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困惑让谁尴尬

2014-03-17 20:36韩业庭
商周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烂片困局冯小刚

韩业庭

据报道,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217亿元,其中,有61部中外影片票房过亿元,两项成绩均创历史新高。更令人关注的是,在这61部过亿元的影片中,国产片占到34部,进口片为27部。

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可喜可贺。可欢欣鼓舞之余,我们看到一些头脑清醒的电影人对“高票房”似乎并不那么兴奋。冯小刚导演日前就在华表奖颁奖晚会上无奈地感叹:“我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却不卖钱,这给了我很大的困惑。”冯导的困惑,让人深思,也让人尴尬。

首先应该感到尴尬的是我们自己——电影观众。中国电影经过十年井喷式的发展,产量上去了,市场扩大了,票房增加了,可我们的审美品位是否也同步提升了呢?如果我们的审美品位提升了,人家随便拍的电影我们就不会争着看;如果我们的审美品位提升了,就不会明知电影质量不怎么样却仍兴高采烈地走进电影院;如果我们的审美品位提升了,就不会总被发行商的宣传噱头牵着鼻子走。都说观众是上帝,可现实中,我们这些“上帝”却心甘情愿为“烂片”埋单,自觉成为无良电影商人的摇钱树。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烂片的出现并取得高票房,都是我们这些观众给“惯”的。对此,我们不该脸红吗?

一些电影人正是瞅准了目前的大众审美水准,所以不断用低质量的影片来搪塞观众。这样的电影人更应感到尴尬。作为文艺工作者,电影人理应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尤其在当下,中国电影的主体观众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培养和引导这些年轻人的审美品位,是中国电影人需要担起的责任。因为今天中国电影思想的厚度,决定了明天年轻人审美品位的高度。可现实中,一些电影人,为了所谓的票房,放弃引导,不愿担当,丢失责任,一切向“钱”看,愧对“文艺工作者”的身份。

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在市场和票房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毫无疑问,中国电影需要票房,但“唯票房”只会让中国电影走入困局。在强大的“票房”惯性下,我们看到,连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想回归艺术,做些纠偏的工作,也于事无补,只能困惑和感叹。冯小刚的困惑,正折射出中国电影长期的“唯票房”导向所造成的艺术与市场互斥的困局。

今天的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的最大消费市场。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但究其创作水准,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我们不仅缺好作品,也缺少独立而有质量的评论。当前的文化是只有宣传,没有反思;只有炒作,没有批评。

许多有水平的评论者不屑于把时间浪费在影评上,认为那是娱乐圈的是是非非;还有些所谓的影评人被制片公司或集团拉拢,成为收买下的宣传工具。因利益而摇旗呐喊,这本身就是学术和评论上的腐败。社会焦点经常在声讨祸国殃民的贪官,其实文化观念上的清洁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它涉及价值观的维护和文化的未来。水军或者网络暴力,使电影圈具有表面的热闹,但加剧了标准的混乱,到最后变得成王败寇,只以票房论英雄。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评论体系,否则,价值观的缺损会进入恶性循环。

这样的困局非一日形成,破解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中国电影人、观众以及电影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敢于承认217亿元高票房下的问题,敢于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十年,才值得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烂片困局冯小刚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烂片当道,尽显低迷2018年6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三株直销困局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冯小刚炮轰《速7》
烂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