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雅芳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从社会的视角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加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人类社会的阶层的分化,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301页。,只有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自然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经济计划统筹、社会民主治理,才能达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矛盾。②程恩富、王中保:《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这一思想具有前瞻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之路。可持续发展理念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人对自然的破坏和自然对人的发展限制关系,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马克思系统论述了人和自然之间辩证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301页。他阐述了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性,蕴含了丰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界优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具有客观优先性,“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5、96-97页。。另一方面,“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5、96-97页。。自然界不仅具有客观优先性,又是人类对象性的存在。人类通过对象化的活动逐步把自然界纳入自己的范围,使自然不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成为人化自然。
实践作为人和自然联系的纽带,劳动是人类实践的表现形式,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就实现了人和自然的交换。马克思通过比较动物生产和人的生产,阐述了人在生产过程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诚然,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5、96-97页。。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产只能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即要照顾到精神的需要,摆脱了纯粹为了肉体的需要而从事的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这样的生产内涵了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念,人的生产既要关注自身的需要,还要关注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需要;既要关注当代人的利益,又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要关注经济利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布氏定义⑤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早期,生态问题并没有现在这样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没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能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影响人们正常的健康生活,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过程中挖掘和整理出来,“马克思主义者既没有对生态科学抱有太大的理论关注,也没能认真对待显然不断兴起的全球生态敏感性问题。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凸显了自然界的人化问题,却没有强调人类历史的自然化方式以及自然界的自我转形问题”⑥[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奥康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改革,挖掘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生态学基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建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对于马克思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个问题处于争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没有直接用可持续发展这样概念来阐释生态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没有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发展目标上与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以及新陈代谢断裂观点的论述必然得出较为宽广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道:“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改良传给后代。”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页。马克思在这里通过维持土地效力,实现人的世世代代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理念,无论是从布氏定义还是三氏定义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立足于代际公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是人、自然和社会整体发展,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45页。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持续性的向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性相吻合;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环境密不可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更深层的涵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理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45页。;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5页。,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5页。唯物史观是一种全面的、辩证的社会发展观念,它关注“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变革以及思想文化发展在内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特别强调人的发展”⑤曹光章:《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哲学动态》,2002年第1期。。通过阐发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辩证关系,论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对人类生活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了自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人化自然的过程,整个人类的历史不过是自然界对人类来说的形成过程,不过是自然界通过人的劳动而产生的过程。以实践为基础的劳动连接起自然史和人类史,“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马克思强调“控制”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重要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⑧《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他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要以维持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平衡为目标,不能竭泽而渔式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人又有社会属性,人在利用、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历史进行的社会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要能够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资本主义早期造成的生态危机是惊人的。恩格斯当时就看到,资本主义“关于这种惊人的经济变化必然带来的一些现象,不过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干涸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7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批判。
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对自然影响的决定作用来自于它的社会属性。资本的属性即使把一切都变成有用的体系,“如果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方面创造出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那么,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资本的效用原则使自然界的一切领域都服从于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下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资源,例如空气、水和矿物质等被看作是无价值的免费的物质,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最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11)Andre·Gorz.,EcologyAsPolitice,Boston:SouthEndPress,1980,PP.5-6.。这样自然界无形中就变成为赚钱的机器,“把自然界转化为金钱。而一旦把自然界转化为金钱,自然界自身的价值也就消失不见了”①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1期。。资本的效用原则决定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它使自然界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增值的工具,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就是无止境追求利润的过程,产品的效用变成次要地位,而利润成为唯一的动力。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生产大量的商品,就需要诱惑消费者消费更多的商品,消费者的消费就不是依据生活需要的正常日常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这样就出现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的恶性循环,生产越来越变为浪费性的即破坏性的,它加速破坏了不可再生资源。“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废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有什么相干?”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资本的属性决定了无限生产,必然引起有限资源生态系统与人类无限消费生产之间的矛盾,“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能力极限,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要求变得更加明显和不可解决”③[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属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它的重心在于人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尤其是在科技发展之下的工人劳动的异化,是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他指出,在资本家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57页。。他们“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肉体需要的牲畜”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57页。。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劳动像资本主义阶段的工人劳动这样单调、乏味,工人对自己的劳动漠不关心。在工场手工业中,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技巧”以及“发达的肌肉,敏锐的视力和灵巧的手”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在机器生产中的工人“实行协作和把协作工人当作一个巨大的粽子动机的活动附件和仆人而分配到这个自动计的各个部分上,工人像从属于自己的命运一样从属于机器”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532页。,工人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劳动的重压象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惫不堪的工人身上”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532页。。