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斐
【摘 要】基于对我国电力市场特点及供求关系的分析,探究我国当前存在的电力市场供求矛盾:垄断性质造成福利损失,电力市场供不应求等;提出利于实现电力市场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市场经济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实施电价调控政策;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电力行业等是实现稳定的均衡状态。
【关键词】电力市场;供求关系;差异化;均衡
一、我国电力市场特点及供求关系
在我国,电力市场遵从一般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但又区别于一般商品,电力市场在供求机制上又具有特殊性,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垄断性质,该行业的市场只有一个或几个供给相似或相同的电力产品的生产者;二是该市场的消费者广泛遍及我国每一个角落,包括企业和个人都离开该产品的消费;第三,该行业形成的根源是经济效率,最初形成并非行政垄断,是先实现规模效应的企业居于成本低于平均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基础其他竞争者从而达到的一种垄断状态。
电力市场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不具有一般商品的可放置、可长期储藏的性质,因此电力生产商不能随意调节产品生产量,需求比较少的时候,不能像其他工业品一样做到生产大量电力进行储藏,以备后期供不应求之时投放市场;需求较多的时候,由于产品所需的装备、资金、技术的限制,不能靠劳动力的增量实现迅速增加产量的目的;不能迅速调整供求关系。
此外,我国电力使用者距离电源距离的远近对电量供应也有影响。距离远近不同,其电力成本不同,电力损耗也虽距离增加而增加,因此供电费用不同。
供求理论在市场均衡分析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市场为媒介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通过供求影响价格变化,并在竞争机制下发挥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电力企业尽管是垄断企业,但它也遵循供求理论资本内容。
二、我国电力市场供求矛盾分析
第一,垄断性质造成福利损失。在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状态下,其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对其他欲进入者或欲退出者形成屏障,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供求关系难以受到竞争机制的自动协调和稳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发挥其调控资源、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第二,电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由于电力产品是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需求也日益增长,造成电力市场供求难以达到均衡,导致电力市场供不应求。在实现电力供求平衡方面,并不能像一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即产品高价使得大量生产者涌入,造成产品提供的量大于需求量,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大量生产者退出该行业,直至形成稳定的均衡状态,达到行业的稳定狀态。但电力市场不能通过短期内生产者数量增加或是生产者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提高供给量达到改善供应不足的状态,也不能通过转移资产和技术投身于其他产业退出市场。
三、市场供求关系均衡分析
市场均衡,即供求关系的均衡,表现在几何图形上即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一,市场经济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电力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全完依靠市场力量终会呈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电力市场市场机制是主要控制力量,政府宏观调控纠正其失灵之处。在市场机制中主要是供求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存在自然垄断的电力行业中,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因此市场机制是关键,但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尤为重要。国家要宏观调控电价和引导投资等调节电力供求的措施,已达到电力市场均衡状态。
第二,实施电价调控政策。但电价调控政策不等于市场化改革之前的政府定价政策,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价格实施监控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从供给曲线上看,供给曲线在高负荷状态上骤然上升,因此在电价控制政策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差别定价策略,具体表现在电高峰期、低谷期差别定价策略。例如“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用电高峰期制定较高的电价,在用电较少的时段电价较为便宜,引导人们错开高峰期消费,调节人们不同时段的需求,同时达到供需调节的作用。二是地域差异定价策略。由于远离发电企业的地方产品成本高、消耗大,因此要提高偏远地区的电价,抑制电力消费,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或是通过时段差异定价和低于差异定价结合引导集中时段发电。三是高耗电产业与其他低耗产业的差别定价策略。
第三,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电力行业。如“还本付息电价”政策,引导投资者投资转入电力行业,进而增加生产者或原生产者的资本资源,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等拓展生产渠道,增加电力供给。同时,对电力行业降低税负,鼓励电力企业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以期提高生产率,增加供给;同时适当降低电力使用价格,增加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但价格对电力产品供求的影响是长期而缓慢的,应当坚持调控,不能看到作用甚微而中途停止。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电力市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其市场均衡显然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的特殊性,不能像正常市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实现自动调整均衡状态,必须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管控实现均衡。此外,垄断性质的存在,政府监控实现差别化定价和鼓励私人投资进入电力企业的政策,从而达到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的效果,利于改观我国电力供不应求的现状。但电力行业具体的改革方向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当武. 电力市场供求机制分析及对策[J]. 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 (5):19-22
[2]李胜,杨震杭.价值规律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J]. 电力技术经济,2005 (4)
[3]薛正亮,朱近,陈继祥. 电力市场改革的新模式和经济模型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7 (8)
[4]李娜,李翔. 电力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分析[J]. 电力市场,24-26
[5]范斌. 我国电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 产业发展,200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