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片退出影院是因为商业的考虑

2014-03-14 02:20汪稳功
电影中国 2014年1期
关键词:佩恩邓恩

汪稳功

2年前,奥斯卡顶着3D、高清等现代技术大潮,把最佳影片奖颁发给黑白默片《艺术家》,轰动一时。最近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执导、摄影师菲顿·帕帕米克尔(Phedon Papamichael)拍摄,并由布鲁斯·邓恩 (Bruce Dern)和威尔·福蒂(Will Forte) 出演父子的宽银幕黑白神经喜剧片《内布拉斯加》同样引起关注,主演布鲁斯·邓恩以76岁的高龄凭着对父亲伍迪的出色表演,五月在康城影展勇夺“最佳男演员奖”,而帕帕米克尔也是奥斯卡奖提名的有力候选者。看来,偶尔玩下老片,怀怀旧,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市场的。就像石鼓文、篆字之类的早已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视野,但作为收藏或刻个私章,还是颇有市场,甚至是大有品味的。

《内布拉斯加》影片讲述一位年迈固执的父亲、退休技师伍迪坚信自己获得百万美元的垃圾邮件巨奖,执意要长途跋涉从所居住的蒙大纳州碧灵斯到内布拉斯加州去领取。为了安抚父亲,他的儿子大卫·格兰特无奈只有开车带他上路。途中顺道拜访了父亲几十年前离乡背井就一直没有回去过的故乡,于是与朋友、亲戚之间展开了各种交往冲突,有人间真情的温暖也有幽默大胆的讥讽,朴实无华地再现了70年代美国中部的景象。

选择黑白电影

《内布拉斯加》的最大关注点是很另类地选择黑白片和宽银幕镜头,作为讽刺喜剧大师的佩恩认为,似乎只有黑白色彩才能呈现内布拉斯加这片生他养他的美国中心地带的平淡无奇和抑郁愁思——单调的酒吧、路边不起眼的汽车旅店、掉漆的农庄,用佩恩的话,活生生就是一幅“大萧条时代的电影”。佩恩一直就想摄制一部黑白电影,“这种低调、朴实的故事似乎注定就该用黑白片来讲述”,因为黑白电影“是个如此美丽动人的形式,她退出我们的电影院根本就是因为商业的考虑,而不是出于艺术的理由。”

其实在选择黑白片制作的背后,其中还有不少曲折,甚至影响到融资。为了拍这部被他称为自从34年前伍迪·艾伦的《曼哈顿》以来好莱坞大制片商首次发行的当代黑白片,佩恩不得不和派拉蒙讨价还价,接受了一个低于彩色制作的预算,好在这个预算在他看来仍然足以制作一部好影片。

《内布拉斯加》剧本系内布拉斯加人尼尔森的处女作,里边的故事、风土人情勾起了同为内布拉斯加人的佩恩的共鸣。当制片人阿尔伯特·波尔戈和罗恩·叶尔克萨拿出剧本请他推荐与内布拉斯加有关联的导演,他们以为这个剧本对已经颇有建树的佩恩应该是个小儿科,但出乎意料佩恩竟然毛遂自荐接下了这部片子。

司职摄影的帕帕米克尔这次是继《杯酒人生(Sideways)》(2007)和《后人(The Descendants)》(2011)之后第三次与佩恩导演合作,他曾就读于墨尼黑大学专攻摄影艺术,正宗的科班出身,拍摄过超过一打的电影,间或也执导过一些电影。之前他和参与了詹姆斯·曼高德的《一往无前》和奥利弗·斯通的《布什》,最近还完成了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二战大片《古迹卫士》,执导的影片则包括《由内而外From Within》(2008)和《 失落阿卡迪亚Arcadia Lost》(2009)。

在他看来,《内布拉斯加》选择黑白片,可以不必再去操心彩色的干扰,从而赋予故事一种独特的现实感,让你只需专注于人物性格刻画,营造特定地点的情调氛围。

宽银幕

《内布拉斯加》的另一大技术特色是采用宽屏幕变形镜头来拍摄。帕帕米克尔介绍,宽银幕的宽画幅有着与生俱来的宽广开阔的画面空间,能更好地呈现并烘托出人物孤独空灵和不染尘世;而在电影的节奏里,也能放进一些片段,摄入大地的苍凉和诗情画意。

宽屏幕也能非常给力地呈现近景尤其是人物脸部的大特写,不管肤色,你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特征,譬如布鲁斯·邓恩的脸部皱纹、线条,当然还有苍苍白发都纤毫毕露,稍微加点背光或放在阳光里,他的满头白发便闪闪发光,刹那间便恰似幽灵一般。帕帕米克尔觉得这可以真正完美地表现他所饰演的父亲角色,正好与无边无垠的大地形成对照,更突出地塑造茕茕孑立的孤僻性格。

《内布拉斯加》拍摄使用的是Alexa数字摄影机配Panavision变形镜头。为了更好地体现实感,帕帕米克尔还专门挑选了一套70年代的老式C系列镜头。早期的镜片未必会像后来上市的镜头那样有锐丽的散焦,可以带来一种独特的沧桑情调。Alexa拍摄出来的是彩色的,但日志被转成黑白色。此时加入实际的胶片颗粒,让片子带上胶片的材质。胶片颗粒拍自灰色表面,并捕捉住胶片颗粒的运动。然后在非常清晰和无运动的数字图像上加上这一层。

