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六行内新诗体“创格”的尝试
——以泰国华文“小诗磨坊”为例

2014-03-15 03:08:32曾心泰国
中国艺术时空 2014年5期
关键词:诗体小诗磨坊

曾心(泰国)

华文六行内新诗体“创格”的尝试
——以泰国华文“小诗磨坊”为例

曾心(泰国)

泰国华文诗歌的源头在中国,是随着华侨华人的迁徙移植到泰国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泰国华文文学领域里的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从2003年开始,泰国华文文坛上出现了对华文新诗体“创格”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为华文新诗的继续前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引起了东南亚的华文文坛以及中国诗坛的关注。

中国新诗已有百年历史,刘半农最早提出诗体重建问题,闻一多倡导现代格律诗,何其芳有格律体新诗的理论,又有实践成果。之后,格律体新诗便停滞不前。1998年,著名诗学家吕进倡导了新诗的诗体重建,近年更是大声疾呼:百年新诗发展到了今天,必须在“立”字上下功夫了,推行“破格”之后的“创格”。

泰国华文新诗是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自1933年林碟衣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破梦集》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但在已出版近百部新诗集中,未见有人在创作上进行“创格”的尝试,也未见有人在诗体重建的理论上进行探讨。

泰国出现对新诗体“创格”的尝试,应是2003年初。当年整个泰华文坛正处在萧条阶段,《世界日报》副刊主编林焕彰精心策划,对《湄南河》和《索罗河》副刊进行改版,其中增设了一个“专栏”,叫“刊头诗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头左上角刊登一首小诗,并规定写六行内的小诗。这该是在泰华诗史上的首创,也是泰华新诗体“创格”的开始。

2006年7月1日,由林焕彰和我在“小红楼艺苑”共同策划,在泰国成立类似诗社的“小诗磨坊”,成员(按年龄排列):岭南人、曾心、林焕彰(台湾)、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莫凡)。因七位在泰国,一位在台湾,故称“7+1”,象征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在庆祝“小诗磨坊”成立五周年之际,成员又增加三位(晶莹、晓云、蛋蛋)。在“小诗磨坊”里,正式提出共同探讨六行内小诗新美学、新诗体。8年来,小诗磨坊出版了8本《小诗磨坊》,每本收入240首,共收了1920首小诗。可以这样说,这近二千首小诗是在延绵十年来的泰国小诗热潮氛围中应运而生的;小诗磨坊的同仁是一群有心尝试构建六行以内新诗体、新形式的实践者。

吕进先生说:“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而不是为数很少甚至单一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即规范自由诗和倡导现代格律诗。”我们创作六行内小诗是属“规范自由诗”的一种,既不让它无限的“自由”,成为无岸的河,又让它在六行内的“自由”,带着六行内的镣铐在诗的舞台上跳舞,跳出各种形式美的舞姿。

六行内的小诗,属于自由诗歌体多样化的一种,它的艺术标准是什么?

吕进在《上善若水——序〈曾心自选集——小诗300首〉》中强调:“没有大的小,不是小诗。没有丰富的简单,不是小诗。没有未完成空间的完成品,不是小诗。”这里提出三条艺术标准:小诗在于小与大、简单与丰富、完成与未完成的融合。

回顾中国小诗历史,多数写的是晓畅自然、富于情趣的小诗。但在六行内小诗诗体,能否以小见大,滴水见太阳,写出一些大题材,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小诗呢?

请看今石的《绳子》:

无数的绳子

有色无色

在轰鸣的公路上

跳跃奔跑旋转倒退

去勒紧城市的

呼吸道和肺

环保是当前世界性的问题,在六行内的诗如何书写呢?诗人用“绳子”的意象来表现都市的空气污染。无数“绳子”,是泛指汽笛声的“轰鸣”,“旋转倒退”的秽气等各种“有色无色”的污染。这首小诗以小见大,只用了35个字,写出空气污染已达到“勒紧城市的/呼吸道和肺” 的窒息浓度。赵朕点评:“说勒紧的是‘城市’,实际上是来指代城市的人群。这里没有直接写人却比直接点出‘人’更有鞭挞的意义。”

泰国“小诗磨坊”成立时八位同仁合影

再看莫凡的《鱿鱼悲歌》

你没有骨

我同情你的软弱

我远离你

是因为你没有血

这首小诗表面上写鱿鱼:没骨,没血,实是写人。写诗人对“没骨”,“没血”的人的感情和态度。对没骨的“软弱”,诗人觉得可怜、可悲。对“没有血”的人可憎、可恶,要“远离”他。为什么要“远离”?诗人没说,留下空白。寒山石做了点评:“一个没有血性的人,就没有傲然挺立的人生;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绝没有自强自立的可能。”此诗只有四句,看来很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多少达到“微尘中显大千,刹那间见千古”的效应。

