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洪涛+昝星灼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活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而董事会在制定公司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文章利用2010—2012年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数据,以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为因变量,以董事会规模、战略委员会设置、董事技术背景等董事会特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战略委员会设置与研发投资正相关,董事学历和技术背景对研发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而两职合一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 董事会; 研发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49-05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七个子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投资决策是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公司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影响着公司未来的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公司的投资行为有重大影响,结构合理且运行良好的董事会应当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主旨,更加关注公司成长战略的科学决策。本文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董事会特征与研发投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企业的董事会结构,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及投资行为,为今后的研发投资政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使企业认识到研发活动创造的价值所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目前国内外基于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研发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个人特征三个方面。
(一)董事会规模与研发投资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研发投入越大。赵立韦(2012)以2007—2010年披露研发信息的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董事会特征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刘小元、李永壮(2012)基于中国创业板企业的数据,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实证检验了董事会、资源约束和创新环境对创业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与创业企业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研发投入负相关或没有直接关系。Lipton和Lorsch(利普顿、洛尔施,1992)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超过10人时,因协调和沟通所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因人数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董事会效率降低,也更容易被公司经理控制。而周杰,薛有志(2008)却发现,在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通过其积极的监督以及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对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董事会规模与研发投入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独立董事与研发投资的关系
现有研究多数认为独立董事机制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冯根福和温军(2008)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明显高于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企业。高楠(2012)以2006—2008年披露了研发投入的180个家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董事会独立性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控制性家族的现金流权与公司的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独立董事机制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Hoskisson(哈斯基森,2002)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独立董事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约束,对公司内部信息匮乏,很难看出管理者行为所带来的长期效应,因此外部独立董事抑制了研发的投入,而内部董事促进了研发的投入。何强、陈松(2009)以2004—2007年披露研发投入的79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观察值研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会弱化执行董事之间在研发战略决策及监督管理层执行研发活动的知识协同效应,导致研发投入减小。
(三)董事个人特征与研发投资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董事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大。Dalziel(达尔齐尔,2011)等将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相结合,认为董事会的人力和社会资本是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周建、任尚华、金媛媛等(2012)从董事会社会资本与董事会人力资本两个方面探讨董事会资本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受教育程度、董事会职业背景、董事会团队异质性、董事会间联系以及董事会的政治资源与企业研发投资支出正相关。
有研究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能够减小信息不对称,促进研发投入,例如孙维峰(2013)利用2009—201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助于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协调沟通,从而有助于促进企业的研发支出。但是,Hill和Snell(希尔、斯奈尔,1988)认为两职兼任容易产生管理层主宰董事会的现象,使董事会失去监督效果。
(四)文献评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董事会特征与研发投资相关性的研究内容较繁杂,研究结论不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等层面,而对于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设置和董事技术背景的研究比较有限,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研发投资。本文立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针对企业董事会特征和研发投资进行相关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探索董事会特征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的相关性,利用结论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资提出基于公司董事会角度的建议,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资以及后续运营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董事会规模是指董事会的成员总人数、董事会规模不同的企业,往往其研发投入也有一定差异。董事会规模过小,将导致董事会缺少有效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的人才,这将导致董事会不得不利用财务控制和更加便利的短期绩效目标来监督管理者,从而使企业忽视了内部技术创新活动而相应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Xie等(谢,2003)认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充,可汲取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发挥正面的监督效果。本文认为,公司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监控的效力也就越大,研发投资决策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数较多的董事会不仅能够从战略角度作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研发投资决策,并且能够综合考虑降低投资决策风险的措施,而这种风险的降低正是来自于董事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不同专业背景、社会经历和决策能力的人才发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活动相对稳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董事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正相关。
独立董事制度是为防范风险、增加投资决策理性、保护股东权益所制定的强制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必须有一定比例和数量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由于其具有内部董事所不具备的专业性而被引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中,参与重大决策的评估和制定以及为企业经营提供咨询和意见。具体到技术研发决策上,独立董事能够客观、理性地引导创新资源的投资和配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Berrone(贝罗恩,2005)认为独立董事能发挥其对内部董事的监督作用,降低内部董事的短视倾向,从而作出对公司有利的长远决策。本文认为,独立董事为企业带来了科学决策所需的专业知识,强化了董事之间的知识互补,有利于董事会在研发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不同意见的吸收,能够对研发投资项目作出更为客观和科学的判断。此外,独立董事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防止董事会和经营者作出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独立董事比例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正相关。
