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4-03-18 14:10:05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黄立娟孙轶华张和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课检验

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黄立娟,孙轶华,张和光,任 蕾,栾 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实验诊断学作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在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培养中占有很大比重,本课程涉及多学科,是联系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多学科的桥梁。其中的实验课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感性地理解检验结果,从而客观理性地分析结果、分析疾病、确定诊断、指导治疗、判定预后等。但由于陈旧的实验课教学方法较为枯燥,机械计数细胞,长时间等待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院提高了实验课比重,重新编写了实验诊断学实验手册,合理分配了实验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以往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都以教师讲授指导为主,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实验目的很不明确,学生对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解。我们以2007级临床医学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模拟临床环境教学,让学生以患者、检验者、医生三重身份来学习这门课程。将学生分组,每组15人左右,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空腹,采集学生的血液和尿液为检验标本,并作为实验课的实验材料,这样学生就能以患者的身份感受到正确结果对病情分析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以检验者的身份科学实验、严谨操作,这会使学生对实验原理产生求知欲,从而严格控制实验中的误差;最后让学生回归到医生角色,对实验结果的高值和低值进行系统分析。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全程参与学习,理解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掌握了实验项目选择的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的方法,摒弃了以往“填鸭式”被动学习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更新实验课课程设置

随着检验科现代化大型仪器的推广,陈旧的实验设施和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摒弃一部分临床上少用或不用的实验内容,增添目前常用先进仪器的工作原理、结果分析等内容,并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实验室数据分析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实验课中,我们采用仪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血细胞分析,通过仪器进行白细胞五分类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及相应数据分析,然后通过血液推片将血细胞分析原理教给学生。这样就使学生了解了现代实验室仪器的操作方法,不会使学生与临床实际脱节。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将实验原理枯燥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拿到实验结果后通过探索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同教师一起探讨实验原理。同样,凝血分析、尿常规等实验我们也采用这种方法,同时配合幻灯片教学,并将与实验相关的研究新进展、新动向在实验教学中穿插介绍或使用,使实践贴近现实。

3 调整实验课考核方式

实验课考核除了能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是否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外,还可用于评估教师授课和带教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改革之前,实验课成绩占实验诊断学总成绩比重较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早退和缺勤情况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现将实验课考核比重提高到实验诊断学考试成绩的50%,课时数也相应增加,考核方式将以往单一的出勤考核改革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出勤的综合考核评定。实验操作方面,通过评价仪器操作、细胞形态识别、手工涂片制作等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报告方面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填写准确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从被动参加实验变为主动学习实践技能,将理论课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对检验结果有感性认识,从而准确开具和分析检验报告。带教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提出考核方案,通过教研室评估后在实验课中实施。

4 提高病例分析能力

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3]。结合实验课内容,分别设计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典型病例,每堂课留20分钟进行病例讨论,讨论内容包括主要诊断、诊断依据、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以及进一步诊断需要做的检验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汇总,带教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对病例进行分析,在实验的同时将理论课知识融会贯通,联系临床,锻炼学生分析病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一堂实验课设置综合病例分析题,将所有实验检验项目涵盖,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实验,不再是按照教师所讲按部就班操作,而是要将多种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辩证地分析疾病。理论试卷分析显示,学生在病例分析部分普遍得分较高,说明实验课真正起到了将实验诊断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作用。面向临床,贯穿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学会了分析诊断结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乃至医疗作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力求与技能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4]。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独立处理临床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1]浦春,杨书才,刘春生,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5):939-941.

[2]武其文,马玉红,浦春.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和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609-610.

[3]倪桂莲,吴仲敏. 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对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23-124.

[4]陈牧,高桃园,褚春民,等.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315.■

猜你喜欢
诊断学实验课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2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