再看林焕彰的《蛙声》:

一池蛙声,

惊醒一个月亮;

刚刚出水的,一朵睡莲

在其中

发抖

对这首小诗,龙彼德的解读:“蛙”、“月亮”、“睡莲”都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物观物的关系,而非以人观物的关系,所以蛙声能“惊醒”月亮,月亮能震慑(“发抖”)睡莲,任由自然事物自生自动,就恢复了自然事物的生机和真趣。我却认为《蛙声》的基本方式是以心观物,诗人以心击物,使物皆着“我”的颜色。外界景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的加工。作者在《诗外》说“宁静的时刻,会有不寻常的发现”。可见“蛙声”、“月亮”、“睡莲”的出现,都是诗人在“宁静”中用心眼的“发现”,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东西。本来是在太阳出来时才开花的“睡莲”,此时却在“惊醒一个月亮”的夜晚开了,由于违背“睡莲”本身的生物钟,因而“在其中”,应指在“蛙声”、“月亮”等反常的环境中“发抖”。这里暗指什么,作者没有说,等待读者的介入、解读和创造。这该是一首“未完成空间的完成品”。

从“内形式”来看,六行内的小诗,在以下几方面颇具审美特征:

(一) 营造意象

抽象的情思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具有艺术有效性。诗的意象是指“心象”与“物象”的有机契合。意象有来自人生感悟,营造暗示的意象;也有来自奇思,营造新奇的意象。

如博夫的《灵动的山村》:

袅袅炊烟

像一条洁白的哈达

晚风轻轻一吻

天空就出现了无数只绵羊

山村顷刻灵动了

诗中的“炊烟”像“哈达”,“晚风”“一吻”,“天空”出现“绵羊”,意象都很新奇。最后一句“山村”“灵动了”,是由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哲思熔铸出来的意象,包含暗示,给人“意象之外,有好开阔的天地”的感觉。计红芳点评:“虽三言两语,却准确地把握住景、物、事的本质,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创造了鲜活的审美意象,营造了诗意盎然的意境。”

(二)象征手法

象征,即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是小诗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岭南人的《问蝉》 :

由卵而蛹而虫

从树根爬上树梢

成长何其漫漫!

知了!知了!

是叹息生命的短促

还是呼唤瞬间的爱情?

此小诗的具体形象是“蝉”,暗示着诗人的情感:“生命短促,生存之外,爱情为先。”这首小诗落笔于‘蝉’,实际上着眼于社会与人生,抒写了诗人的某种感悟与思考。诗中的“成长何其漫漫”,“却是对‘蝉’之生涯的回望”。“叹息生命的短促”,却是对“蝉”之生涯的前瞻。“漫漫”与“短促”,皆为夸张的对举,彰显的却是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 反常合道

苏东坡在论诗文创作时,曾有“反常合道”的高论,大意是指在写作的内容上或艺术上违反人们的常情、常理、常规,而实际上符合写作的规律,使作品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如苦觉的《风车》:

时间转着时间

光转着光

心被风

穿过

你们都看到它的羽毛了吗?

总有一天它会和风一起私奔

这首小诗如果按自然、生活中的常理,或用审美的常理、创作的常理,会觉得很“隐晦”,无法理解。“风车”怎么会有“羽毛”?“风车”怎能“和风一起私奔”?的确“无理”!但诗有多重意义。如果我们把《风车》当作一首爱情诗,就颇有真趣。风车的“心被风/穿过”,风车在苦恋中,梦幻长翅膀,长“羽毛”,“和风一起私奔”,强烈地表现了一个女子在束缚的社会环境下的率直大胆、炽热粗豪的个性。这种“思出常格”,而达到“无理而妙”,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人的效果。所以台湾老诗人张默给很高评价:“‘羽毛’二字实属神来一笔,而结句‘它会和风一起私奔’更是妙手偶得之。”

(四)逆反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事情正常发展情况的推理。逆反思维是从逻辑思维的相反角度思考问题。

如杨玲的《鱼梦》:

鱼在做梦

梦里见一只漂亮的猫

红鼻子绿眼睛

鱼说

很美味的猫

我要吃你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猫吃鱼,没有鱼吃猫的道理,但作者运用逆反思维,把猫描绘得很“漂亮”:“红鼻子绿眼睛。”鱼觉得很“美味”,忘乎所以,便说“我要吃你”。因为运用反正常逻辑思维,出人意外,读者为之一震,新奇感就出来了。

