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村
一个执着的人
2005年11月10日,我们在浙江义乌举办全国第三届经典诵读大会。会场能容纳1258人,但全国报名的教师突破1500人,有很多教师会前不报名就匆匆赶来,这让会议的承办学校——义乌实验小学的金校长左右为难:让他们与会,没有座位;不让与会,又于心不忍——千里迢迢赶来,怎好拒之门外?
11月9日,我接到一条信息:“李老师,我们是广东华南师大附小的两名普通教师,非常渴望参加经典诵读观摩会。华南师大附小陈琴。”
我回复:“热烈欢迎!”
“可是,我们报名晚了,只有我一张票,义乌学校说没有位子了。”
“这样啊!那就让你的同事下次再参加吧。”
“李老师,我们是自费的,帮帮忙吧!”
“真是太抱歉了,下次吧!会场已经超员,你快让你的同事回去吧!”
“可是,马上要登机了,她快要哭啦……”
又感动,又为难,“既然这样,那就先过来再说吧。”
第二天,会议拉开帷幕。
开幕式完毕,窦桂梅老师开始上课。我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是一条信息:“李老师,我们已经坐到会场听课了!谢谢你啊!华南师大附小陈琴。”
哎呀,把人家的事情给忘了,也不知她们用什么办法弄到了票。
虽然尚未谋面,但我对这位陈老师有了深刻的印象:是个真正痴迷经典诵读的人,否则不会为了参加一个民间的学术会议而如此绞尽脑汁,如此坚持不懈——后来我们的很多会议,陈老师都是自费而来。
会议闭幕那天,我正在会场里忙着,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士走过来,笑眯眯地说:“我是华南师大附小的陈琴,这是我的同事,李老师,跟您合个影好吗?”
自此,就算认识了陈老师,慢慢交往渐多后,我发现,这陈琴,也算得上中国小语界的一位奇女子。
一个“两面人”
刚接触陈老师,感觉她很木讷。大家围坐聊天,她大多静静地听,话少,总是以朴实善意的笑容来响应别人的高谈阔论。一旦说点什么,也显得羞涩、拘谨,甚至有点儿自卑。
而且她在日常生活中还稀里糊涂的。2006年11月,我到广州中山大学开会,约了一位朋友,想去拜访语文界老前辈许汉先生,在会场见到陈老师,她说愿意陪我们同去。我想,太好了,正愁不知道路呢,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她,应该是个不错的向导。谁知,她像个第一次进城的外乡人,完全没有方向感,领着我们东转西转,一会儿大家伙就全转晕了。
后来,当她探索了十几年的“素读经典”教学法被《小学语文教师》率先报道推向全国,并引起《人民教育》等杂志的关注之后,她的名声渐大,逐渐从台下走到了台上,被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会议主办机构请去作报告、上课,介绍自己的“素读”经验。
这时,人们才发现了另一个陈老师:在几百人上千人的大会场里,那个木讷、拘谨、自卑的陈琴不见了,立在台上的是一个声音响亮、滔滔不绝、激情洋溢的经典诵读“煽动者”!她又讲又诵又唱,经典诗文信手拈来,脱口而出,那份自信、那份热烈、那份激昂,把会场气氛渲染得热气腾腾。每当这时,我都忍不住感慨:要了解一个人,真的是不容易啊。谁能想到木讷少言的陈琴,会这么神采飞扬、魅力四射呢!
曾经有几次,会议主办方邀请陈老师的同时也邀请了我,并把我和她安排在一起讲座,弄得我心里颇有压力。因为我知道,只要陈老师释放开,那真的是超有感染力!
一个读书人
陈老师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几十年来,她一直“潜伏”在语文海洋的深处修炼自己,一旦浮出水面,自然如明月升空,光华四射。
陈老师幼年父母双亡,是外婆把她抚养成人。
童年的她,体弱多病,极少到学校上课。所幸外婆出身书香门第,文化素养极高,于是陈老师打下了同龄人少有的功底: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这样的童子功,让陈老师对经典也有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时、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别人不解,她只是嘻嘻一笑,并不作答。
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学生。
她带的班级,一、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三、四年级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唐诗宋词,五、六年级读《老子》《孟子》《飞鸟集》《古文观止》《沙与沫》和其他中外大部头的名著……
尤其是她把在我国汉代就已广泛使用现在却已泯灭在历史云烟里的、只能在日本找到一点影子的“素读”法挖掘和开发出来,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读得其乐融融,欢欢喜喜。如今,在网上输入“素读”二字,“百度”一下,六万多个网页告诉我们:“素读”经典教学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课堂上复活了——这应该说是陈老师对语文界的贡献!
陈老师的学生,饱读诗书,底蕴扎实。有一例可为证——
2008年4月25日,我在广州开会,巧遇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一见面,吴教授就兴奋地告诉我:“我去华南师大听了一节课,很激动!讲课的老师叫陈琴。”
我大感兴趣:“课怎么精彩?”
“不是她讲得精彩,是她的学生精彩!她的那些学生,课堂上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争先恐后,弄得陈老师都没法控制了。你知道上的是什么课文吗?是《老子》!听课的许多老师都让她的学生给震惊了……”
回到上海,吴教授与他的硕士生们精心编制了一份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阅读测试卷,让陈老师所带的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跟初三、高三的学生同做一份试卷。结果证明,陈老师所教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面和记诵量已经超过了现在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作者系《当代教育家》主编,北京亦庄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