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课程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2014-03-14 18:27齐浛白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景山素养课程

齐浛+白灵

我校自建校开始就在传承景山学校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构建适于本校、适于时代的课程体系框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建构方面初成规模,实现三级课程统一管理,相互融合,有效补充。

国家课程展现多彩世界——鼓励校本化,激发师生创造力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我校语文、数学教材全部采用景山实验教材,它一方面更加适合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另一方面秉承了景山学校作为城市教改试验校的育人理念。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北京景山学校在创办之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并渗透在课程中,体现在教材上。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为中心,以写“放胆文”(广开思路,不拘一格,大胆表现生活与内心,大胆想象的习作)为主要形式。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从中国造字文化开始,每节课识字量可达到8—12个,两年识字2400个,为学生的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校教师在现有课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从二年级开始,教师会向学生推荐适合该年龄段特点的课外读物,平均每学期4—5本,到小学结束时,学生课外阅读量可达到30—40本,大量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模板和榜样。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识字多,读书多,知识面广,词语丰富;阅读、写作能力强,作文水平高;思维活跃,智力发展好。

再如数学课程,景山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九年义务教育前后的衔接性、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和一贯性。小学数学课程在计算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能力方面注重对初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渗透性,初中数学课程在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方面注重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渗透性和一致性。教师在教学上也非常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经常在一起教研,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小学对“数”的认识,强调“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渗透的算法原理,初中对“数 ”的认识注重“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和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高中对“数”的认识提升到注重“数”的本质和一般研究方法的渗透。

总之,在实施景山课程中,教师既充分尊重了教材本身的结构体系,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把课程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帮助学生形成对课程的完整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方课程聚焦独特景致——深化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充分体现一个地区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可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深化实践。

1.书法课程覆盖全程

书法教育一直以来是景山学校的一项常规养成教育,在育人的“十项全能”中就提出“人人写一笔好字”的要求。景山远洋书法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更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和滋养。学校坚持在每个年段,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书法教育。小学段除了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学生每天下午还有一节小课,以语文字词为对象,开展写字课,虽然课时只有15分钟,但是在古乐的伴奏下,养心静气,练习书法,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了;初中段不同字体的书法欣赏与临摹,增加了对书法艺术历史与灵魂的认识;高中段进行书法与美术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三个年段一脉相承,使景山远洋的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始终得到书法艺术的浸润。

2.德育课程润物无声

学校是师生生命得以生长的地方,我们认为“听得见的声音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优美”,品行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应是发乎天然,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学校在德育课程的构建上坚持崇尚真、善、美,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在特色活动中彰显不同年段的育人宗旨。一年级的入队仪式简洁隆重,在教师、家长的见证下孩子们佩戴上红领巾,庄严地敬第一个队礼;八年级以“感恩、憧憬、期望”为主题的十四岁生日会,全体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感受父母之恩,师育之恩;高一年级的“我与青春有个约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在自然的交流中坦诚相见,在和教师的探讨中解开情感的困惑,不做作,不摒弃。

3.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礼仪教育》《我爱北京》《北京精神》《志愿者服务》等自2013年起成为地方性课程的一部分,也是我校一直倡导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学生,作为北京公民,北京精神应该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礼仪意识应该体现在待人接物中。此外,我们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走进海洋馆、科技馆、天文馆、植物园,探寻生命与科技;走进首都博物馆、中华民族园、园博园、军博,感叹祖国的发展与变化;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体验美的感受;登上八达岭长城、香山,感受一览众山的畅快淋漓;走进恭王府,学习楹联文化!

地方课程在学校有意识、分层次的设计下,为学生们呈现出一处处独特景致,引导学生欣赏、鉴别,学生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校本课程雕琢微缩景观——关注需求,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校本课程在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将这些需求、兴趣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样设计的课程才能够有生命力,才具备增长点,才能够真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人的一生离不开三种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是三种素养的特征并不相同,因此我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

1.寓教于课程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但是以上两种课程更加关注群体的整体素养,因此我们补充了更多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强调必修课侧重人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选修课侧重根据需求定制适宜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泛。

必修课直接进入各年级学生课表,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统一在每周五下午,中学部走班上课。必修课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楹联文化)与科学素养课程(科学、生态校园)。

选修类课程大多根据学生们的需求、结合教师的特长而设定,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包括人文素养类、学习生活类、身心健康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

2.寓教于社团

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有艺术潜力的学生,我们通过管乐团、民乐团、书画社、合唱团、舞蹈团、话剧社等社团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如今我校的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和合唱团已经多次走出亚洲,参加了世界级的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话剧社团在学校隆重举行了话剧演出季,《小公务员之死》《虚伪》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受到全校师生的追捧,也培养了一批热爱表演艺术的学生。

学校课程建设的反思

首先,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主要媒介是课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划分层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其次,以科研为先导,科学指导课程的实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我校《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小组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会自觉地把楹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许多成年人感觉自叹不如。该课题已经获得2012年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再次,挖掘社会力量,拓展学习空间。在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基地。此外,我校依托自身特有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谐管理委员会的力量谋求发展,如校本课程中的法语课教师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留法教师;中华传统艺术语言培训班则得到了北京市曲协、石景山区曲协的大力支持,开班仪式上,表演大师常贵田先生、赵连甲先生都亲临现场即兴表演,给孩子们鼓励,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艺术之窗。

总之,无论是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还是一草一木、日升月落,都是学生眼前的一道亮丽风景,都会成为留存在学生记忆中的美好画卷。为了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我们会再接再厉,打造更加完美的全景课程,为学生发展助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山素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功亏于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