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灵梅
三、童年轶事
跳舞唱歌庆祝解放。我是1946年出生的,到土地改革时大约六七岁。我姐姐是乡里的妇女主任,参加土改庆祝翻身得解放,忙得热火朝天。我是姐姐的跟屁虫,扭秧歌、打腰鼓、唱歌跳舞,经常参加演出。那时候,我们经常跳“找朋友”的团体舞。“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大家围成两个圈,里圈人转,外圈不动,找到谁就与谁对跳。“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呀……”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
烧了荷花灯,不愿再出场。当时,我在乡中心小学上学。学校比较大,学校会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组织小朋友表演节目。有一次,老师组织我们表演荷花灯舞。荷花是纸做的,中间是蜡烛,要跳得比较柔和,火焰向上,才不会烧着荷花叶。我是个大手大脚的人,可能动作太猛了,把荷花瓣给烧着了。舞是跳完了,小朋友埋怨我,“都是你不小心,我们这个节目得不了奖。”我生气了,撅着嘴,下面的节目再也不肯上台表演了。
越剧迷。我的家乡宁波特别流行越剧。那个时候的越剧团,是以村庄为单位组织的,正月里和农闲时被邀请去其他村庄表演,自娱自乐为主,不以赚钱为目的。附近有个叫横路山的村庄,他们有个越剧团,比较有名。我母亲是个越剧迷,性格开朗,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母亲把他们请来我们村表演,有两件事是母亲张罗的,一个是表演人员的住宿吃饭问题,二是报酬奖赏问题。农村是没有旅社和饭店的,她要挨家挨户落实住的地方,哪家能住几个人,有几床被子,吃饭问题也要分派,她要落到实处。
我们村里有个很大的四合院祠堂,祠堂是双层砖木结构的,有厢房有正堂,正堂靠后墙处存放着祖宗的牌位,一层一层地摆放着。祠堂有两个很大的双扇大门,两个门中间有一个两米高的戏台。看戏的人可以在院子天井里看,也可以在正堂或厢房观看,楼上楼下都可以。演戏时,会通知村里人,村里人都会搬着凳子去观看。每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都会兴高采烈,一是有戏看,二是有零食吃。这时候,母亲往往会炒一些瓜子、花生、豌豆,做一些芝麻糖,我就把口袋装得鼓鼓的,边看戏,边吃边玩,最开心了。表演到高潮的时候,村民们就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和一条条香烟,往戏台上扔,台上的人表演得更有激情。演出告一段落后,他们就开始捡东西了,我跑上台去看,哇!台上扔了好多东西呢。其实那时我还小,也看不懂表演的是什么,但就是高兴,跟着好玩看热闹,真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母亲忙里忙外,不但看不成戏,还要安排夜宵。唱戏一般少则三天,多则五天。村里有戏演的时候,外乡的亲朋好友们也被邀前来观看。主妇们很辛苦,要张罗招待,比较享受的是家里的男性和孩子。我也是个越剧迷,一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听越剧。我嗓子不好,唱得不太好听,等我空下来的时候,要拜一下师,好好学一学越剧。
汤圆和年糕。在我们宁波老家,做汤圆的工艺流程是很讲究的。首先,原材料必须是纯糯米,不能掺杂其他米,糯米要在冷水中泡24小时,泡好后的糯米和着水,用石磨慢慢碾成米浆;再把米浆装进布袋吊挂起来,慢慢滴干水份;最后,用半干的米粉搓成一个个小蛋,裹入馅儿,做成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汤圆通常有两种做法和吃法,一种是直接放水里煮,另一种是把无馅的汤圆,用手压成象棋状的小圆饼,放到煎锅里用油烙成小饼,然后跟肉丝、蛋丝、豆干丝、蔬菜丝等炒成什锦状,这叫“小炒糯米圆”,专门用来招待客人。
