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日木
摘 要:近二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蒙古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障碍性问题需要关注。本文认为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障碍主要表现在:蒙语汉授生对全新的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未能及时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转变思维方式时遇到不同程度的转换障碍、在应考方式方面也出现困难。此论文专门研究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障碍形成的原因及破解方式方法。
关键词:蒙语汉授生;学习;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73-03
近二十年,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但发展了内地高等教育,还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民族高等教育又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诸多发展,这为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显著贡献。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人才。他们不但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且必须向中国主流民族——汉族,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保民族长久的繁荣昌盛。党和国家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提出要培养蒙汉兼通的复合型人才。蒙语汉授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使用自己的母语—蒙古语。他们上大学后进入不同的专业深入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了蒙古族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应有贡献。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或带有自己浓郁特色的群体。由于传统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思维方式、游牧文化背景的独特性,蒙语汉授生在接受汉文化为主流的校园的过程中遇到了与纯汉语授课学生不同的一些问题。蒙语汉授大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言授课,考上大学第一天开始纯汉语授课。这样语言文字环境的突然变化,对这部分蒙语汉授大学生语言文字的冲击很大,短期内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上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蒙语汉授蒙古族大学生的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学习方面的适应作为蒙语汉授生适应中的核心部分,它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情绪情感及学习成绩,有可能还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延伸到走向社会后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学习适应性还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本文探讨蒙语汉授大学生学习适应障碍问题,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
一、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
(一)蒙语汉授生的界定
1.学习适应障碍问题的提出
本人是一名蒙语汉授生,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授课,另加学习蒙古族小学和中学的汉语文课。2009年通过高考,考入了某所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学专业汉语授课班级。该班共招49名学生,其中纯汉授生34名,蒙语汉授生15名。这部分同学为了克服学习适应障碍非常努力学习,但适应难度也很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如下,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在本班前2/5的没有一位同学,反而有五名同学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有一名同学转入其它院系的蒙古语授课班级。第二学期末成绩有所提高,最好成绩排名第21名,三名同学各补考一门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成绩,最好成绩排名第16名,其余同学成绩也不同程度进步,一定度上适应了汉语授课方式方法,但个别同学成绩未能提高,排名靠后。第四学期开始这部分蒙语汉授生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融入到班级各个角落。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这部分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接近汉族同学,战胜或克服了学习适应障碍。
2.蒙语汉授生的界定
蒙语汉授生指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纯蒙古语授课,在大学阶段纯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他们基础教育阶段使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字授课,在参加国家高考时统一使用蒙古文试卷,并用蒙古文答卷。
蒙语汉授生考入大学后,授课语言完全变为汉语文。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就读好多蒙语汉授生。这部分蒙古族大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接受教育环境(包括语言环境)等等各不相同。如,第一类是只保留民族称谓,但日常生活中并不会使用蒙古语,而且学习经历也从未与蒙古语相关,这部分蒙古族学生纯汉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第二类是成长在半农半牧或农业生活环境中,蒙汉民族杂居在一起,在家使用蒙古语言,在外面使用汉语言,在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汉语言授课,但另加学蒙古语文(参加高考时加考蒙古语文乙试题),同时开外语课。这部分蒙古族学生参加高考时汉语文答卷,他们与汉族学生相差无几,考上大学后与汉族学生没什么两样。单极少数学生考入纯蒙古语授课班级(这部分大学生情况另一论文探讨)。第三类是在城市里长大,小学、初中和高中纯蒙古语授课,这部分学生可以说蒙汉兼同,他们远离牧区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汉语水平略占上风。第四类是成长在纯牧区,生活方式,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受教育语言等纯属传统蒙古族游牧文化。本文研究的就是第四类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障碍问题。
(二)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表现
1.学习适应障碍
学习适应是个体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基于以上界定,本文中的学习适应障碍主要指蒙语汉授生进入与以前学习背景完全不同的学习情境时,在学习方面,如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表现出的与环境不协调状态与程度。学习适应是蒙语汉授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它不仅是蒙语汉授生学业成就、心理发展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以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
2.蒙语汉授生对全新的课堂环境感到陌生
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节。学校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课堂环境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不说,起码很少会出现学习适应障碍。endprint
蒙语汉授学生几乎都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蒙古族学校接受蒙古语言授课的方式接受教育。在纯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中(非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也不少,如,松山蒙古族中学,该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为零,100%纯汉语授课),周围的同学都是蒙古族,日常交流语言是蒙古语,授课语言更是蒙古语,可以说纯母语授课,周围的环境也是他们所熟悉的牧区。上了大学后,在汉语授课班级里他们这才体验到了汉文化给他们带来的难度。由于教育形式和上课模式上学校采取汉语授课班里招收少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这样班级里,汉族学生的比例自然是占大部分。这种班级学生结构与他们(指蒙语汉授生)原来的班级学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蒙语汉授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课堂环境。人在陌生的环境通常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自然也就减少了蒙语汉授生与汉族学生(包括已汉化蒙古族学生)的交流。就会使蒙语汉授生感到孤独,自然在课堂上也就很少发表自己的想法,更不能专业术语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3.蒙语汉授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知识传递的必备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想法及感情等。同时语言交流来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并加工处理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或思想。学校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授文化知识,也就说学生在学校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取文化知识。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蒙语汉授生从小学到高中上课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母语——蒙古语。当他们来到汉语授课班学习时在课堂上首先遇到了语言障碍。城市和牧区的蒙语汉授生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城市的蒙语汉授生相对来说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适应汉语教学。但是牧区来的学生就接受接受汉语授课适应能力相对较慢,甚至可以说比较薄弱一些。也就课堂上老师讲(纯汉语授课老师)内容的一半以上听不懂,大学课堂学习的内容专业化程度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面临过这样专业化知识。因此,汉语授课的教学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听不懂、跟不上、不能理解课堂内容等现象,期末考试就自然而然不及格比比皆是,影响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蒙语汉授生听不懂教师的上课内容,这既与学生本人的汉语水平有关,同时也与任课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有关。大学教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术语多,弹性大,专业性强,具有高度概括性。
