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也要一评一得

2014-03-18 16:54余永洋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哑巴老鹰小鸡

余永洋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作文难批,作文也难评!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有16个年头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听过不少,但作文评讲课,却仅仅听过一节!比起习作指导课,老师们感觉习作讲评课更加难以把控,甚至缺少清晰的教学理念去支撑,因此习作评讲课常常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乃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我听过的那节习作讲评课,还是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一个老教师上的,他选择了一篇学生习作,抄到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评议、修改,希望孩子们从中获得启发,然后去修改自己的习作。这种习作评讲的模式,影响了我很多年,但一路实践下来,发现参与集体评议和修改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回到自己习作的时候,仍然很茫然。下次习作,孩子们仍然拿着“旧船票”,登上“新客船”——问题仍然是老问题,毛病依然是老毛病。

后来,我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觉得深受启发。管老师在《“打磨力”训练》一章中指出,90%以上的学生,在语言运用中都存在“然后病”等诸多病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想,现在阅读教学提倡不要面面俱到,要一课一得,那么习作讲评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教师要准确诊断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种种“病症”,对症配药,对症下针,一次习作立足一个重点,一次讲评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中获得习作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我在习作讲评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我给学生诊断的第一个“病症”是“哑巴病”。那是一次写童年趣事的习作,这是一个老命题,我们常常以为童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然而在孩子们的笔下,却常常显得干巴、空洞。果然,孩子们交上来的习作线条化、扁平化,大而化之。层次好一点的学生,受一些作文选的启发,绞尽脑汁地构思一些新颖有趣的素材,什么给爸爸贴胡子啦,什么给小动物化妆啦,趣则趣矣,却远离了自己的童年,习作变成了挖空心思的编造。我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发现造成孩子们习作困扰的原因还是“记叙不具体”,他们不懂得选择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记叙自己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语。然而,一句简单的“内容不具体”的评价,实在难以让孩子们有多少获益,他们愁眉苦脸地说:“我也知道不具体,但怎么把事情写具体呢?不会!”我想,要解决孩子们的这种“不具体病”,就要进行“具体”的讲评和指导,因为孩子们写不具体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等等,在他们的习作中,都显得欠缺。不管我们如何强调这些描写的重要性,如果不对这些描写进行具体的分解,不让孩子们进行具体的感受和实践,孩子们就不能学会具体地写。我决定从“把人物的对话”写具体开始入手。

讲评课上,我从孩子们的习作中遴选了以下几则片段,引导孩子们进行集体评议。

片段1:老鹰向我们扑来,我带着小鸡们赶紧躲,但没躲掉,一只小鸡被老鹰抓住了。——《老鹰捉小鸡》

片段2:我的风筝放得最高,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放风筝》

片段3:饭烧好了,我们都抢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吃光了。——《野炊》

学生们看了这三段文字,都笑了起来,觉得这写得太简单了,一点儿也不具体。可是,当我让孩子们提出意见的时候,又只有几个人举起了手。我没有急着找人回答,又给他们出示了一个优等生的习作片段。

片段4:进了大棚,我惊讶地叫了起来:“呀,这么多草莓,我们可以吃个够!”话没说完,我就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草莓,顾不得洗也顾不得擦就放到了嘴里,“嗯,真甜!真香!妈妈,你也尝一个!”妈妈笑着说:“这个小馋猫!我可没你那么馋,不讲究卫生,担心吃坏了肚子!”我说:“老妈,草莓红通通的,实在让人忍不住呀!别不好意思啦,要不我喂你一个?”老妈说:“这个死丫头,敢这么跟老妈说话!别闹啦,快来摘草莓!”——《摘草莓》

看了这段文字,孩子们似乎恍然大悟——习作要写清楚人物的语言。我指着上面的三个片段对学生们说:大家看,在这三篇习作里,人物都得了一个病——“哑巴病”,他们在作文里都不说话,你能帮他们治一治吗?孩子们感觉很为难: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话呀!我说:虽然这三篇习作写的不是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但是,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想一想,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拿起笔,写了起来。写完之后,我特意选择了一个平时习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作品进行讲评。

片段5:老鹰嘴里叫着:“小鸡们,往哪跑?快成为我的美食吧!”一边叫一边向我们扑来,我带着小鸡们赶紧躲,但没躲掉,一只小鸡被老鹰抓住了。

虽然人物语言补充得很简单,甚至语句都不够通顺,但孩子们一看,立刻就笑了起来。我不失时机地对这个同学进行了表扬:大家看,××同学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凶狠的老鹰,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老鹰捉小鸡确实挺有趣,“哑巴”不哑了,作文也就具体啦!接着我又找了几个补充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在这种比较中,孩子们既树立了信心,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方法。这时,我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习作中,看一看自己习作中的人物有没有得这种“哑巴病”。孩子们改得兴致勃勃,虽然由于原先的水平不一,修改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每一个学生心中,都种下了“把人物对话写具体”的种子。

在以后的习作中,一旦发现类似的问题,我就会批上“哑巴病”的批语,孩子们看了往往会心一笑,愉快地进行批改。在“哑巴病”的基础上,我结合每次习作的要求和特点,把“不具体病”分解成各种小病,如“机器人病”(人物没有动作)、“单纯病”(人物没有心理活动)、“皮厚病”(人物没有神态)、“人说病”(人物说话提示语过于简单,仅仅是“我说”“他说”等)、“有个病”(写景的习作不具体,往往只会写有一个小池塘,有一棵大树等)……在习作讲评时,指导孩子们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实践。除了“不具体病”,我们平常习作批评中常见的“语句不通顺”“语言不连贯”“层次不清楚”“记叙没条理”等,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病”,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评和训练。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习作讲评,就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把某个问题解决好,但通过一次讲评,一定能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该怎样写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孩子们在以后的习作中,就会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结合习作实践,我在习作讲评时隔一段时间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复症”,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孩子们就能渐渐学会怎样用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生活。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习作教学,提倡淡化作前指导,强调作中指导和作后指导,我提倡习作讲评也要一评一得,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习作讲评更有针对性,让每一次习作评讲都变成实实在在的作中指导,让孩子们在习作讲评课中,通过比较和实践,进行习作(更多的是习作片段)的二次修改和加工,从而得到更具体的收获。

当然,这种习作“病症”的收集和整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拥有一双慧眼,在这里,我只是把管建刚老师的方法拿来进行了一些运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实践下去,我们就会拥有大量的“病理”资料,习作讲评课设计不仅会走向有效,也会从最初的繁忙走向轻松。endprint

猜你喜欢
哑巴老鹰小鸡
哑巴娘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老鹰捉小鸡
懒惰的老鹰
老鹰捉小鸡
父子俩
小鸡不见啦
理发匠
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