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松,张利民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医用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 尽管不同专业医用化学的教学时数有所不同,但其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并将这些理论和技能运用于医学实践奠定基础。近年来,医用化学教学内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但课时量却不断减少,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大胆革新,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效率。医用化学数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立网络和数字化教学终端,集成教材、习题、试题、多媒体课件、专业数据库、题库和参考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教学。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以往医用化学教学依附于教材和课堂的现状,对现行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起着管理和调控作用。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水平层次,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做到既完成教学目标,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专业适用性的原则。我院医用化学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属于传统医学理论课程设置,讲述性内容占的比重相当大,设计性、综合性课堂教学很少,导致医用化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教材教学,忽视了课程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难以反映医用化学的发展趋势,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此,教学组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目的在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满足数字化教育改革需要,适应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步伐,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数字化进程[1]。教学组根据医用化学教学主要面对一、二年级医学生的特点,为不同专业学生在各教学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数字化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即为诊断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根据医学专业特点优化教材内容,突出医学特色。目前使用的很多医用化学教材纯化学知识讲授现象比较突出,缺少与医学知识的结合,很难将医用化学贯穿于医学体系中,致使其与医学基础、临床课程脱节。针对这一现象,根据不同专业的目标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删减重复老化的知识,突出化学与医学、药学及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找准讲授内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将医学知识贯穿到医用化学教学之中,摒弃与医学无关又难懂的知识。针对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坚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原则,确保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学时数被大量削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时间也被用于各种素质训练。因此,必须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2,3],以保证教学质量。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某些医用化学知识,教师只讲教学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坚持重过程、重结果分析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层次数字化教学,拓宽医用化学教学口径,弥补实验条件有限的不足,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我们在数字化教学中,灵活地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尝试采用PBL教学法[4],并抓好以下3个环节:(1)做好导入前的准备,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给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进行准备;(2)在数字化平台上讨论时,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作最后总结,既要从医用化学知识内容方面进行总结,又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总结。总之,经过医用化学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有了提高。
我院医用化学课程考核以检查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强化考试对数字化教学的监控和引导作用,将单一形式的考核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核,以减轻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易懂的基本知识(如溶液和胶体),可并入理论试中考查;对临床应用知识(如稀溶液依数性在医学中的应用、缓冲溶液与人体的关系),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以在数字化平台上撰写小论文作为考核形式。这种形式的考核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切入点,鼓励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积极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论文的完成情况看,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普遍认同[5,6]。
医用化学数字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