现在超市里出售的汤圆,名为“宁波汤圆”,但品质各不相同,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山寨版。我的先生金景全经常说:“自从外婆去世后,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汤圆了。”我想,做汤圆和做服装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宁波汤圆要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而打造品牌的前提是要有真材实料和高品质的支撑。
小时候冬至过后,家家户户开始打年糕。年糕的制作工艺也很讲究,年糕用的米和汤圆用的米是不一样的,年糕要用樠米。先把米浸泡两天,碾碎后放在大蒸笼里蒸熟,然后倒在石臼里(大石头凿个直径70公分的坑),用舂(像石制巨型萝卜凿个洞装上木把)捣,一个人捣一个人翻,直至捣到韧性十足为止。再把它取出来放在大面板上,用大面杖(杂木制品,有1.5米长)擀,一个人摁一头,擀成一个大圆饼,然后把它切成一小条一小条。每家的年糕都做得很多,起码一百斤。
打年糕这个活很累,所以院子里的邻居要互助,今天你家明天他家。打年糕的日子我们这些小朋友在现场窜来窜去,我将新鲜出炉的年糕,裹上猪油渣,放火里烤一烤又香又脆。干活的大人们饿了,主人一般会用萝卜丝炒年糕招待。
那时候没有冷藏条件,打好的年糕晾几天,然后放进大水缸里浸泡着。水缸里的水必须是立春前的天然水,才能保证年糕不腐烂。这样一直吃到来年二三月份。
合伙种花生。我们家乡是丘陵地区,在田边地角有一些不方正的空地。我小时候闲不住,跟一些小男孩合伙种花生。花生带壳种在地里,小苗破壳而出,藤茎贴着地表长,开着黄色小花,非常好看。到了秋天我和合伙人去挖花生,竟然收获不少,一人分得一箩筐,大约三十几斤,我就请同学们来分享。新鲜花生可以放一点盐煮着吃,晒干了可以炒,味道很好。自己劳动的成果,感觉就是不一样,吃起来特别香。直到现在我还很喜欢伺弄些花花草草,觉得特别有趣。
杨梅山笋满山野。我们村庄背后是连绵的山林,野生的杨梅漫山遍野。六月份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每逢周末我就上山摘杨梅。我很喜欢吃杨梅,酸酸甜甜最解渴,父亲母亲也很喜欢吃。杨梅怕压,渗出水来就易坏,摘回来后摊在米筲(一种直径1.2米的扁形篾制品,用来晒谷物)上,放在通风处,以免变质。
我们学校后面山上也有很多杨梅树。夏天的中午,学校规定学生要午休,男同学睡在桌子上,女同学睡在长条凳上,我中午睡不着,偷偷跑去摘杨梅。我爬上高高的杨梅树,杨梅树枝很脆,一不小心树枝被我踩断了,我从五米高的树上摔了下来,幸亏腿没摔断,但额头被灌木刺破了皮,血迹斑斑。我怕老师批评,悄悄地把额头上的头发弄下来,把刘海搞得密密的,遮住伤口,以免被老师发现。
我们家乡,有一种大拇指般粗的山笋,很好吃。山笋长到30公分左右时是最嫩的,超过50公分慢慢要变成竹子了。剥山笋是有技巧的,否则很费时。我们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顶端,用力左扭右扭,扭软了将笋壳绕在食指上用力一拉,壳全剥下来了。山笋是碱性的,炒着吃时放一点雪里红,放一点蚕豆肉,很鲜很好吃。
站在牛背上唱歌的女孩。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小朋友替生产队放牛,可以挣工分分粮食,我就辍学去放牛。山坡上空气清新,青草茂盛,遍地是野花,满山是野果,美妙极了。水牛比较温顺,走路不紧不慢,宽宽的牛背可以站人,我常常站在水牛背上与小伙伴对山歌。“正月里来呀,锣鼓响,好戏连台正开张;二月里来呀,好时光,家家户户种田忙;三月里来呀,桃花开,漂亮媳妇回娘家……”人家都说,这个女孩子胆子真大。半年后我又厌倦了放牛生活,回到学校读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