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琴
(锦州市卫生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2011年120号文件《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依托省财政资金投入、学校各专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建设创新型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其核心是建设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助产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基本上实现学校与医院环境的零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对接。基地不仅能承担校内助产专业的实训、护理专业的妇产科护理技能实训等教学任务,还能承担校外基层医院、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任务。这对提高我校的办学活力、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巩固现有办学成果,规范学校管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校园,我们坚持以校院合作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学校助产专业建设成为教学设施全、管理水平高、师资队伍强、教育理念新、教学质量优的专业,使之成为助产人员的培养基地、技能培训基地、人才教育中心,更好地为广大妇女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我校计划在原有的助产和母婴保健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扩建形成集教学、实训、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助产和母婴保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置的妇产科病房、妇科检查室、待产室、分娩室、新生儿沐浴室等均与临床实际吻合,除病人是模拟人外,呈现的都是真实的医院环境,基地设有主任、护士长、助产士、责任护士(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则全员为实习助产士或护士。建立和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制定病房管理制度、护理站管理制度、待产室管理制度、分娩室管理制度、母婴同室管理制度、新生儿沐浴室管理制度等。实现在完全真实情境下开展教学,学生由最初观看了解操作(多媒体及教师演示)、参与助产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到最后独立完成操作。培训结束后,学生基本上具有了独立完成助产及妇产科护理的各项操作能力,而且操作规范严谨,基本达到上岗要求。培训中还要求学生参与病房管理,确保学校临床教学与医院及相关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彻底解决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问题。为此,我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加大实训力度,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孕期保健护理、接生及产后母婴护理的各项操作实训,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大大缩短实习时间。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对应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护理服务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构建学校与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对应产业集群及实习基地间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助产士的任务。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助产科学发展,实施“工学结合、双证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助产执业资格证或相关技能证书。
2.3.1 改革课程考核标准 以助产、母婴保健护理工作流程为导向,构建基于实训流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技能、应用能力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培训流程和技能操作考核标准,使学生训练有标准,教师考核有依据,力求做到课堂上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岗位工作对接。
2.3.2 “工学结合”,实践主导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服务的突破口[1]。学校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制定出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理论教学就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及课时量。适当缩减专业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实训、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学时,实现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2.3.3 改革教材,行动导向 选用最适合岗位要求的国家规划的最新版教材,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自编选修课教材、讲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咨询者或引导者,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既了解学习内容的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助产专业专任教师长期从事妇产科护理、产科学及护理、妇科学及护理、母婴保健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去临床医院顶岗进修,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均是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培养,结合专业建设具体目标,采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及到对应临床科室顶岗实践等形式,培养专业带头人,提高其专业建设能力;同时通过到高校研修及临床进修等形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使其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训操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地建成后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能教会做”的教师才能承担学生的实训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培养要先行一步。
(1)利用实训基地条件,成立校内专家负责的师资培训队伍,严格教学操作流程,使每位教师具备熟练而规范的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亲自操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提供了硬件支持。
(2)我校与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锦州市妇婴医院合作,校内专业教师能随时利用课余时间去医院见习,及时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护理新动态;并保障每位教师每3年去医院顶岗进修半年以上,确保教师、医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学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
(3)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开拓视野,把握教学前沿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4)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和外聘临床专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确保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至2014年底力争我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以上。同时外聘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工作,创建兼职教师人才库。
第一阶段主要建设护理站、妇科检查室、待产室、分娩室、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室、处置室,预计2013年底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妇产科病房、专家室,预计2014年底完成。
基地建成后具有真实的病房效果,在覆盖核心教学内容和核心技能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零距离,力争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助产实训中心;既能承担校内专业群的技能实训工作,又能以助产实训基地为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再就业教育、各级妇幼保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月嫂培训、家政等多项培训工作。
学校将助产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科学有效的基地建设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学校内部机制,为基地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为保证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使专业建设工作有序进行。我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各处室主任为负责人的工作小组,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规范化。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我校《示范专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示范专业项目设备管理办法》《示范专业建设规划》等,修订我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管理方案》《学生实训守则》《班主任工作管理细则》《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建设有目标、有规范,建设成果具有创新性、示范性。
加大学校各项制度改革的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教学为本、管理先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医院、学校共建共管方式,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全面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