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锋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这是一首名为《哭三弟恒》长诗的开头部分。1948年5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刊载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诗人林徽因的这首长诗。许多熟知林徽因的人认为,她写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1941年3月14日成都对日空战中阵亡的弟弟林恒,也是为了怀念她和丈夫梁思成有缘结识的那批为国捐躯的年轻中国空军勇士。
在这批勇士中,有一名与林徽因同姓的青年,他就是林耀。
航校奇缘
林耀,1911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鹤山。他童年时在澳门读书,后就学于香港华仁书院。他在学生时期曾热爱运动,是港澳的体坛明星,曾代表香港出席全运会和远东运动会。
广东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之一。林耀中学毕业后,与许多有志的华侨青年一样,深受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思想影响。他放弃出洋留学的机会,于1935年考进了广东航空学校。
他在航校学习期间,发生了广东空军集体北上投靠蒋介石中央空军的事件,广东航校也因此并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林耀转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学习。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中日空军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展开空中大战,林耀所在的航校奉命西迁。
12月初的一天,林耀等一行学员来到湘黔交界处的晃县(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在这里,他们偶遇了为避战乱南下至晃县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当时正值入夜时分,梁、林夫妇带着林母和两个小孩,找不到可以投宿的客栈,听到航校学员黄栋权的小提琴音,寻声而至。林耀和同学们热情接待了他们。从此,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就与这群中国空军学员结下了特殊的友谊。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人终于赶到了目的地——昆明。而巧的是,他们的住家距离航校所在地巫家坝机场并不远,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于1938年1月1日进入航校第十期学习,加上这一层关系,她在晃县认识的这批空军学员便常来家中作客。1938年2月26日,航校第七期学员毕业,因林耀、黄栋权等人没有亲属在昆明,便邀请梁思成、林徽因作为“名誉家长”,出席了他们的毕业典礼。
在这批空军勇士中,与梁思成、林徽因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算林耀了。特别是其他飞行员和林恒相继牺牲后,林徽因更是待这个同姓的青年人如亲弟弟一般。梁思成、林徽因于1940年搬到四川宜宾李庄后,只要有一点时间,林耀都会到李庄来小住几日。林耀还常常给梁思成、林徽因写信,汇报他的思想、生活和战斗情况。林徽因总是反复地读着这些来信,并常对人说,林耀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林耀1938年从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空军第五大队,驻守成都。
“五三”重庆空战中负伤
1939年4月29日,是日本昭和天皇的诞生纪念日(“天长节”)。中国空军最高当局预判当天日军可能会派出大批飞机轰炸重庆,为他们的天皇祝寿,正如1年前的武汉大空战一样。为此,中国空军急调第五大队林耀所在的中队提前入驻广阳坝机场,准备与第四大队共同迎击来袭的日本空军。然而这一天,日机并没有来。
5月3日,日本海军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3航空队派出两个中队的21架三菱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会同第14航空队3个中队的24架三菱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空袭重庆。
12点30分,驻守广阳坝的中国空军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派飞机升空拦截。中国空军分3个编队依次升空,其中,林耀所在的中队被安排在第二编队。我机群升空后,即在各自负责的空域搜寻敌机。
敌机群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并没有沿长江直奔重庆而来,而是在临近重庆时突然改变航线向北飞,再向西飞,然后由西向东,向重庆飞来。敌机的队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18架飞机,下层27架飞机。
郑少愚率领的中国空军第三编队率先发现敌机,并向敌机群发动了第一波攻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董明德率领的第一编队接着向敌机群发动第二波攻击。林耀所在的第二编队随后向敌机群发动了第三波攻击。
林耀驾驶飞机,勇敢地冲进敌机群编织的火网中,迅速将子弹射向敌机。不幸的是,他的飞机也遭到敌机的密集射击,机身中数十弹。林耀的左手臂突然有些麻木,一股股鲜血直往下流。他迅速用右手将负伤的左手挪至左腿上,以右手单独操纵受损的飞机,准备返回基地。哪晓得,不到半分钟,他感到右手也不太灵活了,眼前一黑,人昏沉沉地,飞机直往下坠。他只好选择放弃飞机,跳伞了。
