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卫
绘本读写有多种形式,就绘本读写课堂而言,是一种由教师提供阅读资源,以教师讲读为主,穿插交流学生的观察、感受、体悟,带领学生进入绘本世界的阅读活动。
日本松居直先生认为,我们呈现的绘本,只是“绘本的入口”,真正的绘本是孩子阅读时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一本。那如何借这个“绘本的入口”,让学生在心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我们必须指点一些基本的路径给学生。
一、单册绘本读写
1.绘本读写中的“读”。
(1)如何读图。读图重在培养学生的“图感”。线条的粗、细、弯、直都在述说着故事。粗、直的线条,能给人刚硬、锐利、严峻和秩序感,细、弯的线条则给人柔美、平和、温馨的感受。再如构图,往往通过画面中各种物体的位置、轨迹、视角、比例等,借此营造空间场景,表现整体局势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故事书的封面,往往会把故事主角或重要元素置于画面的中间,凸显绘本的主题。通过角色的位置关系,体现人物的尊卑、态度、心情等。如《鸭子骑车记》里鸭子遇到小老鼠那张图,鸭子居于上方,占据了一半的画面,小老鼠缩在左下角,还不及鸭子的一个脚掌大。这样的构图安排,生动地表现了角色内在的心理状态。
又如颜色,也会牵动读者的感受与情绪,通过色彩认知上的联想,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想法。暖色系列给人温暖的感受,绿色给人生机勃勃的联想,黑色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等。如和死亡相关的绘本,大多是用黑色或灰色来表现,传达害怕和恐惧的情绪。
细节能带给读者发现的乐趣,促进愉快的持续阅读。很多细节是作家有意为之,暗示作者的意图,带领读者走进故事,更深入地感受故事。读图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如造型、象征等,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看图有“看”法,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能学有所得。
(2)如何读文。绘本中的文字,是另一种信息源。因“绘本是成人读给儿童听的读物”,所以,绘本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读文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第一种,教师读,学生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边翻页边读故事,学生会随着教师的讲述,悠悠然进入故事的世界。绘本中的图像是静止的,可是学生听着老师讲述故事,看到的绘本图像就会生动地“活”起来。“用耳朵听来的语言,不断地使画活动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世界。孩子就是这样来体验绘本,体验着自己创作出绘本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实际上触及了绘本的本质。”
第二种,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能创造出欢乐的阅读氛围。但,这种方式不适合把故事从头读到尾,更适合读故事中的某个精彩片段。如《和甘伯伯去游河》中的小动物在船上乱踢乱咬、乱踩乱跳导致船翻了的那个片段,在师生共读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和故事的内涵。
第三种,学生读。学生读片段,一般富有节奏,或者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如《好饿的毛毛虫》中,有这么一段:“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蛋筒,一条腌黄瓜,一片奶酪,一截火腿,一根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条红肠,一个纸杯蛋糕和一片西瓜。”除了“截”这个量词,语句中的数量词和事物,学生生活中都接触过、使用过,读起来不会有困难,再加上前面教师的朗读示范,让学生阅读这个片段,能激发他们挑战阅读的快感,感受“我会阅读”的喜悦。
2.绘本读写中的“写”。
低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更少。如果一味要求他们用文字来书写自己阅读中的发现、体会、感受等,会挫伤他们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写”重在阅读后触动心灵的敞开。在绘本读写中,“写”是一种灵活的形式,有时是演,有时是说,有时是做,有时是画……也可在“用身体写作”的基础上,再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同的绘本,读写活动在课堂中的实施也各有不同。
(1)“读——编——写”。绘本中的图画就像一座座“桥”,连接着文字内容和读者的心。好的绘本图画,就似活了一般,读者从图画中捕捉到的不是定格的图像,而是“有音乐流动感”的画面,这一张张图画是文本的延续和诠释。
每一个学生都是读图的天才。以“图”为主导型的绘本中,文字不多,但图画精妙绝伦,给儿童新鲜的视觉享受。图画里蕴藏着的“秘密故事”,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出人意料的构思。运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用鲜活的文字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写出“原文本”未表达的故事。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经典绘本,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母鸡跌宕起伏的故事,文字里只字未提的这只狐狸,它上蹿下跳,跟在母鸡萝丝的屁股后头,一心想把它吃掉,可是却倒霉透顶,出尽了洋相。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读来令人捧腹。课堂上,教师和儿童一起阅读,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再让儿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笑的场景写一写,他们定会兴致勃勃,洋洋洒洒,一蹴而就,且文字中会洋溢出阵阵笑声。