企业的董事会一般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等。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战略委员会的影响。牛建波和刘绪光(2008)的研究显示设立战略委员会能够带来显著的公司治理溢价。本文认为,战略委员会的设置首先是以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为初衷的,不仅在董事会治理的传统方面强化了董事职能分工,为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提供了保障机制,同时明确了董事会成员在企业研发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杜绝董事会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提高了董事会运行效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战略委员会的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正相关。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虽然能够克服两者的角色矛盾和冲突,提高企业创新的自由度,但两者兼任也对企业的研发投资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兼任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当董事长由于自身存在着专业技术、决策能力不足,或是思维方式僵化、决策随意化等问题,会导致决策失误,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同时,Sander(桑德,1998)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任将会限制董事会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阻碍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亨利·福特,拒绝创新而坚持错误决策,导致福特汽车公司损失惨重。本文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兼任将导致企业决策权力的过分集中,弱化董事会对经营者的制约,企业将陷入决策随意化带来的困境。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两职合一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负相关。
董事的学历高低是衡量董事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董事整体学历水平越高,董事会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也就越大。拥有高学历的董事会不仅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在面临高度不确定的研发决策时,能够在心理上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正规的学历教育不仅成就了董事训练有素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高效地汲取新知识新技术,而且提高了董事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了董事的企业家才能,即抓住机会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Tihanyi(蒂豪尼,2001)的研究显示团队成员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团队获得的有效信息相应就越多,越有利于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董事的高学历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资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拥有较高学历的董事会能够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能够处理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董事学历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正相关。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高层决策团队,其功效是由包括团队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在内的解决科学决策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决定的。董事会成员具有财务、法律、投资、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背景,才能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专长。梁能(2000)认为每位董事至少能够在某个领域来贡献其所掌握的知识、阅历和技能,这样董事会知识结构互补性将会有所增强,董事会运行效率也会同时提高。本文立足于战略性新兴企业这一平台,董事会对于技术研发的作用将着眼于董事是否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背景。在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情况下,董事会能够较直观地获取该领域的信息,从而为董事会制定决策提供一个技术性的导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具有技术背景的董事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资正相关。
2.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研发投入强度为因变量,代表企业董事会特征的指标为自变量。此外,企业的规模大小也影响着研发投资,大规模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和对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而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可能在研发创新上出现惰性,部分企业也会因新产品带来的收益而加大研发力度;企业的负债水平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克服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活动,因此,本文还选取了代表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力、资本结构的控制变量。具体指标和计算方法见表1。
3.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企业董事会特征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将对有关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RD = 0 + 1SBD + 2PID + 3SPC + 4LPS + 5DE+
6DT+7SIZE+8PMC+9DEBT+
其中,RD代表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SBD为董事会规模;PID为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例;SPC为战略委员会设置;LPS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兼任情况;DE代表董事学历;DT表示董事是否拥有技术背景;SIZE表示企业规模;PMC代表企业的竞争力;DEBT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以资产负债率替代;为随机扰动项。
4.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10—2012年沪深股市的所有战略性新兴上市公司,剔除研究期间内ST、*ST公司和任一所需的研究数据有欠缺的公司,经筛选最终得到1 495组数据。数据收集来自于新浪财经、巨潮资讯等网站以及CSMAR国泰安数据库。通过阅读研究期间的年度报告以及网站公布的财务指标来获取研究数据。
(二)实证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列示了全变量的极大值、极小值、均值和标准差。
由表2可知,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均值仅为4.7%,虽然能够维持企业基本生存,但是要想增强企业的整体价值仍需加大研发力度。董事会规模差异较大,这可能和企业本身的规模相关,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其掌握决策权力的董事会规模也有所不同,因此,除了董事会规模和企业规模以外的其他变量标准差均较小。独立董事的比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33.3%,最大值达到80%。大多数企业设置了战略委员会并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任。在董事学历方面,有的企业董事会达到了全部董事均为本科及以上水平,但仍有一些企业并不重视董事个人的教育情况,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董事仅有33%。大多数企业的董事拥有技术背景,这说明,拥有技术背景的人员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企业董事会的稳定构成因素,这也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资本。
2.回归分析
本文首先将各变量进行Zscore标准化,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3显示了董事会特征各变量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回归结果。模型的显著性(P值)为0.000,已达显著性水平,R平方达到了75%,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75%的解释具有统计意义。