事前准备

佩恩的工作风格细腻严谨,设计、摄影、后期、音乐,环环紧扣,处处留心,完全超出大部分的同行。更重要的是,他能很好地驾驭整个团队,就像布鲁斯·邓恩所说的,“现今在世的演员就找不出不想跟亚历山大合作的。”

佩恩特别注重找到合适的演员出演合适的角色,尽量少地去说戏,排练时间也很短,这就要求演员队场地要尽量清楚。佩恩这样表述,“如果你住在一栋房子里,那你绝不可以到开拍第一天才第一次光顾。你必须熟悉门径,而且要有一种主人感。”他对邓恩说,“不要刻意去表演,而要让观众去发现。”所以,他也要求演员尽量放松,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去品味,去表演,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毕竟电影可以重拍一、两次。

出演邓恩妻子的珠恩·丝葵布同意,场地不仅是故事的一部分,同样也能很好地诠释片中人物的性格。在影片前半部,她拍过一个墓地的场景,“我记得眺望这片土地的情景,那是无边无际,一无所有。”这种景象让她更加真切地去体会理解自己出演的角色。

空旷——这也是帕帕米克尔的同样感觉。为了让团队了解各自的角色和环境,更好地找到入戏感觉,佩恩领着帕帕米克尔及全部剧组专程开车从蒙大拿州碧灵斯出发,沿着片中父子俩要走过的领奖之路,一直开到内布拉斯加林肯,拍摄了不少绝棒的画面:火车头、农具、还有骑摩托的,同时体察风土人情,更好地体验主角的个性和性情。endprint

帕帕米克尔印象最深刻的是,经过的一些城镇,明明资料写着有16000的人口,但大街上却空空如也,几乎是在无人之境开车。他不禁疑惑:人到底都去哪儿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下午,佩恩给出了一个解释:或许他们都在家里看电视吧。比较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也被作为场景放进电影里了:里边的人物要么瞪着大眼看电视,要么迷迷登登地打瞌睡,彼此很少交流。

帕帕米克尔跟佩恩是第三次合作,因而熟悉也佩服佩恩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他提到,在《后人》里,当地人都说,我们准确地捕捉到了夏威夷的本色及其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来自旅游信息办公室的充斥阳光、沙滩、美女之类的宣传片,因为夏威夷也会变天,也会下雨,还会堵车,也有贫穷。如果当地人都说,你很传神,那的确是令人欣慰的。

拍《内布拉斯加》,剧组可说是接管了整座镇,当地人也都很支持。他们热情地欢迎剧组,为在那里拍电影而激动。佩恩跟当地人也迅速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让许多当地人扮演片中的小角色,让他们能融入电影的制作过程。完全不同于一个好莱坞大片浩浩荡荡地开进去,他知道每个人的名字:邮递员、超市收银员、酒店招待、整个剧组,他第一天就知道了每一个人姓甚名谁。

帕帕米克尔觉得佩恩有一种特殊的能耐来建立一个佩恩所称呼的“电影家庭”。在《杯酒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但这个片子有令人讶异的背景和酗酒狂欢,所以觉得可能是特殊场景使然,是独一无二的。但在7年后在夏威夷拍《后人》的时候,他又“故伎”重演,再次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团队,让每个人的工作都得到尊重,无论是对负责摇臂的能把臂架支好和切好灯光,还是灯光师打好光,都被他当作艺术形式来欣赏并尊重,一视同仁,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都积极投入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特长。

电影格调

黑白片不是主流,但在电影史上也不乏经典名片,因为其另类更有助于营造不同的格调和氛围。尼尔森的剧本,在佩恩看来,就关键的就在于简约,所以他希望电影拍摄的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就像那片土地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一样。佩恩提到过类似今村昌平的《日本昆虫记》和《人类学入门》,喜欢外景而不是摄影棚,让外景来决定镜头,而且希望拍摄行云流水,剪接越少越好。

帕帕米克尔熟知佩恩的摄影师,开机之前,根据佩恩的要求找来以往的电影作视觉参照。在拍《杯酒人生》的时候,他观摩的是意大利喜剧和德·西卡,完全是为了把握好节奏和风格。除了今村昌平,他还特意关注《天堂陌客Stranger Than Paradise 》这部在八十年代由吉姆·贾木许导演和汤姆·迪西罗摄影的经典独立电影,从中找到简约朴实的灵感,以宽镜头来展现许多场景。还有《纸月亮》和《最后一场电影》,也是佩恩和帕帕米克尔平常喜爱的格调,这多半能透出一些端倪。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也是帕帕米克尔最得意的一个镜头是只有兄弟俩,从厨房开始,女人在叽叽咕咕地闲聊,然后是一个切到布鲁斯的镜头,而伍迪和他的兄弟却在沙发上昏睡着。镜头很简单,就一帧画面,但信息含量很大,极好地呈现了当时的场景。这个镜头也的的确确地让观众深有感触。

《内布拉斯加》对格调和氛围的把握和营造是成功的,但是如何实现的,佩恩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生活包围着我们。生活富有戏剧性,同时也是滑稽可笑的,我想要在我的电影中也包含这种复杂两面性。很难说得清楚是怎么做的,我只不过是跟着自己的鼻子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佩恩邓恩
澳小伙入境美国被关30小时
苦难真金
远离城市很幸福,一个澳洲女子幸福的荒野生活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惊喜,惊吓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我国邓恩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华盛顿化敌为友
白宫媒体主管争议声中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