像这样,文字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图画隐含着更丰富的另一个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瑞士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大风》等等,都是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没有文字,但是从画面里却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这样的绘本能够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儿童有话可写,又能写得兴味盎然。
(2)“读——说——写”。很多绘本,用精简、有韵味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这样的一种文字叙述,不但能打动儿童的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文。绘本故事的主旨不是家长或教师说教给儿童的,而是儿童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言说,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的。
《逃家小兔》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幻想中,用语言玩追逐的游戏。小兔说它要跑走了,兔妈妈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欢快而奇特的语言对话游戏就这样展开了: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 “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
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这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怎么去追呢?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绘本中的语言格式,围绕故事主旨,进行“变、变、变”。
儿童在读绘本的时候,是没有故事主旨概念的,他们能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故事的主旨,但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儿童“续写自己故事”的机会,让他们根据主旨,采用绘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把绘本语言迁移运用到他们自己熟悉的、相似的情境中,实现语言的学习迁移。这种选择性的模仿,不是对绘本语言的机械模仿,也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乃是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具有新颖性。儿童不但积淀了富有童趣的典范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愉悦了心灵,丰满了精神。
围绕故事主旨,采用重复段式的表现手法,可以进行读写的绘本故事也有很多,如《小猪变形记》《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
(3)“读——猜——写”。一本优秀的绘本,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儿童着魔,他们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故事有情节,有悬念,有一个又一个的因果关系隐藏在故事里,就像一个个预先设计好了的问与答,能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邀请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寻找未知的答案。”绘本故事创设的悬疑,令儿童乐此不疲地猜测,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所猜测的和绘本描述的一致,他们表达的热情空前高涨。
《苏菲生气了》这个绘本故事,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因为姐姐抢了她的玩具,妈妈还帮姐姐说话,她非常非常生气。绘本中用了“竖起的头发、狮子、火”等形象,来表现苏菲愤怒的情绪,而后出现了两幅图画,文字描述是:“苏菲现在是一座火山,就要爆发。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
苏菲真的生起气来会怎样呢?故事讲到这儿,孩子的心会不由自主地被“拎”起来,内心在揣度,在猜测,在根据自己的生气模样编织故事。
每一种猜写都透着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心底滋生出的是属于他们的那个故事。绘本中的省略号,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页文字的末尾,给儿童提供了猜测的想象空间。《爷爷一定有办法》《有个性的羊》《小猪变形记》等绘本,无不如此。
(4)“读——辨——写”。绘本的创作主要是面向低龄儿童,因而情节会比较简单,一般是围绕主人公讲述一个故事。但在故事的配角身上,往往还会隐藏着更多有趣的故事。这些“配角故事”,就是可开发的写话题材。儿童阅读完绘本故事后,教师如能创设情境,把主人公经历的某个情节、某个片段“转移”到配角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儿童对这样的假设,是非常乐于挑战的,写话的兴致就会在瞬间绽放。
《笨拙的螃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因为不管他干什么,笨拙的大钳子总是碍事儿。后来,章鱼被水草困住,尼尼用大钳子剪断水草,救出了章鱼。原来,笨拙的大钳子也有很管用的一面。从此,尼尼终于不再嫌弃自己的大钳子了。
故事中的配角章鱼、水母、乌龟最大的缺点在哪里呢?这些缺点又会怎么变成优点?讲完螃蟹尼尼的故事,教师就可设计“章鱼嫌自己喷出来的汁液黑,太脏了,要把汁液变成无色的”,“水母觉得自己的触手太多,把脸都遮住了,要把触手都去掉”,“海龟觉得自己天天背着龟壳,太累了,想把龟壳拿掉”三个话题,让儿童辨析:它们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动物,写一写,劝一劝。
如果说螃蟹尼尼对自己大钳子的认可是儿童初始的学习,那么写“劝解词”就是后期的运用。在“劝解词”的撰写过程中,儿童实现了从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从而促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儿童会再次感受到,自己认为难看的、没用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保护自己的生命。
