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文艺“俗化”的复杂性:从《喋血孤城》到《勇士之城》

2014-03-18 05:48王进进
电影评介 2014年20期
关键词:沈家常德

王进进

电影《喋血孤城》剧照

大众性流行文化的“俗化”是个普泛的现象。在流行文化较为发达的欧美一些国家,对之流俗恶果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警觉的,甚至他们会公开管制。诸如美国,尽管其一直倡导文化多元与自由,但在公共传媒中,诸如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不允许传播七字①七字为shit,piss,fuck,cunt,cocksucher,motherfucher,tits.[1]低俗秽语。这一禁令为美国最高法院所判定,具备法律效能。欧洲对之也有明确的区分并葆有警醒意识。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剧《豪门恩怨》远播至荷兰时,荷兰的广播基金会主席埃里克·儒任斯就说,“荷兰广播组织当然不是为了首先播出《豪门恩怨》而存在……讲到内容,没有人能够说这些美国系列剧是高标准的。它们最多是制造精良。”②参见《人民日报》1981年11月14日。从中仿佛能窥出其褒贬态度。因为有人认为《豪门恩怨》“目标不过是敛财,大量的钱财。为达成目的不计手段——性、美男美女,以及财富”。[2]相较之,中国改革开放也就三十多年,其文化的大众性与流行度还远不及美国和荷兰,但其“俗化”的展示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充塞人们的视听界域,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致使“群众意见”颇大。因而,所倡导的“反俗”活动正当其时并切中时弊。当然,也是文艺的“二为”表征。只是,文艺“俗化”的痼疾盘根错节;实践层面的“反俗”效果与期望的不成比例,那么重新调校对文艺“俗化”的认识角度,或许有助于实践层面开展工作。鉴于此,笔者意欲进行微观的“透视”,以揭示文艺“俗化”的复杂内核。同时也可算作对文艺“俗化”宏观研究的一种补充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下面进入电影《喋血孤城》①沈东电影作品(2010年出品)。与电视剧《勇士之城》的言说空间。

二者为不折不扣的抗战剧。抗战剧应该属于类型片的一种,类型电影一般具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等。具体到抗战剧来说,就是“敌人很凶残,战斗很惨烈,人民很英勇”。百度[3]关于抗战剧的所属类型曾经做过民调,结果是:60.9%的人认为是科幻剧,60.9%的人认为是武侠剧,29.7%的人认为是偶像剧,28.1%的人认为是言情剧,只有17.2%的人认为是历史剧。当然,网络民调靠谱度令人疑虑,可网民由观片经验出发“随心所欲”对抗战片的类型划分恰恰凸显出它的大众文化性质。至于它的历史崇高性,也是有所显现的,不仅有网民的投票,在内容题材上,往往也能看得到的:抗战剧呈现抗日战斗中的民族记忆;弘扬爱国,讲求奉献,传播正能量。因而,不能仅从类别就认定抗战剧一定主流抑或大众。更不好说“抗战剧”作为一种类型剧就一定非“俗化”;同样的,这一类型剧也不一定就圣化。以此亦可见,文艺的“俗化”还真不好以题材以形式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电影《喋血孤城》与电视剧《勇士之城》皆是根据抗战时期发生在湖南常德的大会战的史实编撰而来的,或者说一个是电影版的“常德保卫战”,一个是电视剧版本的“常德保卫战”。电影长达88分钟,电视剧有40集之多,外在长度的差异不构成它们的区别,它们都是描述记忆中的战争,诚如电视剧结尾所题,“本剧献给常德保卫战所有牺牲的勇士们”,两剧均为“记·念”所作,记录:1943年11月,日寇大举进兵中国腹地,意欲打通常德,直逼重庆与大西南,从而切断国军滇缅远东军运输线,以在亚洲战场占得先机。国军与日寇在常德展开了一场厮杀:国民党军队七十四军五十七师8000虎贲将士苦战16个昼夜,抗击日军第十一军90000多人,以几乎8000人的代价折损日军过万。常德虽然沦陷,但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的反包围赢得了主动,五天后,常德复得。该战役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足见其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位置。怀念:怀念在民族独立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有名无名勇士,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并为民族的强大而奋斗不息。抗日正剧的社会价值差不多均在此,抑或说这不仅仅是该片对于我们的宏大意义,《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剧宏旨亦这般。同时,抗日剧作为类型剧,那么就无法规避它的大众文化性,百度民调不是还有“29.7%的人认为是偶像剧,28.1%的人认为是言情剧”么?下面就具体分析其大众化的“俗情俗事”。

