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鹏
【摘 要】 会计的核心是会计计量,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保护倾向。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是产权保护的微观基础。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决定了公允价值是产权保护最好的计量方式。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键词】 产权保护; 会计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无偏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24-04
一、问题的缘起
会计的核心是会计计量,会计计量的结果体现了会计信息的保护倾向。不同会计信息的保护倾向决定了会计所使用的会计计量方式。一个恰当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财务会计报告所要达成的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企业持有资产的经营意图;资产本身的特征(葛家澍,2010)。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计量的最终目标是无限趋近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此时的会计无疑是会计的最高追求,也称为无偏会计(Unbiased Accounting)。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式,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摒弃了历史成本计量方式的静态计量方式,试图通过动态的计量方式,使会计计量的结果等于或者至少接近于市场价值。FAS 157明确指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其带来的结果是产生一大堆可靠却毫无用处的会计信息(任世驰、李继阳,2010),对于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葛家澍,2009),公允价值会计的本质应当是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真实反映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董必荣,2010)。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可以准确反映受托人的经营业绩,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费用(于永生,2009),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是能动态和比较准确反映会计信息的最好的计量属性。理论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应当完全等于市场价值,这也是会计最终追求的目标。
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明晰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交易的摩擦,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和界定产权是会计的最终目标。会计的本质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曹越、伍中信,2009)。而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计量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市场能否真正有效的基础是会计能否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毫无疑问能够提供真实公允会计信息的核心就是会计计量方式。FASB和IASB都赞同会计的目标是倾向于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比如FASB在2006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就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能够提供最真实公允的、最好的计量方式。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七号》中认为在初始计量和重新计量时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郭菁,2010)。
我国在2006年也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突破就是公允价值的大量采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混合方式之下的,是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混合体。这是由我国的会计环境造成的,或者说是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博弈的结果。因此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还有改进的余地,本文试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产权保护的视角下,何种计量属性是最优选择?是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或者是混合计量方式?(2)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公允价值无疑是产权保护的最好的会计计量方式,但是现有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还存在与产权保护目标相互背离的地方?如果有的话,应当如何予以改进?
二、产权保护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一) 产权保护视角下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债权人保护还是产权保护
债权人和产权的会计信息保护倾向,决定了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一般认为债权人保护倾向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是历史成本计量,他们认为历史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获取信息需要成本的世界里,市场是否有效的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即会计信息与市场的价格应当是一致的。投资人、债权人会根据有效的信息来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在信息完全充分而且有效的情况下,此时的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而言,债权人包括短期和长期债权人,决定债务偿还能力的关键是债务人的资产的偿债能力,包含资产的变现能力、盈利能力等。从具体的财务指标来看,决定资产偿债能力的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站在短期债务人的角度看,债权人希望债务的经营是稳健可靠的,能够保证其债权得到顺利实现,因此在会计处理中强调谨慎性。比如对存货而言,当存货的成本明显高于市价时,说明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此时要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的账面成本与市价一致;反过来,当资产的价值上升时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但是转回的数额仅仅限于原来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的幅度。也就是说当资产的升值幅度刚好与原来的减值幅度一致时,此时的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资产的升值幅度超过原有提取的减值准备幅度时,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不予以计量,而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则需要确认这部分资产。
例如有一项存货其账面价值为10万元,在201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其市场价值为8万元(已经考虑了处置费用),该资产由于市场行情好转,2013年6月30日(中期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值为12万元。在历史成本计量下,2012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反映为8万元,要提取2万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在2013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为10万元,即把原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但是不确认资产的升值部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2013年6月30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2万元。可见在历史成本计量下,采取谨慎的原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却丧失了相关性原则。站在债权人的角度看,采取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含量,超过了历史成本计量所提供的信息含量,比如资产升值时,代表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的上升,或者至少资产的价值得到了回升。因此债权人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可靠性。