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教师上课基本上都使用多媒体等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讲课的速度和效率。而对于初次接受纯汉语授课教学的蒙语汉授生而言,这样高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无疑让他们很短时间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蒙语汉授生遇到考试困难
蒙语汉授生的期末考试使用汉文试卷,这给他们带来语言、思维障碍或困难。大学的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因科目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最常见的试卷考试,也有论文形式的考试,还有口语考试。这种大学的考试形式不仅变得多样化,而且考试所用的语言也变成了汉语,这让蒙语汉授生们在短期以内难以适应。考生在考试时经常会出现“脑子短路”、“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感觉。尤其是文科类的大部分专业,考试时都是写自己的思想,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些内容对纯汉语生而言很简单,但是对蒙语汉授生来讲就比较难了。大一年级阶段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参加考试。
二、蒙语汉授生扫除学习适应障碍的措施思考
(一)学校要科学制定教育培养方案
1.学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轻松愉快学习班风学风的氛围。其次,选好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蒙语函授生的适应能力的思想工作,同时也选好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起到独当一面作用,教他们如何学汉语、如何学习和培养汉语文思维和怎样在能最短时间内接受汉文化等等。
2.制定专门针对蒙语汉授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最后,选好任课教师,任课老师要了解蒙语汉授生基本情况,了解他们成长和考大学以前的学习经历及了解他们接受的文化背景,鼓励和敦促他们积极向上态度去学习,真心真意为学生教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蒙语汉授生自身努力
1.蒙语汉授生学习态度
蒙语汉授生要积极的态度融入到汉文化学习生活圈内,理性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对待主流文化,探索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汉语授课方式方法而努力。从而克服文化上的冲击和文化中断,最短时间内摆脱汉语授课不适应障碍状态。
2.蒙语汉授生提高汉语水平的自身学习方法
蒙语汉授生考入大学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尽快破解的问题。我们知道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来自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是汉语授课学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也同样遇到这种情况。大学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侧重分析、归纳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语授课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尚需时日,更不用说汉语水平远不如他们的蒙语汉授生。
蒙语汉授生受汉语水平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高中时的那种学习方法。一是制约汉语水平的限制,未能很好的用汉语思维去接受老师所教的课程内容,课堂上他们的耳朵听进汉语内容后,大脑及时翻译蒙文内容,手做笔记是大脑再翻译成汉文内容,理解时再蒙古语思维去理解,期末考试时蒙古语思维理解的内容再汉语思维去答题。汉语(听)—蒙古语(翻译)—汉语(翻译)—蒙古语(翻译)—汉语(翻译),以上五次轮换思维转换需要一定时间的。蒙语汉授生摆脱五次思维转换困境的首要办法是把蒙古语思维尽快转换成汉语思维,这个思维转换的最好途径是抓紧时间提高汉语水平。二是蒙语汉授生们尽快转变高中学习习惯,及时找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蒙语汉授生不但要解决语言所带来的学习困扰,还要尽快找到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加重了蒙语汉授生的学习不适应问题。所以,蒙语汉授生尽快破解汉语授课难题。首先,有意识地提高汉语文听力和阅读能力。如多听多阅读,基本听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基本阅读人民日报等主流报纸。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听力和阅读的熟练程度。其次,认真听老师讲课,听懂也听,不听懂也听,这样坚持下去的话不用一年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再次,蒙语汉授生努力形成汉语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思想和认知的交流工具。学习语言并不仅仅是学语言文字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代表的概念、思维、认知结构所包含的价值观。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语法和认知结构。蒙古语和汉语表达的语法顺序正好相反。endprint
蒙古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两大语系,因此,它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蒙语汉授生从小使用蒙语进行交流,并接受纯蒙古语授课的教育教学,形成了蒙古语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当他们面对纯汉语授课的大学课堂时,遇到了汉语思维或思维模式障碍,克服这种障碍务必学到第二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即学到汉语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但要想从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的境界里跳出来,又跳到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谈何容易,做起来并非容易。这就需要时间的磨练,实践证明,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年或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汉语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第四,课堂上积极回应老师提问,是否准确回答先不提,只要你用汉语回答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多参加汉语言集体活动,时刻锻炼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五,在课外,随时随地与本班汉族同学和其他汉族同学多交流,有意识地提高汉语交流能力,这是一个学汉语非常好的语言环境。第六,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如,抄写汉文课本或其它汉文资料,或下课后抄写汉族同学的课堂笔记,补充自己的课堂笔记,以自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即大二下半年开始,汉语听、读、说和写能力会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汉语思维,从而破解汉语授课学习适应障碍。
由上所述,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障碍问题不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而且还会影响民族地区民族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分析问题本身及其成因,并为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问题寻找可操作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
〔2〕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2).
〔3〕祖力亚提·司马义.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浅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4〕谢瑶.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1(4).
〔5〕通嘎.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
〔6〕赵世怀.论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扰与适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20(2).
〔7〕李怀宇.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基于云南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3).
〔8〕李静.蒙古族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科纵横,2012,27(12).
〔9〕金志远.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主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