鉴于笔者的性别身份,不再考量其“暴力”场面(尤其是《勇士之城》),就单单来说说它们的“女性形象”。

即便韩静霆编剧有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目下的战争剧还真让女人无法走开。那么她们在剧中的位置如何呢,是否如塔什曼所说“被象征性歼灭”呢?即“女性或者缺席,或者根据基于性别吸引力和家务劳动的表现的成见而被呈现出来”[4],人们一般关注她们的长相如何。就是说女性被忽略、谴责或贬低而被“象征性地歼灭”。而且“也被描绘成妻子、母亲、女儿、女友;被描绘为从事传统的女性工作(秘书、护士、接待员);或者作为性对象。而且,她们通常年轻漂亮,但没有多少文化。”[5]《喋血孤城》中的婉清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好像她就在演绎塔什曼的言论。影片中,她是作为连长冯葆华的“女友”出现的:温婉怡人,弹得一手好丝弦,其形象娇弱惹人怜。作为未婚妻自然大敌当前没有撤离常德,她说她要陪着葆华。那葆华要是牺牲呢?真不知道编导是否将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为了陪伴葆华,自然地她成为了战地医院的护士。每每有伤病员被抬来,她永远都在问,冯葆华冯连长呢?与其说她在工作,不如说她在利用工作之便在打探冯葆华的消息。随着战事吃紧,国军据守城中,婉清最终觅得与冯葆华团聚的机会,战时成婚了。第二天,他们思忖着命名的问题;男孩冯思德,想着常德;女孩冯思华,想着她父亲冯葆华。男孩报效国军;女孩又一个“婉清”。赤裸裸的男性菲勒斯主义!婉清不就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么!西方说是性对象。后冯葆华壮烈殉国,婉清竭尽全力把其遗体搬运至被日军炸得七零八落的家中,放在一床红花棉被上。笔者行文至此,应该被感动涕泗横流才可。但,也就是一种身体献祭罢了。甚或是对茹志鹃小说中新媳妇抱着百合花棉被包裹小通讯员遗体的戏拟。《百合花》那一次,是人类臻至生命的彰显。这一回呢,感触暧昧不明。某种意义上说,婉清这个角色,无非在衬托冯葆华,彰显他一个男性英雄的伟大:为大家,抛小家;在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争,直至为国捐躯。在这个意义上说,婉清存在过,但未活过,活脱脱一“象征性被歼灭”。

婉清还算有知识,那么没有知识的呢?二虎的姐姐,始终的无名者。日寇要打进常德城了:二虎要扛枪参战,她只是想着替一老板看家护院赚几个嫁妆钱。这一点和婉清一样,都是嫁掉自己,哪怕山崩地裂,国家破碎。看此,忽地,念至鉴湖女侠秋瑾,惭愧惭愧。当二虎要抽掉自家门板抬伤员时候,她还试图阻止。最终,在常德城破之时,二虎姐姐成了日军屠宰的羔羊。

有无知识不重要,她们的共同名字就是“牺牲”,就是塔什曼的被“象征性歼灭”。

那么《勇士之城》呢?剧中的女性人物有沈湘菱、周四、乔榛、柳芬、凤老板等人。

比之《喋血孤城》中的婉清来说,周四、乔榛与柳芬没有太大的不同:周四是沈湘菱的婢女,属于知恩图报型的,沈家救过她的命,所以一切都是小姐的,连命也是;乔榛是男一号何平安的堂妹,除了知恩图报,她还极具民族正义,富有牺牲精神;柳芬,由一个革命斗争型女性蜕变为一个家庭主妇,爱着与她相依为命的革命同志,操持着半组织半个体的家。知恩图报,牺牲,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别人、为周围人、为她自己所看重的人服务,就是她们活着的全部。

