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
“吴陈比武”引发金庸创作
1954年,香港太极派拳师吴公仪、澳门白鹤派拳师陈克夫,各自宣称其本派拳技之优点,相约在澳门比武,引起了香港民众的普遍关注。这场比武的结果是,吴公仪很快击败了陈克夫。但是,这一事件却成为了香港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久,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查良镛将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拆开,以笔名金庸开始在报刊连载武侠小说。梁羽生的第一部作品是《龙虎斗京华》,而金庸的第一部作品则是《书剑恩仇录》。
进入武侠小说写作领域之后,梁羽生和金庸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两人因此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金庸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香港一文化人曾经回忆,金庸擅长在每天连载的结尾处制造悬念和小高潮,让人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第二天的《明报》。1972年9月,金庸宣布“挂印封刀”,不再创作新的武侠小说。此后,他花了10年时间,整理共15部(包括一个短篇《越女剑》)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邓小平为金庸小说“开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一些海外知名人士纷纷接到邀请,访问内地。1981年,作为《明报》社长的金庸先生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请他访问内地。
接到访问内地的邀请时,金庸修订《武侠小说全集》的工作已近尾声。金庸向邀请方提出:能否在访问内地期间拜访邓小平先生?他曾经对记者说,去北京,他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邓小平获悉后,在一份有关金庸来访的报告上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这一年的7月16日,金庸携家眷踏上了访问内地的旅程。18日上午,在廖承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邓小平已经等在福建厅门口,握住金庸的手说,“欢迎查先生回来走走!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发了邓小平会见金庸的消息。
原来,邓小平是内地最早阅读金庸小说的人之一。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一套金庸小说,很喜欢读。
这次会面后不久,金庸小说在大陆“开禁”,掀起了流行浪潮。
盗版+电视剧=金庸热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开始了迅速传播的过程。
1984年到1985年是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的出版高峰,大部分的书都是在这两年出版的。80年代末期,随着金庸热的流行,港台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涌入内地。港台小说的流行,以及销售渠道的匮乏,催生了租书社这一新行当。各种名目的租书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当中。
虽然得以广泛流行,但在当时的大陆,金庸小说仍被舆论视为洪水猛兽。因为“文革”时惯性思维的延续,许多老师认为这些以情爱与打斗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属毒草之流,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彼时,金庸小说只属于书包的角落和课桌之下,即便如此,金庸小说的市场仍然繁荣起来。据统计,在出版资源并不丰富的80年代,内地数十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武侠小说,甚至同一作品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
这些金庸小说的传播,以及港版金庸武侠剧的播放,使得金庸作品风靡神州,由此也引起了广泛争议。当时的《新闻联播》曾特别以金庸小说为例,痛陈武侠小说“泛滥”。在内地,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和意义的争论也由此展开。
在批判的呼声中,以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为金庸小说平反,他们开始关注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观。
虽然广为流行却被定位低俗,金庸小说在80年代遭遇尴尬,成为“错位的经典”。
及至一些中央领导称之为“成年人的童话”,并被媒体广泛传播之后,金庸作品才获得了传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三联旋风
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在任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时与金庸私交甚笃。董秀玉回到北京三联任职后,金庸便顺理成章地将自己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交给了北京三联书店,并在1991年签订了10年合同。
1994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以36册一套捆绑销售的形式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迅速占据了内地巨大的销售市场,每年都维持着稳定的销量。
金庸贴吧内一网友记录了当时的热潮,“1994年五六月间,人在中原,等候毕业分配之际,自《南方周末》上看见三联书店首版金庸小说的大幅广告,大喜过望。返乡后即汇款三联。9月,收到包裹单,飞奔至邮局,取得两大箱书,雇人力车到家,扛上楼,小心翼翼除去包装,将36册新书在床上一字排开,当时心情,今日依然挥之不去”。
读者一直评价三联版本的金庸做得“很文化”,以致后来武侠小说的出版物多效仿此风。
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刺激下,三联版也遭到广泛盗版。《人民日报》报道称,据估计,该套《金庸作品集》在10万册正版之外,还有同样数量的盗版书,书店因此损失大约4000万元码洋。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术界对金庸等通俗文学代表作品的评价逐步提高,并出现了金庸小说的评论、研究热潮。内地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召开了多次金庸作品学术研讨会,美国、台湾和香港也召开多次,均有内地学者参加,出版了多部论文集。
1994年10月,金庸被北大授予名誉教授,并于中国最高学府发表演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排在第四位。几乎在一夜之间,金庸小说从主流文化眼中的雕虫小技乃至洪水猛兽,突然步入了学术的神圣殿堂。
30年后的定位
1999年3月,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在当时被誉为文坛大师与名校学府的天作之合,也是金庸在学界获得的最高认可。 而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则代表中国社会对金庸小说的重新定位。
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四册)内,收录了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片段。
入选语文课本之举动,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虽然支持者众多,但惯性思维下,编撰者仍在节选部分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成就足以进入文学史,也有人说他的武侠小说再好也是通俗文学,只有娱乐的作用,难登大雅之堂。对此,你怎么看?”
事实上,历史很快给出了答案。200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发到了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等9个区县的高中生手里。在这套教材中,金庸的《雪山飞狐》作为名家著作入选。学者称,以文学性而论,金庸小说入选语文课本实至名归。
从当年老师眼中的禁书到现在于课堂上朗诵的教材,在大陆流行近30年后,金庸小说及其代表的通俗文学,有了一次重新定位,也是准确的定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