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陈萍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教师说:“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就是与我原先的计划有些不一样。”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机智》这本书中曾说过“课程的计划与机智的教学并非不兼容”。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共同打造的具有开放性、容纳性、生成性特点的课。
那么,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智慧?就此,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新课程实践来谈谈。
一、读透教材,拟订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1.领会课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所以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将三维目标进行综合考虑、融为一体。
以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新课标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应分解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如何掌握?必须通过展示材料、设计情境等方式来一一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中也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如可以设计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美政体的根本区别”这些探究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必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2.设计问题,化解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化设计来化解疑问,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如何进行问题设计?首先是利用教材的原有问题,如学思之窗、本课测评等,不能迷信教材与教参,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其次是创设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思考性和层次性;再次是要注意处理好学生“制造”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教师的“预设”问题来促使学生“生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因地制宜,利用开发教学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除有正文外,还配有引言、图片、历史纵横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以正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正文来选择,但也不能忽视对这些补充资料的运用,使两者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如图片是形象化的教材,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图片的能力。比如在讲选修1《梭伦改革》的背景时提到古代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就可以结合地图《古希腊海陆概况与城邦分布示意图》来分析其环境、地形特点,理解“海洋与重叠的山峦” 造就了与尼罗河文明和中华文明截然不同的古希腊文明,也可理解希腊城邦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方面原因。
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可将历史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说法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时,政治课也恰恰在其前后讲到“经济危机”方面的内容,历史、政治教材这种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师生将这两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的设计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结合,这样的课堂设计就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的视角,培养和提高多维历史思维能力。
二、读透学生,注意差异,培养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会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给一模一样的东西。”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即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抓住一些倾向性问题,并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再次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如影视欣赏、即兴表演、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比如在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时,可以通过设计组织一场现场辩论赛来充分感受当时新旧势力的唇枪舌战。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表演历史小品《中国人的独白》来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动手、动口、动脑和“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展示自身价值,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三、读透自己,反思、调整、再设计
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笔者深切感到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应画地为牢,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应兼学并蓄,并向其他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借鉴和合作中提升自己。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也有情绪的波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反思以下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不是在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收获了多少?这节课哪些环节是闪光点?哪些环节有不足?如何改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再调整,这样既有利于自己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让教学设计成为我们与学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成为我们与学生探究和体验教学生活的舞台,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智慧碰撞的基石。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