(五) 诗出侧面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说:“文出正面,诗出侧面。”“诗出侧面”是克服局限性的基本手法之一。

去年泰国遭到五十年来的特大水灾,蛋蛋写了一首《湄南河说》:

母亲切开了自己的血管

鲜血开始四处奔流

“孩子,我以死警示

——保护自然

——爱护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侧面用墨”。湄南河是泰国的母亲河,她养育着6700多万的儿女。她把这次水灾当作血的教训,用自己“四处奔流”的鲜血(隐喻“水灾”),来警示自己的儿女:“保护自然/爱护家园”。这种用“侧面”来写水灾,它的内涵与外延比“直写”水灾大得多,形象得多,更富有张力。

当年小诗磨坊的成立,就提出共同探讨六行内小诗的新美学。林焕彰说:“所谓‘小诗新的美学’,是来自于现代诗的一种表现形式:断句、分行、分段,是现代诗普遍的表现技巧。”“小诗磨坊”同仁写的六行内小诗体,在断句、分行、分段上作了多种多样的尝试,丰姿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一)集一行或二行成一段的诗

如我的《露》:

昨夜地球的泪珠

只有7个字,我没分行,以表现急促的诗情。

但孔孚的《大漠落日》:

全诗只有两个字,分两行。实际只是一个双音词,本不可分行,却强分二行,有助于突出诗行中的诗眼。如不分行只是一个诗眼,分行了变成两个诗眼,好像一双眼睛。

我的《露》,如分二行:

刘再复教授夫妇与“小诗磨坊”同仁在小诗磨坊亭前

昨夜

地球的泪珠

未必不可以,它可以依诗情,自由排列,以表现低沉、舒缓的诗情,以达到诗情的跳跃和诗的节奏感。

(二)集三行成两段的诗

如晶莹的《那方》:

因恋漂泊

才开始孤独

自此那方遥远

这首只有15个字的小诗,分三行,成二段。每行多一个字,构成一座几何梯形,诗的外形式,显得十分稳重,与诗的内蕴的厚重互为对应。刘登翰给这首诗作了点评:“语言极俭省,而诗的密度极大,诗行之间联想跳跃,让这三行诗互为因果,变得十分‘结实’。”

(三)集六行成两段的诗

如晓云的《药引》:

情人节

爱情过生日

我的肋骨又隐隐作痛

医生开了药方

药引是——

初恋

这首小诗六行,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第一行三个字递增到第三行达九个字;第二段从第四行递减到第六行只剩下两个字,构成一个箭头型,在形式上给人有一种刺痛的感觉。林焕彰点评此诗时说:“‘药引是——初恋’极妙!那‘肋骨’的疼痛,就更不容易痊愈了!一首极为难得的情诗。”

(四)集五行成三段的诗

如苦觉的《四面佛》:

西 东

红了星星白了云朵

我,矮了又高了

这首诗打破文学形式的安排:“北西东南”是四面佛的朝坐方向,像一幅四面佛的文字图画,四个单音词排成三行成一段,增加了诗情的直观性,给读者诗外之味。第二段一行,写了善男信女面朝四面佛膜拜,点着红蜡烛如星星,香烟缭绕如白云。第三段写了作者面对四面佛的一时景悟:自己“矮了”,领悟到“神明”,“又高了”。这不是图画之图案,而是诗之图案。正如吕进所说:“诗的图案是属于诗的,读者主要不是靠视觉而是靠心觉去观赏。”

以上的例举,只是泰华小诗磨坊写六行内小诗的小部分诗体形式。林焕彰曾以他自己写的35首小诗,分成35种不同的新形式,并说:“六行小诗,系小诗的一种有所约制的新形式,是小诗的一种新品种。”

胡适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中说:“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对于写六行内的小诗而言,它的“语言是白话”,文体虽受到六行的束缚,但它可在有限的空间拓广无限的空间,寻找无穷的机会,在六行诗坛舞台上狂跳、大跳自由“舞”。这是符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思的一种新诗体、新形式。

猜你喜欢
诗体小诗磨坊
煎饼磨坊的舞会
幼儿100(2023年46期)2023-12-18 06:47:50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06-01 06:10:36
磨坊
扬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11:59:33
天上的小诗
写给童年的小诗
小读者(2019年24期)2020-01-19 01:51:44
秋天的小诗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54
发现的小诗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大经贸(2017年7期)2017-08-21 01:16:10
穿靴子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