绘本读写的路径还有很多。如“读——绘——写”,即读读绘本故事,根据绘本故事的主旨,推测情节的发展,先画一画情节发展中的某个环节和片段,再写一写主要内容。如《小猪变形记》,小猪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儿童会画出变成鱼、老虎、蝙蝠等等形状的小猪,再仿照课文的语言对话格式,写一写自己所画的内容。到了二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作绘本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学生们非常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在写作,而是在玩和创造。
当然,绘本读写还有“读——做——写”“读——演——写”等多种方式。
二、多册绘本读写
多册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现至上”,发现图画的秘密,发现文字的美妙,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提供具有共同特质的多个绘本,让学生在“绘本群”中纵横穿梭,引导他们多角度阅读,多角度收集信息,不断获得发现,再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的“写”,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这样的绘本群书读写活动,是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读写实践中,获得读写经验,促进心智的成长。
(一)群书组合的原则
绘本群书读写,教学材料的组织是关键,也就是说,把哪几个绘本该如何放在一起是教学的关键。“为什么选取这些绘本?”“这些绘本之间的读写联结点在哪里?”“这些绘本该如何进行加工、调整及再创造?”等等,这些问题,教师都要有清晰而全面的思考,如此,绘本群书读写才能跳出“书籍数量叠加”的简单模式。
在绘本群书读写中,要明确几个观点:一是“群书”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学习材料,它们共同作用于读写活动,不存在主次之分;二是“群书”具有某些方面内在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儿童通过阅读能够发现、认识,并产生新的意义。
绘本群书组合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联结性。
选取组成“群书”的绘本,在绘本与绘本之间、儿童与绘本之间要具可联结性。这种联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追索联结。根据多个绘本间的人物、情节、语言、图像、主旨等显著相同点或相异点进行联结,在比较中激发学生兴趣。
自由联结。绘本故事同儿童的自身经验相联结。在群书读写中,引导儿童置身其中,享受故事的美妙和读写的愉悦。
2.可对比性。
如果说“联结”是由此及彼的过程,那么“对比”则是对绘本群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过程,强调儿童发散性的思维。在绘本群书中,要能够选出一两个最能刺激儿童兴奋点的环节、内容,或提出某个问题。
绘本群书的可对比性,容易引发儿童的讨论,甚至争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这样的群书材料组合是最佳的。
3.可统整性。
绘本群书的组合,还要关注到可统整性。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或用自己的方式对绘本群书作比较赏读后,可以得出整体性的结论,将原来不同绘本中本无联系的若干信息,经由联想、类比、分析后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优化信息群。
(二)群书组合的方式
有了这样的组合原则,我们就会设计出多种绘本群书读写的组合方式。
1.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组合。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绘画风格。在系列作品中,这种风格的传承和运用会更加明显,表现在人物角色相同、叙述方式相近、绘画风格一致等方面。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呈现方式,近似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手法,利于儿童在阅读比较中发现。在这种可预测的比较阅读中,不断地发现,乐此不疲,语言和思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组合。
很多绘本,虽然作者不同,但是反映和表现的主题却完全相同。如“自我认知”“爱护环境”“亲子感情”“认识死亡”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罗列大量的优秀绘本。一次主题群书读写,犹如把儿童带进一个绚丽丰富的世界。
对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群书进行读写,便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逐渐体会到阅读是有明确意识的,从而逐渐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理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比较式赏析读写系列组合。
选择相关的绘本,就某一个点,进行比较式的赏析与读写,也是绘本群书读写的一种组合方式。
(1)关注人物形象的比较读写。庆子·凯萨滋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小猪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小猪的冷静、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2)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读写。还以《我的幸运一天》和《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为例,这两个绘本故事除了人物形象相似外,故事情节也极其相似,都是讲小猪被敌人所抓,小猪动脑子想办法,最后逃离魔爪。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只是采用的逃离方法不同。
