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霞
从整体上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此,笔者仅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精心设计,彰显民族精神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未成年人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笔者发现,以《抗日战争》一课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处于逆境时所呈现出的奋发有为与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优化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成效尤为显著。
在即将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一股思乡之情、国难之痛萦绕着整个教室空间。随后,在对本课重点内容“全民族的抗战”的设计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民族精神。首先,通过对地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在应对日本全面侵华的过程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做出的共同努力,以客观历史真相的回归让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其次,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地雷战》等影视片段让学生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是民族精神在逆境奋发的最佳体现。再次,通过《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同强大的敌人进行着生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二、适度升华,倡导人文理念
《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如果教师处理稍显不慎即容易让这帮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孩子形成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应努力避免并适度升华。在对本课第一部分“野蛮的侵略”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选用一些史料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例如,以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地震作为切入点,导入天涯社区中网友对此的评论帖:“不是地震,是南京城三十万的野鬼在颤抖;不是海啸,是东三省流浪的孤魂在咆哮;更不是什么核辐射,是731部队的后代找到了根。我们祈什么福?捐什么款?他们有靖国神社罩着呢!让大地震来得更猛烈些吧!”日本地震,是众人关心的时政话题,以此为切入点,学生感触颇深。教师在引入材料时可巧妙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南京城”、“东三省”、“731”等字眼,同时对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用“手拉手可以从南京排队排到杭州”、“坐满2900节车厢”来加以形象化,加强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当学生热血沸腾之时,教师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成了反人类的兽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现今热门的情商教育融入中学历史课堂,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在共同探讨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学生思路加以提示:“一个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人,对自己的生命尚不懂得珍惜,何谈珍惜其他生命?”这个问题再次明确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即“牢记历史是为了警惕类似的伤害再次发生”。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对天涯社区中网友对日本地震的极端评论再次进行审视,并展现中国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日本施以援助的场景。这样,将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上升至人性的高度,以善待生命为本,引导学生得出对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事件的正确态度,在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中国极端行为的同时,构筑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适度的升华是基于深厚的知识功底,正是如此升华让学生从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中走出来,对人文理念的呈现与情商教育的渗透成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
三、跳出藩篱,培养世界意识
冯一下先生认为:世界意识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在对本课内容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跳出本民族的藩篱,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第一,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国外战场,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至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之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第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这一系列的史实都是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的好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备课之魂,而民族精神、人文主义与世界意识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学生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通过对一定的情境体验内在地生成。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用心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方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詹明静.学案导学教学法与“全人教育观”的落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2]景生进.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7).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