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军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嫦娥三号已经在月球生活了半个多月,在“嫦娥”刚登月的那一两天里,电视媒体滚动播出了很多嫦娥三号上天背后的故事,其中除了传统的关于科研人员无私奉献的报道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几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制作航天用高精尖设备的画面。据报道,她们在相关行业的工龄大约只有两三年时间,却从事着精度与质量要求极高的工作,据说诸如用镊子夹起头发粗细的金属丝放到特定容器里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成千上万遍。职业思维的惯性使我在观看这个报道时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姑娘是大学生还是中专毕业生?她们能进入航天领域是因为本身就学习了航天专业还是经过了特殊的招聘程序?她们如此娴熟的技能是在岗位上培养的还是基于她们扎实的学校学习?她们的工作与富士康之类企业生产线上的女工有多大不同?
电视画面告诉了我一些信息:这个制造嫦娥三号设备的车间(也许是某个企业的一部分)不大,工人也不多;产品线并不复杂,多数工作由手工和一些基本工具完成。要不是记者一直强调生产过程对清洁度、精度的苛刻要求,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在中国十分常见的半工厂式生产作坊或传统的小型企业。
刚才的表述中就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企业:小型的生产企业、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超高精尖的生产企业。这三种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小型企业(也包括那些半工厂式的生产作坊)采用传统设备、传统工艺进行生产,产品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技能熟练程度;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一般采取流水线作业,其产品数量和质量更多依赖于设备的先进程度和企业的严格管理;超高精尖的企业因为产量很小,所以一般不会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而倾向于采用精益化甚至单件流的生产方式,对员工技能熟练程度、技能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很明显,这三类企业的不同技能需要会衍生出不同的职业教育需求。传统小型企业对技能熟练程度要求高但同时技术要求并不复杂,它们不会对员工的学历提出过高的要求,员工经验成为很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倾向于与熟练员工形成长期的雇佣关系;大规模生产企业的一个特点在于摆脱了对一线员工劳动经验的依赖而通过自动化设备改善生产速度与质量,所以它们实际上并不需要一线员工在入职前就有大量的生产经验(所谓的“工作经验”大致可以理解成企业为员工入职设置的门槛而不一定是企业真的需要这些生产经验,这从所有拥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入职后都要重新培训可以看出来),它们需要员工掌握基本的企业文化、熟悉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原理,因此它们会对新入职员工有一个基本的学历要求,职业教育当然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超高精尖的企业一般只能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大规模生产企业的那些设备起不了什么作用,员工的技能熟练程度再度成为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但与传统小型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产品技术复杂、附加值高,员工必须对产品和技术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所以员工不仅需要在岗位上逐步使技能更加熟练,更需要在入职前就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
所以我猜想电视画面上那些姑娘应该受过良好的至少大专层次的学校教育,同时在岗位上经受了严格的在岗培训;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包括培训在内的TVET,而不仅是职业学校教育)可能贯穿了她们从学习到工作的这段经历。
以上三类企业的划分尽管不是一个学术的分类方法,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对职业学校教育感兴趣,这一个基本事实似乎并未被一些政策制定者注意到。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三个省制定了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的条例或办法,出台相关办法的地级市就更多了,其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免税、职工培训费提留等措施。细读之下发现许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校企合作,而是教育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即所有的学校与所有的企业开展合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深入企业,但却不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据说教育部正在为出台全国性的校企合作办法进行调研,江苏省也有可能会出台自己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我希望这些办法出台前,文件编写者头脑里应该形成如下基本观点:不可能让所有企业都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所以政策无须引导所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只需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参加校企合作。■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