(3)关注绘画风格的比较读写。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小狐狸买手套》,在我国市场上,就有多个版本的绘本,有黑井健图、彭懿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还有若山宪图、崔维燕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画家不同,绘画风格不同,细节处理不同。把这样的绘本放在一起阅读,儿童的发现会让我们惊叹。
(4)关注叙述方式的比较读写。英国罗伦·乔尔德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英国艾伦·杜兰的《汉堡男孩》,这两本图画书都是讲挑食儿童的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了一个叫查理的男孩,哄妹妹萝拉吃东西的故事。故事就在兄妹之间俏皮、充满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中展开。《汉堡男孩》也是讲一个叫维尼的小朋友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结果变成了巨型汉堡后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惊险刺激。两个绘本以挑食为主题,但是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5)关注思辨色彩的比较读写。美国琼·穆特的《石头汤》和美国德瑞克·莫森(文)、泰拉·葛拦罕·金恩(图)的《敌人派》组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的村民们懂得分享,明白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敌人派》则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将自己的头号大敌人变成好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心灵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坚硬转向柔软,思辨色彩浓郁,具有生活指导意义。
(6)关注绘本主旨的比较读写。德国赫姆·海恩的《最奇妙的蛋》和日本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的《古利和古拉》组合。这两个绘本,除了赞赏、爱、快乐等主旨外,都有一份对创意无限的追求。《最奇妙的蛋》,传递出“奇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古利和古拉》故事的创意就像泉水,汩汩流出:做蛋糕场地选择的逆向思维——把材料拿到现场做。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吸引着儿童边读边围绕主旨放飞想象。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如“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只要是儿童有兴趣的,都可以作为群书比较读写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三)群书读写课堂实施方式
绘本群书组合,侧重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读写活动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即便是相同绘本的组合,也可以从不同的读写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低段绘本读写的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根据儿童对群书的反应过程,群书读写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承接式。
承接式一般有着相同的主题、主旨或核心概念等。前一本书侧重对主题、主旨和核心概念等的理解,后一本书要侧重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如《最奇妙的蛋》和《古利和古拉》的群书读写,通过对《最奇妙的蛋》的阅读,重点理解“最奇妙”这个核心概念,再运用《古利和古拉》最奇妙的想象,让学生说写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
2.并列式。
并列式一般主题相同,风格相同,表现方式相同,这样的组合一般出自同一作家的同一类作品。如《我爸爸》和《我妈妈》的群书读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更喜欢妈妈的读《我妈妈》,更喜欢爸爸的读《我爸爸》,读完后交流,并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3.聚合式。
聚合式是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发现“奇”“崛”之处,思考“奇”处之巧妙,“崛”处之必然。由这样的思考路径,创编另一故事的结局。如“鼠小弟系列”,师生共同阅读《鼠小弟,鼠小弟》《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发现故事结尾的妙趣,再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思考如何让垂头丧气拖着被拉得像绳子一样长的鼠小弟开心起来呢?说说、画画、写写故事的结局。
4.总分式。
总分式是一本带多本的群书阅读,所选群书一般表现方式相同,或叙述结构相同。可以师生先共读其中的一本,从多个角度讨论故事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等。如师生共读《这是谁的肚脐眼》一书,从“一直变”“一直不变”“突然变”三个角度去探索,发现绘本故事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尝试阅读《抱抱》,交流三个角度的信息,发现绘本创作的秘密,尝试创编简单的绘本。
绘本群书读写,犹如把孩子们“放养”在浩瀚的书林里,野花的芬芳,虫鸣的浅吟,古木的遮蔽,飞鸟的欢唱……无不滋养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健全着他们稚嫩的品格。在书香的诱导下,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感受、体验,书写着自己的想象、思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