当然在长期资产中,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由于长期资产的特殊性,其未来的收益受宏观经济、利率情况、投资回报率、项目的特殊性等情况的影响很难予以准确测度,如果提取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一旦出现资产价值回升的情况,那么资产的未来收益情况就不会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从长期债权人(比如长期债券持有人)的视角看,他应当关注的是资产的长期的现金流情况,如果资产的升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要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债权人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产权保护视角下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
FAS 157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性,会计的使命是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的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可靠性,为了达成可靠性的目的,对收入和费用、资产和负债,进行了人为的摊销和配比。这种非对称的会计处理方式,使一些不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同时,却丧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在原材料的计价方式上,无论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都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成本和价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企业期初购入的原材料的价值为12万元,其数量为2 000千克,当原材料被领用时原材料的市价为7元每千克。可以看出,期末原材料转入生产时,如果按照先进先出法,它的成本为12万元,而事实上其市价的成本已经为14万元,这无疑虚增了企业的利润。会计的稳健与所反映的经济实质的偏差,最终在丧失相关性的同时反过来也最终损害其可靠性。因为会计稳健性的程度,最终也体现了对客观、公正、平等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悖离程度(张荣武、伍中信,2010)。因此历史成本在无法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前提下,历史成本计量被公允价值计量取代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公允价值会计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FAS 157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是:在有序交易的市场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价格。在计量方式中FAS 157也提出三种计量方式,在无法取得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就需要采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估计。特别是采用第三层次估计时,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的使用寿命、必要的折现率。无论采用期望资产现金流量和单项资产现金流量,都少不了人为的估计,不同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估计结果。因此在保证相关性的同时如何提高会计的可靠性上,以及在会计计量改进的细节上,公允价值会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主流计量方式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计量方式也不会一下子全部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而是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同时存在的混合模式,这是由我国的会计环境造成的。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当中还存在是计入权益还是计入损益的争议。如果计入权益,则符合FASB和IASB所倡导的会计报告的基础是资产负债观,即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如果计入损益则还是走收入费用观的老路,即以利润表为基础,资产负债表沦为利润表的附表。比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当中,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利润表;而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中,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计入所有者权益,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可见,即使同样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同的资产,其会计处理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这种不同,很大一部分是相关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三、产权保护视角下会计计量属性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与产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按照FASB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交易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价格,它定义为一种脱手价格(Exit Value)。在FAS 157中,能够作为公允价值的价格要满足如下四个条件:一是该价格来自于资产或者负债的活跃的市场;二是形成价格的过程应当是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不存在非自主的因素,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者负债情况的相关信息是非常熟悉的;三是所谓的市场应当是有序的市场,也就是有规律可寻,而不是偶尔某次交易;四是计量公允价值的时间点是计量日的那一个时点。可见,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市场价格。在公允价值的世界里,市场价格是最能反映资产或者负债公允价值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有效反映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就是明晰产权、保护产权,使市场的参与各方依据资源要素的投入,公平地获取收益。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市场经济其本身就是产权经济 ①。
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市场是否有效率的基础是清晰的产权界定,它决定了最终产权的收益权和处置权。Felton and Ohlson(1955)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组成来确定的,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的价值与未来收益的预期现值之和。在理论上,当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此时公司的价值与会计计量的价值应当是一致的。当会计的所有项目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此时的会计为理想的会计,或者称为无偏会计。遗憾的是,在现实的会计中,特别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中,大量的与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待摊项目和预提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使得资产负债表仅仅成为损益表的附表,资产负债表变成了一个填充采用各种摊销和配比结果的垃圾场。历史成本计量的出发点是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它以稳健性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建立在债权人利益保护倾向上的历史成本计量看来,唯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使债权人真正了解债务人的真实财务状况,从而保证债权人权益的顺利实现。基于这样的目的,历史成本强调静态计量,即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初始取得的成本进行计量,对以后资产负债的预期变动不予以计量。在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中采用谨慎性原则,也就是宁愿高估负债和费用,也不愿高估资产和收益。在具体的会计处理当中,这样的思想表露无遗,比如:坏账准备的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等。在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确实得到了保证,然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受到了损害。
