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是人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直接感知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体会。
一、多听多说,增强语感
听,是吸收,是通过别人所表达出来的口头语言进行语感的培养。而说,是表达,是对听的检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倾听,让他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并且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说出来,适时地加上自己的观点和内容,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感的精确性。
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我先读给学生听,声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让学生体会强烈的语感,感受文中的意境。然后让他们发表听后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早已受到感染,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文中海燕是勇敢者的象征,在狂风暴雨来临时非但毫不畏惧,反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它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刮起波浪的飞沫。难怪老师读到海燕时,语气就会高亢激昂。对比之下,海鸥、海鸭、企鹅则是懦弱者的化身,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只会‘呻吟、‘飞窜、‘恐惧、‘畏缩。老师低沉的朗读是对它们的鄙视而又无奈。”还有的学生说:“文中语言太美了,我们写文章通常只会用黑沉沉的乌云,汹涌的波浪来形容,而文中却用‘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这样多形象生动,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理解深刻一些的学生说:“文中运用对比,形象地突出了海燕的勇敢,意在暗指勇敢者终究会胜利,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巧妙地点出中心主题‘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可以看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大量的阅读与背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阅读并积累语言材料,吸收文章精华,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结合今年夏天的天气状况,写一篇描写天气炎热的文章。课堂上我让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学生用“今年天气太热了,像烧烤一样”“不是一般的热,历史上也少见”“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小狗也懒得动了,吐着舌头趴在地上”已属文采好的了。但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文章普遍内容空洞,词汇缺乏,语感不强。这时再来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学生惊奇地发现,还能这样来描写热的:“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样的描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天气的酷热,对比之下,自惭形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这种好词好句是字典词典里找不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词汇,勤记多背,丰富语感,才能为己所用,在写作时做到得心应手。
三、课外实践,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与别人的互动交流中,逐渐掌握讲话艺术,取长补短,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我爱文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等综合性学习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善听能辩、能说会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感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切实抓好语感训练,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