看起来大不同的女性人物为凤老板与沈湘菱。她们二人的共同之处是都被男人伤害过:凤老板眼睁睁的看着魏九峰娶了刘专员的女儿,攀龙附凤;沈湘菱则在婚礼现场眼睁睁看着刘世铭被他的父亲训斥得匍匐在地,止步于门第礼教。

凤老板后成了县长魏九峰的红颜知己,在魏九峰的治辖开了饭店“自力更生”。只是日本人来了,她惨遭蹂躏,甚至沦为日本人所控制的密探。而汉奸的下场在中国文化中是亘古不变的。

而沈湘菱貌似走上了一条“男人胚子”的自立大道。她大哥英年战死,体弱心戾的父亲把整个粮行交付给她。依靠她的聪明才智不仅粮行生意井井有条,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其人威势甚大,以至于城中出现“宁可得罪魏九峰,不可得罪沈湘菱”的语录。可日本人来了,战火连天中她的命运“玩笑般”缠搅于一场三角恋之中。

沈湘菱从认识到相信再到爱上“新欢”何平安,整个情节走向就是言情剧的路数。

路数之一:结识小警察何平安。

急着回城打家里的生意,她口头许诺守城门的何平安500大洋并以家传佛像做抵押。结果,沈湘菱进到城中,而何平安遭受刑罚。拘押中的何平安以佛像为救命稻草,要挟沈湘菱救他。佛像对于沈湘菱来说就是整个沈家命运的浓缩与责任,她无论如何要去抗、要去担当的,于是她想方法搭救何平安,甚至向抛弃她的老情人刘世铭开口。

路数之二:拜师何平安学习打枪。

流浪艺人海东升不堪饥饿窘迫,趁乱绑架了沈湘菱的幼弟沈学文。沈湘菱凭着第六感认定何平安能救弟弟。于是剧情朝着言情剧的方向推展。因战时需要,国军动员沈家撤离县城,遭到沈老爷愤然拒绝。正当矛盾激化之时,何平安出现了,他手把手教授沈湘菱开枪命中雷大虎营长头顶的茶杯,危机化解。沈家仍旧撤离,但沈湘菱被军方允许留下来找弟弟。要不是男女主角心灵默契,能第一次学习射击就击中活靶子!看来一出爱情的好戏要上演。

路数之三:沅江漂流。

撤离的民众江上突遭日军袭击,连同沈家都被阻止在江边。沈家三、四少爷见大难临头,携钱财各自逃奔。虎贲师长在抗击日军不力的情况下,认同何平安的谋划,并让其带领国军抄小道与日军在山林中周旋。最终,难民安全撤离,何平安则重伤昏迷。幸得沈湘菱及时救助,二人相抱圆木沅江漂流获救。

从以上的情节片段,想起了磨磨唧唧的唐僧的话来,一会儿姐姐救妹妹,一会儿妹妹就姐姐。这里是何平安救沈湘菱,然后沈湘菱救何平安。由言情剧路数推导,沅江漂流构筑了沈湘菱与何平安的相爱仪式。她拖拽着受伤昏迷的何平安,开始了沈湘菱式的爱的告白:“你一定要坚持住,我还有好多话要跟你说呢,我还没有好好谢谢你呢。你知道么,小时候我哥当兵,他带着枪回家。那个时候我见到枪,我就想要学会开枪,我哥答应我,说要教我。可他死在了战场上,是中国人打中国人。从那以后,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说话,我以为只要我不说话,我哥他就会回来。那时候我真的太傻了。后来我遇见了刘世铭,我只跟他一个人说话。那时候,我觉得刘世铭哪儿都好,可就是不会教会我开枪。我大哥说的话对,不会开枪的男人,是靠不住的。跟刘世铭成亲的那一天,他抛弃了我。从那以后,我不再相信爱情;不会再完全相信任何人,我只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够学会开枪,我要保护我自己,保护我的家人。终于有一天,我学会了开枪了,是你教我的,谢谢你。我学会了开枪,可我所有的家人都没了,沈家没了。何平安,我沈湘菱不求人,现在我求你,我希望你好好活着。告诉我,你还活着。”①《勇士之城》,陈健电视剧作品,2013年出品.

