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作研究综述及其理论模型构建

2014-03-16 01:56谢海涛张智光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协作信任供应链

谢海涛,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37)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协作以优化供应链运作。供应链协作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引下,供应链中两个或多个公司通过建立长期关系,密切配合完成供应链运作的计划和执行,获得比公司单独行动更大的利益[1]。如何通过供应链协作获得竞争优势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

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对供应链协作进行研究,结果却表明,供应链协作的利益虽然被认知,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3],也是最令人失望的供应链管理策略[4]。研究者对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对供应链绩效和供应链协作绩效没有严格区分,导致供应链协作变量和协作绩效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也缺少机理性阐述供应链协作的理论模型[1,5-6]。本文通过供应链协作文献的回顾,探讨供应链协作的理论框架,并构建反映供应链协作机理的理论模型。

一、供应链协作方式研究

供应链协作方式是指为实现供应链协作绩效的优化,参与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如何协同运作的机制。当供应链成员追求自己的局部利益优化时,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目标将难以实现。

(一)供应链协作方式的价值

供应链协作的目标就是通过链中伙伴的紧密协作来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最优,达到双方的共赢。因此,协作方式的设计就成为刺激供应链成员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开展工作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一体化的有效工具[7],广泛应用于产业中的各种协作方式是消除供应链次优和达到期望绩效结果的工具[8]。

(二)供应链协作方式的测量

研究表明,相互依赖性、一致性、互惠性是测量供应链协作方式的三个维度[9],也是协作方式分类的依据,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契约协作和集成管理协作。

供应链契约协作试图通过契约的设计实现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主要类型有:批发价契约、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数量柔性契约、销售返利契约、数量折扣契约、贸易政策契约、预先订购契约等[10-12]。契约中的各种条件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期望通过契约实现供应链成员的协作,但往往难以应用于实际或应用效果不理想[13]。

供应链集成管理协作方式则是供应链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管理技术,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协作计划预测和补货策略、快速反应、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有效顾客反应等被企业使用以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8]。集成管理协作方式应用较多,但同样不能彻底消除牛鞭效应,是适合于集中决策的管理模式。

(三)供应链协作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学者对供应链协作方式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看法不一。有学者提出供应链产品的特性是影响协作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14]。有学者认为供应链的集中程度影响供应链协作方式的选择[15]。还有学者提出市场机制适合于供应链下游协作,而面向上游供应商则适合采用基于IT的协作机制[16]。其他因素如核心企业权力、需求不确定性、协作伙伴风险偏好、信息完备性等也影响到协作方式的选择。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造成供应链失调的重要原因。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了有效协作,必须及时和供应链协作伙伴传递和分享各种各样的信息[17],这构成了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一)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

供应链协作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减少库存成本、缩短市场反应时间和改善整个供应链决策[18]。核心企业与顾客的信息分享直接影响着企业绩效[19],而制造商和供应商协作预测优于独自预测[20]。在有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供应链的“牛鞭效应”明显小于信息无共享时的情况[21]。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测量

现有文献分析表明,信息共享的测量维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提出从信息质量、信息内容和信息共享支持技术三个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进行测量[22]。还有学者从战略信息层的信息衡量供应商共享客户的信息,而从管理信息层的信息衡量客户共享供应商的信息[23]。另有学者将信息共享分为信息共享的程度和信息共享的质量两个维度,前者是指传递重要独有信息的多少,后者是指信息交换满足组织需要的程度[24]。共享程度、共享质量、共享内容、共享层次等都可以作为测量的维度。

(三)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促进或者抑制信息共享?有学者认为成员间信任、共同愿景及高层管理促进信息的共享,而供应商不确定性抑制了信息共享[25]。另有研究认为,信息共享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伙伴特性、伙伴关系和信息水平落差的大小,而信息共享程度是影响企业运营绩效变量之一[26]。还有学者将信息共享技术和资金投入、供应链上组织机构调整、商业秘密保护、利润分配及目标冲突视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27]。另外,信息共享需求随供应链协作成员的增加会更广泛和复杂[28]。

三、供应链协作信任研究

信任是供应链成员间协作的基础。虽然多数的研究将伙伴关系从关系信任和关系承诺两个方面探讨,但已有研究认为,建立信任才会有关系承诺,关系承诺的质量和信任程度高低有直接的关联[29],所以本文只关注协作信任对供应链协作程度的影响。

(一)供应链协作信任的价值

众多研究证实是信任导致了组织间协作行为。Hart and Saunders发现信任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的使用呈现正相关性[30]。Andaleeb的研究证实了在解释协作意愿上信任要素的重要性[31]。Li则发现,供应链协作成员间信任和愿景共享是信息共享和信息质量的关键前因变量[32]。Ren的研究发现,如果买方和供应商关系是长期的,买方的最优选择是将真实的需求信息告诉供应商以获得供应商的信任[33]。

