践行君子行为最重要的变量。同学们参加此类活动越认真,儒家价值观的内化效果越好,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越丰富,越会按照儒家的要求对待父母和他人。女生在践行君子行为上的表现要优于男生;年龄小的孩子表现要优于年龄大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表现越好;当过班干部的同学们表现更优秀;家庭的传统文化氛围愈浓郁,同学们越会按照儒家伦理待人接物。
表2参加国学诵读活动的个数对传统文化知识、儒家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
在得出“系统性地诵读国学,会对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之后,采用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2],检验出儒家价值观在国学诵读活动与同学们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国学诵读活动不仅直接对同学们的行为发生影响,还可以通过塑造同学们的价值观,改变同学们的行为表现。
图3经典教育对同学们态度和行为的作用模型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建立如上模型(见图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国学诵读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同学们参加国学诵读活动越多,参加时越认真,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越丰富。
2.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会改变同学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对人具有建构作用,运用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同学们,同学们就会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并按照相应的理念、原则行动。同学们参加国学诵读越认真,越具有儒家价值观的倾向,越会按照儒家倡导的原则接人待物。
3.国学诵读活动会通过塑造同学们儒家价值观改变其行为。同学们对儒家价值观的内化,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表现出更多的君子行为,而且促进同学们表现出更多的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行为。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运用[J].心理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