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芳,胡伟明,寿棘,危雪琴,郑芳
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姜雪芳,胡伟明,寿棘,危雪琴,郑芳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康复的效果。方法在半年内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34例作为干预组采取系统的社区精神康复干预,33例作为对照组不采取系统的社区精神康复干预措施,分别在入组时、干预12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两组SDSS、BPRS、GQO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SDSS、BPRS、GQOL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均<0.01)。结论坚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社区精神康复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
精神分裂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效果观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国内统计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多发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复发率、致残率高。而约9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家庭中,大多数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长期照顾精神分裂症患者给家庭
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浙江省衢州市第三医院通过对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分组干预,12个月后对照干预效果,观察社区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的出院患者,符合:(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CCMD-3)[2],出院时疗效均为临床痊愈;(2)无严重躯体疾病或智能障碍;(3)家属能够理解量表或问卷内容。共入选67例,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组,干预组34例,分布在市区7个社区内;对照组33例,分布在市区及市郊7个社区内。干预组年龄19~56岁,平均(36.70±10.10)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平均(4.70±1.55)年。对照组年龄18~57岁,平均(35.98±11.21)岁;病程4个月至13年,平均(4.50±2.21)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用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由精神科专科的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康复治疗师和1名心理测验师组成社区康复治疗组。两组患者出院时均进行少量的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出院指导、心理教育、电话随访、服药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区精神康复干预:(1)建档,主治医师每月上门访视1次,提供指导。(2)康复医师每周1次集中进行作业疗法、文体训练及特殊工娱疗法等训练,必要时分阶段进行个别指导。(3)主管护师每月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服药情况、家庭护理效果、对病情存在的各种疑问等,鼓励患者参予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4)每2个月组织1次座谈会,鼓励患者交流经验,学习表达情感意愿、寻求帮助等,以提高社会生活能力。(5)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精神病知识、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及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6)鼓励照料者、所在社区、居民给患者以情感、行为上的支持,为患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社会支持。干预于2013年6月底开始,至2014年6月底结束,历时1年。
1.3 评定方法于研究开始时和干预12个月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估。(1)SDSS[3]:共l0个问题,0~2分三级评分,用于评定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和精神残疾等级,代表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分数越高则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差。(2)BPRS中文版[4],用于评定患者精神症状,测知康复状况。采用4级分类法评定临床疗效:评分≥75%为痊愈、≥50%评分<75%为显著进步、≥25%评分<50%为进步、<25%为无效或恶化。(3)GQOLI[5],用于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越大,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SDSS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0.05);12个月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8,<0.01)。干预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1,<0.01),对照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0.05)。见表1。
2.2 两组BPRS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2,>0.05)。12个月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7,<0.01)。干预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0.01),对照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0.05)。见表2。
2.3 两组GQOLI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6,>0.05)。12个月后,干预组评分明显上升,而对照组则不太明显。干预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7,<0.01),对照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 0.05)。见表3。
2.4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干预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3例,无效或恶化2例,有效率94.12%;对照组分别为5,7,13,8例,有效率76.76%。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2,<0.01)。
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尚未普及,即使开展也普遍存在不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因此由专业的医护工作者依托社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专业、系统的社区精神康复干预,对延缓患者的社会功能衰退,降低复发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院通过1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干预实践,使得患者在社会功能、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在12个月的干预后各量表的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与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干预12个月后,两组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说明社区家庭干预可使患者社会功能好转。两组BPRS
表1 两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SDSS评分的比较
表2 两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BPRS评分的比较
表3 两组入组时和12个月后GQOLI评分的比较
社区精神康复干预,在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着重于类似技能训练的个体化康复措施,使其个人生活、社会功能通过训练得到强化和促进;通过集体活动使患者及家属交流经验,以言传身教来提高对康复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提供人际接触机会,锻炼人际功能;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如何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区精神康复干预的一系列综合措施的目的是使精神患者因患病丧失的家庭、社会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
[1]王莹.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4l):247-25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张维熙.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筛查表[M]//沈渔邮.精神病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2-223.
[4]张明园,翁正,严和骏.精神分裂症家庭教育的2年前瞻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90-93.
[5]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12):88-100.
[6]黄芹,温云辉,李惠仙,等.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99-100.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2.010
R749.3
A
1671-0800(2014)12-1482-03
324000 浙江省衢州,衢州市第三医院
姜雪芳,Emai:46102981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