劳动者不仅受到工作的重压,更面临严峻的工作环境,“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器官”⑨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6-468页。。马克思时刻都从人—并且活生生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问题,工人之所以受到工作压力和严峻的工作环境,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在条件下,工人作为一种劳动商品接受资本家无常的剥削,指出一条工人摆脱无常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劳动的道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人的异化也就是劳动者同自我相异化,劳动被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样不是出于人的需要的劳动,成为劳动者一种折磨。劳动者在他不劳动的时候如释重负,而他在劳动时如坐针毡。这种的劳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即现代化过程使劳动变得非人化,劳动者只有在享受动物的机能时才能获得生理的满足,而在人的本质的机能时却感到压抑和苦闷。这样的劳动不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真正的劳动应该是身心愉悦满足自我的过程。马克思提出解决人与自身和谐,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的正确道路: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消除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物质的异化产生了新陈代谢的断裂,“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量,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8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变换的社会方面同自然方面是相互矛盾的,社会方面是自然方面的异化形式。资本家的贪婪性,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化的自然观和消费观,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生产“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③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人口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动物的排泄物及消费后的废物,会导致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流失,造成人和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在人类与土壤物质关系造成的新陈代谢断裂后,得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不可避免的结论。福斯特直接指出:“在人类与土地的自然关系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以及新陈代谢断裂的观点,导致他得出较为宽泛的生态可持续性概念。”④[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是相互对立的整体,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异化,是人和自然只是物质变换的断裂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580页。。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具有生态学辩证法的倾向,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现实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每一个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进化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共同的严峻问题,关乎人类的整体利益,它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双方较量的重要的领域。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还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当代批判,都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社会主义具有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不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指向了人,强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在资本主义状态下以异化劳动和消费异化的病态方式,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变为占有,人们信奉的是占有越多越好,这种思维观念必然导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乃至幸福理念中追求索取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主义,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一种人的新的生活,以人和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价值理念,这样发展理念在类平等上,坚持人类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人类的发展不能以其他类存在和发展作为代价,应该和睦相处,协同进化。在处理代内问题上,坚持个人、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以损害他人、地区和他国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发展,反对利己主义,追求建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平等上,坚持在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以及子孙后代的需要。这样培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人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道路,更是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和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持续性发展,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发展处于从属地位。目前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存在争议,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坚持在经济上实现‘零增长’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观,另一种则是不顾可持续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唯增长论’,后者的观点和做法被前者的持有者抨击为‘无发展的增长’。”①王静、韩金华:《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误解。科学发展观中所蕴涵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是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以环境、资源的支撑力为基础,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和资源具有内在矛盾性,要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是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是以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美国学者直接指出:“生态危机、资源和生态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极大丰富的目标不得不加以改变,社会主义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②许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而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不可能放弃现代化的追求,而我们发展的现代化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工业化道路”等概念,他所构建的现代化与社会发展模式,不仅是一个只关乎经济增长的模式,更是一个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模式,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和谐发展模式。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式表达了对社会发展全面性的追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主义”的问题,最终还是为了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胡锦涛同志针对我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解答了“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永久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和人的协调,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同时把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联系,坚持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更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念、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任何拘泥于抽象的价值视角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都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理论分歧,因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佩珀指出:“人类不是一种污染物质,也不犯有傲慢、贪婪、挑衅、过分竞争的罪行或其他暴行。而且,如果他们这样行动的话,并不是由于无法改变的遗传物质或者像在原罪中的腐败,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更加可能的原因。”④[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355页。赖斯采用意识形态的视角把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控制自然和控制人具有内在逻辑性,影响可持续发展,他指出控制自然的观念导致了“人的那些最关键的需要已经被社会的持续不断的控制所扭曲”,这样导致了人类通过利益自然力破坏了生物圈的平衡,并引起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问题,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社会和生态相关的极其复杂的问题都可追溯到现行的生产方式。要想遏制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确实,在全球范围内仅仅解决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基本问题是无法实现的,这类问题提出的愈多,就愈加明确地说明资本主义的生态,经济,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必须取而代之”①[美]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恩格斯也指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38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的未来社会,“……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这样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选择。因而,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公有制有主体,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己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有效防止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劳动异化、贫富分化、消费异化等消极后果,显示出强大的制度优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坚持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深化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已经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了不毛之地”。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383页。纵看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引入实践,从新的高度定位生态文明:“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⑦《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办通报》,2012年第26期。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⑧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