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

2014-03-17 14:47杨光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综合题考纲降水

杨光宇

全国课标卷地理高考题型由两种类型构成,即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得分率不高。而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综合题很好地体现了考纲要求。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升学生综合题的解题能力。

首先,将审题放在第一位,讲究“慢审题,快答题”。审题包括审材料、审问题、审图。高考考纲要求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审题其实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013年四川高考文综地理题: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首先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时间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即冬春季节;地点为东北部分地区;地理事物为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继续审图:看图名、看图例、看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此图属于等值线图,看清递变规律是解题关键。两幅图共同点是都绘有东北轮廓、经纬线(暗含纬度高、冬春气温低)、等高线(可看出哪高哪低),不同点是一幅为气温距平图,另一幅为降水距平百分率图,递变规律不同。问题1关键词为“描述”、“或”、“差异”。看清“或”, 只答一种情况,既符合题意,又节约时间。问题2关键词为“指出地区”、“说明理由”。问题3关键词为“分析不利影响”。

审题已做到比较清晰,第二步是如何应答。应答时既要用到刚才提取的地理信息,又要调动大脑的知识储备,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应用,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符合考纲所说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

例题中第一问要求描述气温或降水差异情况。所谓描述,就是用简洁的文字阐释地理特征、原理、规律。描述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教师总结出答题模板,指导学生如何应答。地理事物的描述角度要从位置、形状、面积大小、延伸方向、极值去描述。针对本题要说清位置、延伸趋势、极值。第二问涉及涝灾成因,迅速调动知识储备,分析出一是降水多,二是地势低,排水不畅,结合刚才的读图信息,就有了答题思路。要想回答得有条理,答案沾边,平时要注重知识积累,必要的答题模板要清楚。

最后一步,组织语言,连贯成句。在高考中,生活语言是不规范的,评卷老师可以不给分或者少给分。因此,在日常考试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答案要点化、规范化,用地理术语答题,做到准确到位。书面表达要求尽量做到“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同时要体现专业性、逻辑性、层次性。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最好先在草稿纸上罗列答案要点,认真推敲,再整齐地抄在答案纸上。

综合题解题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通过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断地练,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有所提高。

【答案】

(1)(6分)图1:图示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2分);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2分)。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分);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分)。

(2)(10分)西部平原地区(2分);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2分);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2分);积雪量大(2分);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2分)。

(3)(10分)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2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题考纲降水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