(二)供应链协作信任的测量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研究了供应链协作信任的测量维度。Mayer等人提出企业间信任的测量维度由能力、善意和诚实构成[34];Ybarra和Wiersema提出信任测量的三个维度:可靠性、可预测性和忠实[35];Dyer等则将信任测量维度划分为可靠性、公平、善意信任[36];殷茗和赵嵩正将协作信任测量分为可信性和善意两个维度[37];潘文安和张红将信任测量分为组织信任和个人信任两个方面,并验证了企业间的信任有助与企业绩效的提高[38]。

(三)供应链协作信任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了供应链协作信任,现有文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供应链协作信任的四个前因变量:企业声誉、预期合作收益、资源投入程度和转移成本[37]。而 Ybarra和Turk研究则认为组织间信任水平与沟通、共同的价值观、关系公平性有关[39]。还有研究通过对企业间信任的元分析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企业特征因素、关系因素和环境因素[40]。另有研究指出,信任的前因变量中声誉、共同价值观和沟通被提及的最广泛,制度和文化不同导致信任程度的差异,信任还要考虑人际关系的影响[41]。

四、供应链协作沟通研究

供应链协作沟通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伙伴间接触和信息传递的过程[42]。Joshi将协作沟通定义为制造商和供应商基于频繁、正式、互惠和理性的沟通而获得影响的程度[43]。协作沟通程度是协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指示器。

(一)供应链协作沟通的价值

沟通是成功的组织间交换最重要的元素,最精心设计的关系将会因为没有好的、经常的沟通而崩溃[44],无效沟通可能因为误解和相互不满导致冲突[45]。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沟通越是开放、频繁、平衡和双向,成员间协作关系越是亲密[46]。沟通机制使供应链上企业紧紧地粘合在一起,成功企业的高层经理意识到与关键合作伙伴分享知识及交换关键信息可以加强运营绩效及与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47]。

(二)供应链协作沟通的测量

Mohr和Nevin研究了协作沟通的四个测量维度:沟通的频次、内容、形式和方向[42]。后来Mohr等人进一步提炼出协作沟通的三个测量维度:沟通影响策略、正式性和沟通方向[48],而协作沟通是这三个维度的综合[49]。Joshi在此基础上提出刻画协作沟通的四个测量维度:频次、正式性、互惠反馈和理性[43]。

(三)供应链协作沟通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供应链协作沟通?Mohr和Nevin提出渠道结构、渠道氛围和权力是影响渠道协作成员间协作沟通的主要因素[42]。有学者从个体及信息角度,提出供应链环境下影响管理沟通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语言和文化差异、情绪和感觉失真、沟通者的身份和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信息过滤[50]。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优劣也是影响沟通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51]。另有学者提出影响供应链沟通的因素包括知识的隐性、文化距离和信息技术[52]。

五、供应链协作决策研究

供应链协作决策是指供应链成员为了优化供应链利益而在计划和执行层面对重大决策进行协调的行为[53]。判断协作决策效果是否有效的基础是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精确反应和供应链利润率[1]。

(一)供应链协作决策的价值

具有不同的决策权力和专业知识供应链成员由于供应链运作决策标准不同,导致供应链协作得不到最优化[54],需要通过协作决策来协调这些决策标准。供应链成员间协作决策水平、协作决策能力、协作决策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供应链协作绩效。

(二)供应链协作决策的测量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协作决策水平的测量问题。Simatupang和Sridharan使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量协作决策水平,共设计了9个题项测量协作决策[1]。还有学者从供应链协作决策问题的层次性把供应链协作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运作决策,认为协作决策问题的层次对应协作程度的高低[55]。供应链成员间协作决策的层次越高,协作关系越密切,协作程度就越高。

(三)供应链协作决策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协作决策同企业内部决策相比,影响有效决策的因素更多、更加复杂,表现出多主体、多目标、多方博弈、信息不对称、协同性的特征。协作决策的质量受到诸如信息因素、协作信任、沟通因素、决策问题特征、决策目标、决策权力分配等因素的影响[56]。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扰动问题使供应链成员决策变得困难,供应链难以达到最优[57]。缺乏有效的协作沟通也会导致供应链决策的失调。

六、供应链协作的理论框架设计

供应链协作研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供应链协作绩效如何测量的问题;二是供应链协作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建立包含上述变量的供应链协作理论框架。