林耀降落的位置是重庆江北铜锣峡亚细亚火油站旁的一座山峰,他从山峰上一直滚落下来,手表时针停留在下午4点。林耀的飞机是中午1点升空迎战,1点50分遇敌发起攻击,他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并送往医院应是下午4点以后的事。当《中国的空军》杂志记者赶到医院采访他,问他在两点至四点这两个小时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他十分幽默地回答:“做了一个很大的梦,也许是我的生命史中之一个最大的梦了。”英雄气概溢于言表。
参加“飞虎队”
林耀负伤后,经两次手术,手臂仍不能屈伸,经常剧痛。军医认为他不适宜再驾机作战,遂调到航校当教官。
眼看着身边的战友纷纷杀敌立功,亦目睹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去,林耀下定决心:一定要重上蓝天!他坚持用器械锻炼,并结合音乐治疗,终于使左臂康复。经屡次申请,他归队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1943年,林耀回到了久别的中国空军第五大队。
这时,中国的空中战场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海空军主力南下,在中国大陆的航空实力呈逐年下滑趋势。而随着陈纳德“飞虎队”的组建,改组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力量日益加强。
1943年5月19日-6月16日,鄂西会战爆发。在此战役中,中日双方都投入大量的航空兵力,日方共有248架飞机参战,我方共有165架飞机参战。双方围绕战场上的制空权和支援陆军作战,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中美空军共出动53次,战斗机326架次,轰炸机82架次,击落敌机41架,炸毁敌机6架,炸沉炸伤敌舰23艘,击毙敌官兵157人、击伤238人,击毙敌军马207匹、击伤74匹。
鄂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在鄂西会战中,中美空军以主动出击为多,并将作战区域推向敌占区,从而结束了长期在大后方被动防御作战的历史。中美空军已开始了正式反攻,并控制和掌握了大后方局部战场上的制空权。
1943年6月下旬,中国政府接受陈纳德的建议,在印度卡拉奇建立作战飞行训练中心,培训中国的飞行员,熟练掌握美国援华飞机的驾驶技术和作战技术。中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大队先后赴印度受训。
林耀归队后,即赴印度受训并接收美式P-40战斗机。
1943年10月,中美两方决定成立中美航空混合联队( 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缩写CACW,又称中美空军混合团),由中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大队和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部分人员共同组成,下辖一个轰炸大队和两个战斗机大队,隶属中国空军序列,但归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将军指挥。后人将这支由陈纳德指挥的部队也称为“飞虎队”。
中美航空混合联队各级都设有中、美两方指挥官。其所辖中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大队番号不变,第一大队大队长中方为李学炎少校(后由王育根接任),美方为布兰奇中校;第三大队长中方为范金函少校,美方为贝内特中校;第五大队大队长中方为向冠生少校(后由张唐天接任),美方为劳斯中校。中美航空混合联队主要装备有B-25轰炸机及P-40、P-43、P-47、P-51等型战斗机。到1944年夏,共装备60架轰炸机和100多架战斗机。
中美航空混合联队的司令部初设在桂林,后迁至重庆白市驿机场。
“六二六”衡阳空战中阵亡
中美空军全面出击和制空权的取得,引起日寇的极度恐慌。早在1943年日寇发动的几次与我空军争夺华南制空权的作战失败后,日军大本营就开始着手研究依靠陆军力量攻占我东、中部机场,从而压制中美空军的计划。
1944年3月10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制定《一号作战计划》,阐明作战目的:“击败敌军,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沿线的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企图,同时摧毁重庆政权继续抗战的意图。”为此,日军调集重兵,先由华北,后向华中、华南地区分别发动进攻,以打通平汉、粤汉、湘桂等线,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抗战以来的历次会战。
1944年3月,为了支持长(沙)衡(阳)会战,林耀所在的部队奉命调往湖南芷江机场。
6月23日,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官兵最多的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在衡阳上演。
6月26日,中美航空混合联队第五大队从芷江基地起飞11架P-40战斗机,袭击益阳沿湘江一带的敌运输船只,并与护航的敌空军发生空战。联队击落日机3架。是役,林耀驾驶的飞机中弹起火,他跳伞而出。但伞未及时张开,林耀即坠于湖南湘乡仙女乡,壮烈牺牲。
林耀牺牲时,为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第五大队第29中队上尉中队长。
1948年,南京政府追赠林耀为空军少校。
1988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按中央有关政策追认林耀为革命烈士。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杨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