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媚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
不同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庄丽媚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
目的探讨研究和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由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2例患有PICC导管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所有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发生部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类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治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发生的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的4 d内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63.0%和92.6%,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36.0%和72.0%(P<0.05)。观察组的导管堵塞、导管漏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4%与3.7%,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8.0%与24.0%(P<0.05)。结论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效果更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不同护理模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应用比较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够给患者带来诸多好处,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减轻一些化疗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痛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给药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外渗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1-2]。PICC给肿瘤化疗患者建立了一条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但是PICC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其有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感染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给药和健康问题[3]。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以下简称“我科”)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在PICC高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共197例,其中男109例,女8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7±6.1)岁。肺癌患者55例,胃癌患者49例,肠癌患者34例,乳腺癌5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给药,经证实,其中有52例患有PICC导管感染。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将PICC导管感染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7例,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对照组患者2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在患者进行PICC置管术前,相关医护人员首先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动员工作,让其了解并掌握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让其明白置管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引导其积极参与到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中去,以便在手术完成之后相关医护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得到关于患者的有效的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患者完成PICC置管手术之后,相关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如手术臂不能提取重物,不能做相关体育运动,也不能过度屈肘,以免患者的穿刺部位浸水。同时,要安排专业性更强且表达能力更好的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导管的维护,在每次换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完成输液的整套过程,同时也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逐步讲解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主要需学会以下内容:一是换药方法,首先要小心地撕开贴膜,在撕开贴膜时要固定导管,以免由于操作不当导管脱落,然后使用配制好的专门的消毒液进行四周皮肤的消毒,晾干后贴膜,贴膜的过程中防止气泡;二是日常生活的防护,主要是防止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导致导管的脱落,以及洗澡时防止水打湿;二是指导患者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包括患者发热、穿刺部位的红肿、疼痛、出血等,以及臂部不适,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向相关医护人员报告,以便及时解决。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式是常规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完成之后,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洁穿刺点皮肤、定时更换贴膜、封管以及接管,同时对一些突发情况,如脱管、患者不适等进行及时处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不参与导管感染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相关医护人员独立完成。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所有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发生部位。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类别。通过治疗后,统计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治愈情况。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发生的其他并发症,如导管堵塞、脱出、出血、漏液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所有患者穿刺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在所有患者中,头静脉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6%,肘正中静脉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7.3%,贵要静脉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为31.4%。经过统计学检验,二组不同穿刺部位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PICC导管感染与穿刺部位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主要为导管出口感染、导管微生物定植以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统计结果显示,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二种感染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4 d内治愈17例,对照组患者在4 d内治愈9例,两组患者在4 d内治愈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4~7 d内治愈分别为8例和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内,观察组患者治愈为25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表明,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效果更优。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治愈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漏液以及出血。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导管堵塞以及导管漏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PICC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一些化疗患者因为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痛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给药的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的外渗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4]。但是PICC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其导管易发生感染。很多不正确的操作都有可能引起患者PICC导管感染,如相关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操作,消毒过程不严密,PICC导管保护不当,以及病人自身的个体差异[5-6]。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为了避免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首先就是要以预防为主。多种细菌可以通过患者皮肤破损处进入患者的导管,然后顺着导管慢慢移动到导管的顶端,并定植在导管的顶端,随后开始繁殖并最终造成患者的感染[7];一些病原体也会通过患者的皮肤破损处进入患者体内引起皮下感染[8],所以相关医护人员在对PICC导管进行操作时应当尤为注意,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置管和管道的连接,并且必须由专人负责PICC导管的置管和接管,并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从源头上杜绝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9]。
数据统计表明,在PICC导管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寄生于穿刺伤口皮肤上的细菌造成的感染[7]。这种感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在术后易出汗,若贴膜没有得到及时更换,则在局部会繁殖大量的病原菌,从而引起局部感染。有相关的统计表明,换药时间越长,则患者越易发生PICC导管感染[10]。上述结果均提示,一是要注意在换药时一定要无菌操作,不能让细菌在贴膜处繁殖,二是要勤换贴膜,最好每次换贴膜的时间小于3 d,另外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皮肤细菌污染的情况,最大限度地防止患者发生感染[11]。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以及部分患者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病等,这些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时极易发生感染。对于这些患者,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还要加强患者的营养,同时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这部分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12-14]。
在本次实验中,笔者发现,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部位主要为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贵要静脉PICC导管感染。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主要为导管出口感染、导管微生物定植以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观察组患者在4 d内治愈17例,对照组患者在4 d内治愈9例,两组患者在4 d内治愈比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4~7 d内治愈分别为8例和9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周内,观察组患者治愈25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观察组患者治愈例数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漏液以及出血。观察组患者的导管堵塞以及导管漏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效果更优。
综上所述,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在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方面效果优于常规的护理模式,推荐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黄丽华,杨燕妮,程红缨.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及其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62-65.
[2]Beghetto MG,Victorino J,Teixeira L,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J].Parenter Enteral Nutr,2005,29(5):367.
[3]Odetola FO,Moler FW,Dechert RE,et al.No socomial catheter rele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risk and rate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intravasular technologies[J].Pediatr Crit CareMed,2003,4(4):491-492.
[4]兰彦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与周围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4-55.
[5]唐红兰,陆启琳,张梅.集束化护理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18-19.
[6]Balamongkhon B,Thamlikitkul V.Implementation of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ite care at Siriraj Hospital,Bangkok,Thailand[J].Am J Infect Control,2007,35(9):585-588.
[7]匡庆丽.PDCA循环管理在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98-99.
[8]蔡文智,李亚杰.控制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12):731.
[9]杨小燕.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影响[J].护理研究,2012,9(16):154-155.
[10]邹鹤娟,李光辉.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临床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2):81-84.
[11]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12]杨爱民.PDCA循环理论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9):117-118.
[13]董建英,宋峰,窦凌松.小儿中心静脉导管滑脱入右肺动脉原因分析及急救护理[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103-105.
[14]崔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二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105-106.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ICC catheter infections
ZHUANG Limei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Hainan Province, Haikou570102,China
Objective To integrative and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ICC catheter infections.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catheter infection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ed group (27 cases)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Patients in observed group received the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involved in it,while others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not involved in it.The incidence of PICC infection and location in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The infection categories of PICC and cure rate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SPSS 13.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χ2test was us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rate.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4 days and the total cure rate in the observed group were 63.0%and 92.6%,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36.0%and 72.0%(P<0.05).The incidences of catheter jams and catheter leakage in observed group were 7.4%and 3.7%,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28.0%and 24.0% (P<0.05).Conclusion The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involved in i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not involved in it.It is worthy to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use.
Different nursing modes;PICC;Catheter infections;Comparison
R472.9
C
1673-7210(2014)02(b)-0133-04
2013-09-03本文编辑:卫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