(一)供应链协作绩效测量

能否以少数变量对供应链协作绩效的测量具有一定的争议。潘文安设计了赢利能力、目标达成度、关系持续度以及客户满意度4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供应链协作绩效[58];Karuranga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作绩效的测量模型,并用加拿大魁北克的321个森工企业数据进行了验证[59];Arshinder等人则通过供应链协作契约、信息技术、信息共享和联合决策四个方面的指标计算得出供应链协作指数[60]。本文作者认为供应链协作绩效的测量可以利用已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根据行业特点、协作理论和实践设计变量,确定具体的测量指标。

(二)供应链协作理论框架的建立

大量文献研究暗示了紧密的供应链协作是供应链设计者期望出现的一个结果[53]。通过文献综述,本文建立如下的供应链协作理论框架:供应链协作方式、信息共享、协作信任、协作沟通和协作决策决定了供应链协作绩效,而供应链协作绩效决定了供应链的绩效,五个变量分别从价值、测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见图1)。

图1 供应链协作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供应链协作理论模型的建立

供应链协作绩效是供应链协作方式、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协作信任、供应链协作沟通和供应链协作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概述如下。

1.供应链协作方式的选择反映了供应链协作的紧密程度,对协作沟通和协作决策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它是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2.供应链协作沟通越有效,供应链协作就越顺畅,进而对供应链的协作信任、信息共享水平和协作决策能力等都有促进作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因为一些沟通障碍造成供应链的冲突、断裂和解体。

3.供应链成员间信任程度影响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水平和协作决策的能力,进而影响供应链协作的绩效。如果供应链伙伴彼此越信任,供应链就整合得越好,协作的紧密程度就越高[61]。在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建立供应链协作信任是供应链协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4.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决定了协作决策的水平和供应链协作方式选择。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越高,供应链协作就越紧密,协作决策的效果就越好。信息共享的程度还决定了供应链的协作方式。协作沟通和协作信任影响了信息共享水平高低。

5.供应链协作决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的最直接的变量,供应链的协作沟通、协作信任、信息共享和协作方式等变量都是通过协作决策这个变量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

根据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描述,构建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的五力模,如图2所示。

七、研究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供应链管理作为竞争优势提升的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供应链协作失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供应链协作的文献分析表明,供应链协作的研究缺乏理论框架的统一和理论模型的机理性解释,导致了供应链协作应用效果不理想。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协作绩效的高低主要受到供应链协作方式、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协作信任、供应链协作沟通和供应链协作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五个影响变量相互关系的机理上阐明了协作决策直接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协作方式、协作沟通、协作信任和信息共享直接间接影响供应链协作决策水平,为供应链协作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供应链协作的未来研究方向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供应链协作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理论模型的验证需要通过收集供应链协作变量的数据,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2.不同行业和产品特性的供应链协作研究。供应链协作文献多以制造业供应链为对象,但不同行业和产品类别的供应链协作的关键问题可能不同。如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林业产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2],构建林业供应链协作理论模型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图2 影响供应链协作绩效的五力模型

3.绿色供应链协作研究。绿色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和传统环境管理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拓展[63],受到了空前的关注[64],但目前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研究尚处在形成阶段[6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绿色供应链协作机理和影响因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

[1]Simatupang T M,Sridharan R.The collaboration index:a measure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1):44-62.

[2]Verwaal E,Hesselmans M.Drivers of supply network governance: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dutch chemicalindustr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22(4):442-451.

[3]Barringer R B,Harrison J S.Walking a tightrope:creating value through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3):367-403.

[4]Sobrero M,Roberts E.The trade-off between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4):493-511.

[5]Mei C,Vonderembse M A,Zhang Q Y,Ragu-Nathan T S.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conceptualisation and instrument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2010,48(22):6613-6635.

[6]Arshinder,Kanda A,Deshmukh S G.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ordination in supply chain[EB/OL].http://www.poms.org/conferences/poms2007/cdprogram/topics/full-length-papers-files/007-0249.pdf,2013-03-23.

[7]Kanda A,Deshmukh S G.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on by contracts:a case of two-level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56(4):1177-1191.

[8]Fugate B S,Sahin F,Mentzer J T.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6,27(2):129-161.

[9]Arshinder,Kanda A,Deshmukh S G.A coordination theoretic model for three level supply chains using contracts[J].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2009,34(5):767-798.

[10]Arshinder,Kanda A,Deshmukh S G.A review o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coordination mechanisms,managing uncertaintyand research directions[A].Choi T-M,Edwin Cheng T C(ed).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Uncertainty[C].Berlin:Springer,2011:39-82.

[11]黄广超,蓝海林.供应链契约决策变量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6,(3):258-260.

[12]杨德礼,郭琼,何勇,等.供应链契约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1):117-125.

[13]公甜甜,王喜成.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综述[J].物流科技,2011,(5):82-85.

