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杭
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
林杭
目的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5例急诊科创伤急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9例)使用程序化急救进行救治,对照组(66例)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抢救。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7.57±3.670)min,抢救时间(15.34±3.29)min,抢救成功率为97.47%,患者满意率97.47%;对照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12.65±3.25)min,抢救时间(17.23±4.25)min,抢救成功率为89.39%,患者满意率78.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将急救程序化管理应用于创伤患者急诊护理可减少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
急救程序化管理;创伤和损伤;急诊处理
伴随中国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创伤,特别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严重创伤发生率日益上升,不仅致残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已经成为我国青年人群的主要死因[1]。创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极快,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分秒必争,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对患者伤情进行正确的判断,建立基本生命支持系统和药物治疗,是急诊科抢救严重创伤的关键。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将程序化管理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45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实验组(79例)和对照组(66例)。实验组男47例,女32例;年龄29~65岁;轻度损伤34例,中度损伤24例,重度损伤12例,极重度损伤9例。对照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18~72岁;轻度损伤26例,中度损伤21例,重度损伤14例,极重度损伤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方法实验组开辟无障碍急诊通路,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全部先记帐,后结帐。待抢救完毕,患者病情较为平稳后,再由家属或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将急诊科每日在班医务人员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位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由5年工作经验以上的护士担任组长,组员为2名年轻护士(护士A和护士B)。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小组按以下程序进行抢救:护士A站立于患者床头,立即进行开放呼吸道、高流量吸氧、协助医生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同时抢救组长为患者用18G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留置2条静脉通路,穿刺部位为颈外静脉、双侧上肢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完毕后,组长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护士B进行采血、备血,在抢救间歇记录各种治疗措施、患者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并执行医嘱,疏导患者家属,保证抢救环境和抢救药品供应。对照组以传统方式进行抢救,其程序为医生初步判断患者伤情、生命体征监测,护士开放呼吸道、呼吸机、开放静脉通路、采血、备血等,即根据医嘱进行抢救。
1.3 评价方法记录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患者接诊时间指从救护车停在医院门口至患者进入抢救室所用时间;抢救时间是指从患者进入抢救室至完成呼吸支持、开放有效静脉通路、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安装妥当、血液标本采集完毕的时间;抢救成功率指抢救72 h后患者对生命体征平稳,经医生评价,基本脱离生命危险;患者满意率指患者出院结算处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做调查。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抢救成功77例,成功率97.47%;对照组抢救成功59例,成功率89.39%。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4.027,<0.05)。实验组接诊时间和抢救时间均较对照组短(=5.664、3.815,均<0.05),见表1。患者及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01,<0.05)。见表2。
目前,国际公认创伤死亡有3个高峰,第二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2 h内,有人称之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间”,由于严重创伤的非可预见性和交通转运工具及手段的不同,导致系统、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一般在第二高峰实施[2]。程序化管理是以规范化构造端到端的卓
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效率为目的的一种系统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方法[3]。多项研究指出将其应用至护理领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护理管理水平,减少护患纠纷[4-5]。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的对比min
表2 两组患者对院内抢救工作评分结果的对比
程序化的急救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工作,通过护理人员合理站位、抢救措施精确排序和组合急救护理操作,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小组人员立即按照自己的职能进行精确站位,护理组长负责全面组织协调,组员各司其职,保证了急救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本院自2011年引入护理流程的理念,针对科室年轻护士较多的情况,对急救进行了程序化管理。经过1年的运行,对其进行了改进,通过对患者的伤情和血管条件的评估,迅速判断穿刺部位,如四肢、骨盆骨折病在近心端建立静脉通道,首选大静脉进行穿刺。颈外静脉管腔大,血流快,位置表浅,易于辨认,穿刺成功率高,测量成功率为95%[6],尤其适用于急需大量补液、输血的失血性休克抢救,作为抢救之首选穿刺静脉;在此基础上,在患者伤情允许条件下,同侧上肢静脉开辟2条静脉通道,避免双侧上肢穿刺,以致血压监护袖带无处捆扎,同时避免下肢静脉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局部红肿、硬结、血栓及导管堵塞等[7]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安全性。
急救程序化要求护理人员熟练地掌握抢救技能和技巧,具备良好的伤情评估能力、抢救工作掌控能力。为了使护士达到相关标准,本科室在每月定期对护士进行抢救护理训练的同时,加大团队抢救的衔接配合训练力度,注重护士应急抢救综合掌控能力的培养,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1]赵文静,张亚卓,单丽丽,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7.
[2]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 22(8):2036-2037.
[3]李亚琦.流程管理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 609-610.
[4]张宇.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流程再造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 165-166.
[5]汪学付,邹恒娣,赵云.流程化抢救模式在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早期救护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1,39(5):595-597.
[6]郭春玲,孙雪,何庆梅.颈外静脉置管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33-234.
[7]陈宗玉,谢明杰,王慧,等.术中上、下肢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570-571.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2.064
R459.7
A
1671-0800(2014)12-1571-02
321300 浙江省永康,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
林杭,Email:53648080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