FASB和IASB都认为,当前会计计量的报告基础应当是主体观(Entity Perspective)②。在主体观看来,由于出资者和经营者分离的事实大量存在,财务报告的目标不仅仅是出资者对所出资资产的要求权,还包括资产的潜在经济利益流入。因此财务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出资者对资产的要求权和资产的未来潜在经济利益,而后者恰恰是公允价值计量所要达成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是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中包含经营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内容包括资产的要求权以及资源的变动情况。只有投资者完整准确地了解资产的组成情况、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情况才能准确评估企业预期经济潜力及其受托管理层的履职情况,从而准确作出决策,以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产权会计看来,产权包含出资者的资产以及因为拥有这些资产而获取未来权益的权利,因此毫无疑问,公允价值会计契合了产权保护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是产权保护的必然选择
产权从法律的角度讲是指业主拥有的对所拥有物品的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它是一种完全排他的权利。明确清晰的产权是市场运行有效的基础,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经济运行的外部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拥有者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产生悖德行为;信息缺乏者则会产生逆向选择。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保证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是产权保护的目标。比如,受托者和委托者分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信息拥有者一方不会利用信息优势产生悖德行为,以保护业主的产权不受损害,就是产权保护的最终目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营者比如公司经理、董事利用信息优势,故意平滑利润,以达到索取更高薪金的要求等有悖市场有效的行为。Coase(1990)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是否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往往与会计的盈余信息相关。
从微观的分析角度看,产权保护包括委托人的产权和代理人的产权。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无疑能够帮助委托人了解资产的盈利能力、负债的偿还能力、资产的未来收益情况,从而使拥有的产权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从代理人的角度看,代理人需要完全真实准确地展示自己的受托完成情况,从而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比如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获取更多报酬的机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对会计披露的信息看法会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更多了解资产的未来收益情况,而代理人认为未来收益不容易计量而予以忽视。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会计信息就是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公允的会计信息,只有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产权实行有效的保护。当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股权激励时,这种产权保护的效果更加明显。
从法律的层次看,产权保护分为会计和非会计的产权保护。非会计的产权保护从宏观的角度规定了产权的边界以及处理产权纠纷的处理措施,然而随着企业的边界不断扩大,小股东越来越多,此时大股东和经营管理层就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攫取不正当的利益。在一个人的企业当中,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在人数比较少的合伙企业当中,由于能够有效地监督,一般也不会出现企业管理层利用信息优势损害股东权益的情况发生。非会计的产权保护的微观基础是建立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可见,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是保护投资者产权最好的手段。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总流入的现值之和。德姆塞茨(1999)认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于资源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在资源稀缺的世界里,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使相关利益者的产权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如果会计的产权界定功能是清晰而且准确的,投资者根据所投入的权益来获取应有的收益,此时的市场才是有序且有效的市场。产权功能的激励和效能的功能取决于产权的保值和增值。产权的界定仅仅依靠非会计的产权保护是不可能的,它依赖的基础恰恰是以公允价值提供准确测度的微观基础。因此从这方面看,毫无疑问,公允价值计量是产权保护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有效的产权保护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有效的产权保护能使市场参与各方的交易费用达到最小,并且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产权保护是会计计量的最终目标,公允价值是产权保护最好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会计目标是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这是有效产权保护的微观基础。只有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有效保护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悖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产生。从这方面看,产权保护和公允价值计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说产权保护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必然结果,公允价值会计是产权保护的必然选择。
然而也要看到,公允价值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由我国的会计环境造成的。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当中还存在是计入权益还是损益的争议;在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上也存在是否允许转回的争议;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缺陷。但是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2] 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0).
[3]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4] 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4).
[5] 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9(2).
[6] 胡振国.产权保护与会计计量[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龚光明,陈若华.产权保护、收益计量与会计制度改革[J].会计研究,2012(7).
[8] 张荣武,武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9] 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J]. 会计研究,2010(10).
[10] 曹越,伍中信.产权范式的财务研究:历史与逻辑勾画[J].会计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