究其实质,沈湘菱式告白和一般言情女主角并没二致,大致可分为三层:一,她热爱并崇拜自己的大哥;然后移情至何平安身上。而何平安教会了她开枪,此举犹如至尊宝拔出了紫霞仙子的紫青宝剑一般;二,她自己被刘世铭抛弃的囧事,也愿意讲给何平安听。这是相知;三,牺牲。她要求何平安活下去。对于心高气傲的沈家二小姐来说,屈尊开口求人平时没有干过,可为了何平安,愿意俯就。这也是牺牲,就是牺牲自己的自尊。三层意思同时昭告:她沈湘菱也就一布尔乔亚小女孩一个,心里存有对英雄男人的幻想与崇拜;当然也有一份母性,愿意牺牲。

再来谈谈沈湘菱“旧爱”刘世铭。刘世铭一袭白衣,玉树临风,符合偶像剧男一号型格,但没有香帅楚留香的洒脱与不羁。

他出生书香门第,目下为国民党三青团的县级负责人,可谓前途无量。可沈湘菱一封信、一支烟他就抛下恪守的党团规章制度,迎合她的要求。刘世铭之所以如此,在于,刘世铭认为自己欠了沈湘菱一段情;更在于,他在由男孩到男人的成长中,沈湘菱为一个塑造者:他一个乖小孩甘愿为沈湘菱所“引诱”,第一次学会了抽烟,第一次学会了喝酒,甚至第一次跳湖摘荷花……所以,在抛弃沈湘菱之后他会写148封情书给她;所以他审讯何平安时候会说,“我不管你是不是共产党,我不允许你,不允许任何人,去伤害沈湘菱,只要我活着,我就得呵护她,保护她”。②《勇士之城》,陈健电视剧作品,2013年出品.由此看来,刘世铭把何平安看作了一个情敌而已,而无关国共两党之事体;就是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一个女人而已。

由以上分析,这个关于女主人公感情的三角构架还是比较清晰的,因而,沈湘菱充其量为一“伪”的“男人胚子”,最终她还是会回到“母亲”牺牲型的道路上去,为男权社会所收编。这里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原来的沈湘菱一身西式服装;到剧的结尾,她的着装由完全的中式服装所代替。这是否在暗示,原来的西式服装装扮标识着她的独立与权力,为城中的主政者,包括军队的、政府的,男人们所畏惧,甚至在何平安眼中有异类之嫌疑。而结尾时的中式服装,在宣示她中国传统女性身份的回归,且是充满母性意识的。

而凤老板的女性符号要弱化许多,抑或说,凤老板“凸出”了女性——母性——牺牲的隔栅,走的是另一条道路:看穿了传统婚姻的虚情假意,歆享着与爱人的片刻相守;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经营她的饭碗“聚福楼”,连青梅竹马的县长魏九峰也不能幸免。而最后的死亡“正如克莱尔·琼斯顿所指出的,死亡乃是‘一切不可能的符号的归宿’”[6],因为凤老板的生活道路违背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设定,所以只能死亡。

纵观前述的女性人物,无论是婉清们还是沈湘菱们,皆为牺牲者,表征着象征性被歼灭,至于凤老板型的,则是死亡。而这一切无不重复着大众文化中数以万计女性人物的命运,所以说,文本选取的两个样本抗战剧,其大众文化性可见一斑。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两个剧作社会学意义解释的历史价值。所以,如同笔者开首所言,文艺的“俗化”甚为复杂,在大家对其危害口诛笔伐之际,一些细部微观考量也是必需的,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肃清文艺“俗化”的恶果,使得社会主义文艺“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7]

[1]徐贲.米国是如何反“三俗”的?[EB/OL].(2010-08-15)[2014-10-15]www.douban.com/group/topic/13392060.

[2][4][5]陆扬,王毅选.大众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86,198,199.

[3]百度贴吧.你认为抗战片是什么类型的影片?[EB/OL].(2012-01-26)[2014-10-15]http://tieba.baidu.com/p/1340099689.

[6]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73.

[7]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EB/OL].(2014-10-15)[2014-10-16]http://news.sina.com.cn/c/2014-10-15/212230994688.shtml.

猜你喜欢
沈家常德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My Mother’s Birthday
外卖那些事儿
猜字谜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在常德的实践
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