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娜,任志涛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艳娜,任志涛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技术经济学”课程在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分析课程改革要求,据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渐进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了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以期提高工程管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技术经济学;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旨在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突出标志.“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能力,这正是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工程实践能力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目前,“技术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很好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分别提出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组成.三个标准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
图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显然,通用标准是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明确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详见表1[1].
表1 通用标准三维度表示
从表1可知,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求,而课程改革必须达到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改革要凸显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忘知识传授为基础,牢记素质培养是任务.所以,课程改革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知识,用模块化思路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探索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将素质培养贯穿于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之中.
以“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经济评价知识,采用模块化思路构建的渐进式教学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素质要求融入到内容体系:一方面融入知识模块内容,通过讲授让学生知晓;另一方面融入能力培训,通过模拟让学生深化,为能力拓展奠定基础.各模块作用及主要内容分析如下[2-4].
图2 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渐进式教学内容体系
(1)基本理论与原理模块是引导模块,主要介绍技术经济在决策时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和步骤、“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
(2)储备知识模块是先导模块,主要介绍财会基础知识、预测工具、市场调查方法等.该模块的讲授内容和深度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
(3)资金时间价值模块是计算模块,重点研究时间与利率如何影响货币价值,要求学生能解决不同时间、不同货币在不同利率下的时间价值问题,主要包括利率和利息等基本概念、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典型序列支付的复利计算、基于EXCEL软件的功能函数的等值计算等.
(4)现金流量分析模块是分析模块,要求学生能确定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的定义及确定方法、现金流量的表述工具——现金流量图和现金流量表、工程项目现金流量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等.
(5)经济评价方法模块是评价模块,介绍评价可选方案的工具,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经济评价指标、净现值分析、净年值分析、内部收益率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
(6)知识应用模块是综合模块,要求学生能将上述技能应用于方案或资产的选择和评价,分为备选方案选择分析、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与租赁分析、工程项目后评价等子模块.子模块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课时而定.
(7)发展应用模块是提升模块,重点讲解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方案优选和优化中的应用.
仅有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没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则无法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研究性教学方法符合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逻辑,是“卓越计划”着力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5].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价知识,仍需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为研究性教学打下基础.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按照教学专题内容的性质和教学方式划分,主要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在此重点分析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的了解、探讨、研究和辩论,让学生学会获取和应用知识,辨别和收集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的教学方式[6].资金时间价值模块和现金流量分析模块是培养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模块,适宜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现就该教学方法运用于资金时间价值模块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3.1 问题设计
资金时间价值模块,要求学生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理清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以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用就糊涂,一做就错”,学完该课程,不会看银行的利率表,不会编制储蓄计划和还贷计划,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如能基于这些问题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资金的经济意识和经济风险意识.笔者就该模块教学设计了三个问题:
(1)调查一家银行活期、定期存款方式及相应利率,调查天弘基金余额宝近一月收益;以10万元为例,比较银行存款利息与余额宝收益,其中,定期存款方式至少选择半年期、一年期、两年期三种方式;分析余额宝的理财风险和资金安全;若你有10万元闲余资金,会选择哪种存款或理财方式,理由;
(2)调查两家以上银行,要求只能选择一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有哪些理财产品及相应利率(至少列举三种);若你有10万元闲余资金,会选择哪种理财方式,为什么,年收益为多少;
(3)现购房贷款主要采用等额本息、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式,每组自主选定购房区域,调查目前该区域房价,估计买房总额和贷款金额;自行设定贷款方式,调查相应贷款利率,自主设定贷款期限,但自行设定要符合实际;分析计算两种还款方式下的月还款额和利息总额[7],你认为不同情况下(收入较稳定、当前收入较高)选择哪种还款方式较适宜,为何.
要求:①提交的分析报告要既有分析又有结论;②自主设定内容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能随意假定;③采用PPT进行大约5 min课堂交流.
3.2 教学过程
上述问题按小组完成,每组限定4-5人.研究性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教师布置问题,明确要求,小组及小组个体之间开展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第二,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和问题的调查,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筛选资料信息的方法等;第三,学生初步建构起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原形,针对分工内容提出初步结论,教师始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鼓励,并给予适当的启发及引导,不要急于给出答案[8];第四,小组组织集中讨论,应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最终形成小组的分析报告,教师旁听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启发和指导;第五,各小组推选代表,在老师主持下,采用PPT讲解小组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3 存在问题
在教学实施中,大部分学生认可该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让学生主动调查,部分学生不清楚调查途径,从网上随意搜索资料就直接采用,不分析检索资料是否可靠;个别学生把它当成一个负担,参照别人小组进行相应修改,交完作业了事.
(2)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传统的理论学习都是假定了数据,学生只要参考公式计算即可,现在要求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设定方案,学生就懵了,多次互动中提到如何设定方案,希望老师明确方案,否则不能分析.
(3)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能力较差.在小组通过PPT展示成果时,小组内成员彼此推让,殊不知这是一次极好的自我锻炼、自我展示的机会;展示过程中,介绍人由于紧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表述不流畅,只重视成果展示,很少提到调查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4)相应的教学环境缺乏.现在的教学是大班授课,少则两个班,多则四个班,阶梯教室坐得满满的,分组讨论难以进行.
(5)信息沟通平台缺乏.研究性学习遇到问题,如不能及时沟通,会影响学生讨论的进度和热情,虽然有QQ、E-mail和飞信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但存在沟通零散、信息集成效果差等缺点,仍需建立该课程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教师可进行课后辅导、材料发放、重点问题讲解、参考资料推荐,而且学生组内也可进行在线交流、知识分享、提交成果等.
可见,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探索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考核是导向,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就很难深入、持久地进行课程改革.以往课程考核多采用闭卷考试,重在考核对知识的理解,这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不符,因此,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考核体系十分必要,如图3所示.
图3 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图3中:平时考核可通过课堂发言、平时作业、阶段作业等进行评定;知识能力评定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评定,但闭卷考试需改变考核内容,重点考察知识应用能力;课业汇报按小组汇报成果进行评定,结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审定的问题和案例,小组汇报成果,给出成绩,小组内各成员分数相同[9];实务操作评定可通过基于EXCEL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进行评定,重点考察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通力配合,离不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要立足于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深入分析、改革和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最终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1] 林 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王凤科. 技术经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晓君. 工程经济学[M]. 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LELAND B,ANTHONY T. Engineering Economy[M]. 7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EB/OL]. (2011-01-08). 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860/201102/115066. html.
[6] 林 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7] 候琳琳.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教育与现代化,2010(4):35-37.
[8] 范惠林,赵思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4-46.
[9] 林 健.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chnical Economics Module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rogram
WANG Yan-na,REN Zhi-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The module of technical economics is crucial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to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ining standards syste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requests of module teaching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quests,it structures progressive modular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ability cultivation,and discusses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module,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and finally designs ability-oriente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achieving training objectiv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chnical economics;outstanding engineers;teaching reform;ability training
G642.0;F062.4
A
2095-719X(2014)04-0302-05
2014-05-19;
2014-07-10
教育部规划基金(11YJA630090);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项目(B07-1101);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重点课题(HE2008);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161)
王艳娜(1980—),女,河南三门峡人,天津城建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