[14]Fisher M L.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March-April):105-116.

[15]Li X H,Wang Q N.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f supply chain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9):1-16.

[16]Sebastiaān J G,Douglas M.Internet-enabled coordin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3):251-263.

[17]蔡淑琴,梁静.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联研究[J].管理学报,2007,4(2):157-162.

[18]Ball M O,Ma M,Raschid L,Zhao Z Y.Supply chain infrastructures:system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J].SIGMOD Record,2002,31(1):61-66.

[19]Narasimhan R,Kim S W.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3):303-323.

[20]Aviv Y.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10):1326-1343.

[21]陈长彬,吴隽,万莉.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的量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7):113-115.

[22]Zhou H G,Benton W C Jr.Supply chain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J].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2007,25(6):1348-1365.

[23]朱庆英,叶飞,吕晖,等.供应商与客户间的多维度信任、承诺与信息共享之间关系的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4):46-55.

[24]张雅琪,陈菊红,王欢.IT能力、信息共享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80-184.

[25]Li S H,Lin B S.Access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1641-1656.

[26]叶飞,李怡娜,张红,等.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6(6):743-750.

[27]袁林娜,龚花萍,晏素汾.供应链信息共享制约因素的成长上限基模分析及管理对策[J].情报杂志,2009,28(11):131-134.

[28]杨亦民,彭剑.国外关于信息共享视角下的供应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4):117-119.

[29]叶飞,徐学军.供应链伙伴关系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8):36-49.

[30]Hart P J,Saunders C S.Emerging electronic partnerships:antecedents and dimensions of EDI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8,14(4):87-111.

[31]Andaleeb S S.Dependence relation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marketing chann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5,12(2):157-172.

[32]Li S H,Lin B S.Access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1641-1656.

[33]Ren Z J,Cohen M A,Ho T H,Terwiesch C.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long-term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the role of customer review strategy[J].Operations Research,2010,58(1):81-93.

[34]Mayer R C,Davis J H,Schoorman F 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35]Young-Ybarra C,Wiersema M.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iances: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ocial ex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4):439-459.

[36]Dyer J H,Chu W.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Japan,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259-285.

[37]殷茗,赵嵩正.供应链伙伴关系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3):80-85.

[38]潘文安,张红.供应链伙伴间的信任、承诺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6):1502-1506.

[39]Ybarra C E,Turk T A.The evolution of trust in technology alliance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9,20(1):62-74.

[40]曹玉玲,李随成.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37-146.

[41]姚昕奕,石岿然.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研究综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70-76.

[42]Mohr J,Nevin J R.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channel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36-51.

[43]Joshi A W.Continuous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1):133-150.

[44]Bleeke J,Ernst D.Collaborating to compet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3.

[45]Etgar M.Sources and types of intrachannel conflict[J].Journal of Retailing,1979,55(1):61-78.

[46]Goffin K,Lemke F,Szwejczewski M.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lose supplier-manufactur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2):189-209.

[47]Jap S D.Perspectives on join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1,18(1-2):19-35.

[48]Mohr J,Fischer R J,Nevin J R.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Moderating effects of integration and control[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3):103-126.

[49]Prahinski C,Benton W C.Supplier evaluation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pplier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22:39-62.

[50]刘文茹,崔恩栓.供应链环境下的管理沟通[J].铁道物资管理科学,2002,20(1):39-40.

[51]严文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沟通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2):15-20.

[52]冯长利,韩玉彦.供应链视角下共享意愿、沟通与知识共享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4):48-53.

[53]Simatupang T M,Sridharan R.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3(1):15-30.

[54]Lee H,Padmanabhan V,W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7,38(3):93-102.

[55]路永和,邹一秀,杨亮.供应链协同决策问题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6,(6):116-119.

[56]袁付礼.敏捷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57]李永超,曹二保.不对称信息下需求扰动时的供应链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4):46-49.

[58]潘文安.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能力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5-108.

[59]Karuranga E,Frayret J M,Amours S D.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EB/OL].https://www.cirrelt.ca/DocumentsTravail/CIRRELT-2008-17.pdf,2013-03-16.

[60]Anderson E,Weitz B.Determinants of continuity in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channel dyads[J].Marketing Science,1989,8(4):310-323.

[61]徐学军,谢卓军.供应链伙伴信任合作模型的建立[J].工业工程,2007,10(2):18-21.

[62]张智光.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2):3-10.

[63]张智光.林业产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林业经济,2008,(12):57-62.

[64]郭承龙,张智光.基于成本视角的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动力的探讨——以林纸一体化为例[J].软科学,2011,25(7):38-41.

猜你喜欢
协作信任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协作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