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大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初探

2014-03-15 22:16刘盟李天菊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8期
关键词: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刘盟 李天菊

摘 要:合阳县地处陕西东部的渭北高土高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文章主要阐述了合阳县大峪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危害,探讨了其水土保持的生物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物措施

1 小流域现状

1.1 小流域概况

合阳县地处陕西东部的渭北高土高原,区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470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大峪河小流域地处合阳县西北部,海拔高程为730~880m,相对高差150m,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貌以塬为主,山、沟、滩、水俱有,属典型黄土台塬沟壑区。

1.2 水土流失概况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 年)》(发改农经[2010]3152号,2010年)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项目区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项目区梁峁顶、梁峁坡及<20°的坡地以面蚀、溅蚀为主;沟道陡坡以沟蚀、重力侵蚀为主;悬崖立壁及沟头以重力侵蚀为主,主要有崩塌、滑塌和泻溜等形式,是造成沟道泥沙的主要原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643.7hm2,水土流失面积1866.7h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792t/km2·a,年均流失量7.38万t。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在黄土丘陵沟壑强度侵蚀区,考虑土地坡度、下垫面条件以及降雨量大小等因素,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绘资料,对项目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分布量算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866.7hm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1.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1%;中度水土流失面积535.9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8.7%;强度水土流失面积502.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6.9%;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807.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3%。

1.3 水土流失生态危害

(1)土地肥力降低

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冲走表土,水肥俱失,不仅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磷、钾、钙等营养物质,降低了土地的肥力,造成农业减产。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指数增加,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人畜饮水困难。

(2)生产条件恶化

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侵蚀川台,切割台塬,塌陷谷坡,蚕食沟谷台地,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同时增加了耕作难度,也增加了生产经营和管理困难,恶化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3)削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使当地土地贫瘠,巨大的泥石流往往造成次生灾害不断发生,如滑坡、地基塌陷、村庄淹埋、人员伤亡和下游水库淤积,堵塞河道,降低水利设施的效益等诸多问题。

(4)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对土地的巨大破坏,使区域水土资源生态失衡,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矛盾凸显,农户基本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受损,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攻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扩大森林资源和生态承载力为重点,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以示范工程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按照重点优先、全面带动的原则,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着力推进小流域治理由过去的“增绿”为主向“增景”、“增效”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 坚持的原则

(1)坚持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2)坚持生态自然力修复与人工建设措施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高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划片,分类指导,抓点示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4)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与中远期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3 治理目标

经过2年治理,通过实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基本完成项目水土流失任务,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固塬保沟效果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为项目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建设期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6.7hm2,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6%,塬面、沟壑侵蚀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建设目标:项目建设期末森林植被面积占林地面积的8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 生物治理措施规划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643.7hm2,其中荒山荒地和疏林地面积2017.3hm2,可治理面积1866.7hm2(荒山荒地面积866.7hm2,疏林地1000.0hm2)。针对项目区实际情况,设计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生物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项目区植被,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4.1 人工造林措施

项目区南部主要为荒山荒地,灌草盖度20-40%以下,坡度在15-40度,有少量的小叶杨、刺槐、柿树、核桃、花椒零星分布,面积866.7hm2。针对其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原地立地类型组、原梁阳坡立地类型组、原梁阴坡立地类型组和开阔平坦台原立地类型(Ⅰ)、阳向缓斜坡立地类型(Ⅱ)、阳向侵蚀沟坡立地类型(Ⅲ)、阴向缓斜坡立地类型(Ⅳ)、阴向侵蚀沟坡立地类型(Ⅴ)5个立地类型,设计侧柏水土保持林、侧柏+刺槐水土保持林、核桃+侧柏水土保持林、核桃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4个造林模式进行人工造林。

4.2 封山育林措施

项目区北部和中部主要为疏林地,乔灌覆盖度30%-40%,多为刺槐、柿树、花椒、酸枣等,长势较差,需要进行封禁修复,面积1000.0hm2。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规划对其进行封育,并采用补植、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1)水土流失治理度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作用后,项目区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6%。

(2)蓄水保土效益

乔木林(乔灌混交林)、灌木林的保土效益定额、蓄水效益定额参考多年实际经验。计算得,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后,项目区每年可拦蓄径流112.00万m3,拦减泥沙9.33万吨。

5.2 经济效益

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实施不仅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营造经济林的林果产业效益、营造牧草的畜牧养殖效益等,而且能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国彬等.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16-21.

[2]张健,刘国彬.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207-217.

[3]张喜荣,蔡艳蓉,赵晶,高照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776-15781.

[4]李永红,高照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J].生态经济,2011(8):148-153.

猜你喜欢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平和:搞好六个推进 实施六大工程 水土保持谱新篇
水土保持在防洪工程中的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浅谈企业保卫部门在综合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