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顺, 王煜洲
(1.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四川 成都 611130)
基于物元分析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
秦兴顺1, 王煜洲2
(1.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四川 成都 611130)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 解决城乡矛盾和缓解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在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物元分析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估模型, 并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中的可行性, 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物元分析模型; 城乡; 交通运输一体化; 指标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 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1]. 自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都将焦点集中“三农”问题, 它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交通运输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使得城乡交通运输资源配臵极不合理, 城乡客运和城乡物流之间难以有效衔接, 致使我国城市和农村客运与物流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差距大、物流成本及服务水平差异大. 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构建衔接顺畅、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服务优质的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
国内外多位学者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3-7]. 然而, 由于各地地理条件、经济及交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内涵变得更为复杂多样, 至今仍无一个统一的界定. 鉴于此, 本文认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 它是在综合考虑各地地理条件(如平原、丘陵、山区)、交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情况下, 对路网、站场、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 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 让农村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是找出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城乡交通运输间一体化发展的程度, 科学制定促进城乡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政策的依据.
鉴于城乡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行科学评价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体现在指标选择的复杂性, 更体现在指标的难以定量化. 文章在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物元理论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模型, 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以从根本上破解消除“三农”问题的交通瓶颈.
如何在众多体现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指标中筛选出能够体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 且便于度量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为此,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相关了研究. 比如, 华雯婷[8]从路网设施、运营服务、硬件装备、交通安全及客运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窦慧丽[9]等人从客运管理、基础路网、客运站场等7个方面设计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徐英俊[10]等人从场站布局、线路网络、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财政政策体、技术装备等6个方面阐述了城乡交通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 任卫军[11]、马书红[12]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县域公路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应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等方面, 还应包括养护管理、政策管理等可持续发展方面. 同时由于城乡交通运输需求特征的差异性、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基于此, 本文本着科学性、系统全面性、较强操作性、相对独立性的原则, 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养护管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表1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Tab. 1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从构建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来看, 它是一个影响因素多, 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 且各指标变化规律各异的多元复杂体系. 此外, 很多指标之间具有不可共度性和矛盾性(即不相容性), 因此, 对于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不宜采用传统的多元统计法. 我国著名学者蔡文教授首创的物元分析(Matter Element Analysis)方法是一门介于数学和实验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理论, 它是一门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是研究解决不相容矛盾问题规律的一种方法, 可以将复杂问题抽象为形象化的模型,并应用这些模型研究基本理论, 提出相应的应用方法[13]. 利用物元分析方法, 可以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模型, 并以定量的数值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2.1 建立物元矩阵
给定事物的名称N, 它关于特征C的量值为X, 以有序三元R = (N,C,X)组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 简称物元.若事物N有多个特征C1,C2,…,Cn和相应的量值X1,X2,…,Xn, 则称R为n维物元, 见式(1).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综合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利用物元分析法, 可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多指标参数的综合评价模型, 从而较全面地反映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2.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经典域的计算, 见式(2).
节域指各指标全部发展水平的值域, 见式(3).
2.3 确定待评物元
对待评地区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 把所检测得到的数据或分析的结果用物元表示, 可得到待评物元, 见式(4).
2.4 确定待评标的物关于各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确定待评地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根据矩的定义, 待评地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可用式(5)表示.
令
2.5 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的评价
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 是承接成都主城区辐射最近的一个县, 也是天府新区最重要最核心的区域. 近年来, 双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遵循“全域双流”理念, 以建设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试点县为载体, 构建了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县公路总里程2574.85公里, 路网密度达250.23公里/百平方公里, 镇村公里通达率达100%. 全县现有二级公交客运站4个、三级公交客运站2个、四级公交客运站5个;公交客运企业9家, 运营车辆1032辆, 开行线路88条, 各类公交站点1912个, 全县农村公交客运覆盖率达100%.开通直达成都中心城区、周边区县、省内部分地级城市客运线路37条; 县内253个村(社区)中162个开行了“一元通”城市公交、91个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 全县公交客运日发班次4000余班、年旅客运输量5700余万人次. 为反映双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 根据本文构建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指标体系和物元分析模型, 对该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
3.1 经典域物元、节域物元
3.2 关联度的计算及等级评定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 它是决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已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14-16]. 要想全面反映该地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 必须综合其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全部特征, 同时, 由于每一指标对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又不完全一样, 因而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即权重)不一样. 根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运输企业、城乡居民及有关专家学者对各指标的评价, 以及利用德尔菲法取得的权重, 并进行相应数据处理, 得到各指标的评价值X1、X2…、X19及权系数w1、w2…、w19(表2).
利用式(5)计算得双流县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关联度见表项.
按式(6)计算出的综合关联度为:
根据式(7)的评价准则, 因为K4(Po) =maxKj(Po), j∈(1,2,3,4,5), 故Po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该结论与双流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其它方法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所得的结论相一致.
表2 双流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数据表Tab. 2 Data of development 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in Shuangliu County
本文通过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 并通过实例对成都市双流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 得出双流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结论, 该评估结论与双流县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现状相一致. 相对于其他方法, 物元分析模型不仅计算简单、理论易懂, 且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可以避免决策者在这涉及面广、影响复杂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中出现决策的失误, 值得各地在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中进行决策时予以推广应用.
[1]华中煜.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与破解之路[J]. 理论导刊, 2010(1): 10-12.
[2]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起步之举发展之路——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成果汇报[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101-133.
[3]D BYAN, M E O KELLY. Hub and spoke networks in air transport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ee, 1999, 39(2): 275-295.
[4]WILLIAM R MCSHANE. Traffic Engineering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990.
[5]M E O KELLY, H MILLER. The hub network design problem: a review and synthesi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4, 2(l): 31-40.
[6]陈方红, 赵月. 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的基本途径[J]. 综合运输, 2005(5): 68-69.
[7]岳东阳. 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 交通科技, 2009(11): 145-147.
[8]华雯婷.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4(2): 92-96.
[9]窦慧丽, 边浩毅, 付昌辉.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 公路与汽运, 2011(149): 41-44.
[10]徐英俊, 周一鸣. 探究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评价指标[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1(6): 76-77.
[11]任卫军, 郝记秀, 孙黎莹, 等. 大部制背景下城乡客运一体化对策[J]. 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2(1): 34-39.
[12]马书红, 周伟. 城乡一体化与县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思考[J]. 交通标准化, 2004(9): 31-35.
[13]蔡文. 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1-275.
[14]HWANG C L, 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1.
[15]FODOR J, ROUBENS M. Fuzzy preference modeling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support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16]STEWART T. A critical survey on the status of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 OMEGA, 1992, 20(3): 569-586.
Eval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model
QIN Xing-shun1, WANG Yu-zhou2
(1.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Chengdu 611130, P.R.C.;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Chengdu 611130, P.R.C.)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solve the conflict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model, and empirically studies it with Shuangliu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as a case, which validates its feasibility in the evalu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cision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ation.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model; urban and rural; transport integration; index system
F50, U49
A
1003-4271(2014)05-0791-06
10.3969/j.issn.1003-4271.2014.05.30
2014-07-01
秦兴顺(1974-), 男, 四川宁南人, 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面的工作; Email: scjyqxs@126.com.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ZR0105); 四川省交通科技项目(2012C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