回归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投入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409和0.185,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H1和H2,说明董事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吸收多维度的知识,独立董事的参与减小了决策的随意性。战略委员会的系数达到了0.033,在5%的水平上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因此可见战略委员会在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接受H3。两职兼任情况与研发投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02,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可以看出两职兼任并不能为企业的研发投资产生积极作用。董事的学历与研发投资正相关,其回归系数为0.314,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董事较高的学历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也说明了学历水平越高的董事会越重视研发创新活动,因此接受H5。拥有技术背景的董事这一指标与研发投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这表示董事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较有效地履行职责,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建议和决策,因此H6成立。
此外,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因素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大规模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雄厚的物质人力资本,其融资也相对容易,而小规模企业也有着对市场动向敏锐的洞察力,在制定决策时较为灵活,因此企业规模大小并没有较好地解释研发投资的多少。同时,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而竞争力弱的企业资金链有可能出现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然而,资本结构却较好地解释了当企业负债较多时不愿进行研发投资的现状,资本结构的相关系数为-0.072,在1%的水平上与研发投资负相关,这表明企业在负债较多的情况下,自有资金难以支持研发活动的高投入和长期性。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董事会结构与研发投资密切相关
首先,规模大的董事会有助于企业吸收不同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和社会资本的人才,在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能够使研发创新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还能够群策群力避免不合理、随意性的发展方案。其次,独立董事的引入为研发投资提供了又一保障,这些独立董事多数来自于技术、财务、法律方面的专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专业经验,能够在各个方面衡量企业投资的利弊,并合理制定创新投资决策。最后,战略委员会的设置促使企业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发展,而这种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企业务必将创新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企业也就加大了研发创新投资。
2.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背景的董事更倾向企业研发投资
董事个人特征较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投资。当董事会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时,将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够审时度势地合理作出决策,并为研发活动指定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本文的研究显示董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搭便车”行为,拥有技术背景的董事,能够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在公司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履行职责。
(二)建议
1.加大技术创新,保障政府支持力度
战略性新兴企业肩负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重任,新技术的支持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研发,可以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政府应制定完善的研发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充分发挥研发的税收激励效应,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调整董事会结构,提升董事个人素质
董事会如果要实现长远的战略利益,就应将不同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性别年龄等董事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高效的董事会结构,强化决策制定和执行时的知识协同效应。董事的个人深造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董事能够同时在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上较好地制定投资决策,因此,完善董事会的结构、提升董事个人素质对企业研发投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赵立韦.董事会特征因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86-88.
[2] 刘小元,李永壮.董事会、资源约束与创新环境影响下的创业企业研发强度:来自创业板企业的证据[J].软科学,2012(6):99-104.
[3] M Lipton& JW Lorsch.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J]. The Business Lawyer,1992,48(1):59-77.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总经理持股与董事会结构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6):35-42.
[5]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6] 高楠.现金流权、董事会独立性与研发支出:来自沪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强,陈松.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华,金媛媛,等.董事会资本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67-77.
[11] 孙维峰.高管激励与研发支出:内生性考察[J].经济与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刘绪光.董事会委员会有效性与治理溢价[J].证券市场导报,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总经理持股与董事会结构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6):35-42.
[5]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6] 高楠.现金流权、董事会独立性与研发支出:来自沪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强,陈松.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华,金媛媛,等.董事会资本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67-77.
[11] 孙维峰.高管激励与研发支出:内生性考察[J].经济与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刘绪光.董事会委员会有效性与治理溢价[J].证券市场导报,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周杰,薛有志.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总经理持股与董事会结构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6):35-42.
[5]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6] 高楠.现金流权、董事会独立性与研发支出:来自沪深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2(3):105-109.
[7] R.E.Hoskisson& M.A.Hitt& R.A.Johnson.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8] 何强,陈松.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09(12):612-619.
[9] Dalziel.T& Gentry R.J.& Bowerman M. An Integrated Agency-resource Dependenc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Directors' Human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Firms' R&D Spend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217-1242.
[10] 周建,任尚华,金媛媛,等.董事会资本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67-77.
[11] 孙维峰.高管激励与研发支出:内生性考察[J].经济与管理,2013(6):38-42.
[12] Charles W. L. Hill& Scott A. Snell. 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77-590.
[13] Xie B& Datt P.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295-316.
[14] P Berrone& Jordi Surroca& Josep A.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J]. Bussiness Economics,2005(7):144-146.
[15] 牛建波,刘绪光.董事会委员会有效性与治理溢价[J].证券市场导报,2008(1):64-72.
[16] Sanders,W.G.& Carpenter,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158-178.
[17] Tihanyi. L& Ellstrand A.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6(6):1157-1177.
[18] 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