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根,姚 坚,孔 燕,范文俊,李 瑾,边永高*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嘉兴市南湖区农作物管理站,浙江嘉兴 314051;3.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嘉兴 314009)
播种期对杂交晚粳稻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姚海根1,姚 坚1,孔 燕3,范文俊2,李 瑾2,边永高1*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嘉兴市南湖区农作物管理站,浙江嘉兴 314051;3.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嘉兴 314009)
研究不同播种期处理对4个杂交晚粳稻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与品种的齐穂期呈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呈负相关,其中对甬优12、浙优18的影响最大;与品种株高呈负相关,其中对甬优12、浙优18、春优84的影响较明显;与每穂总粒、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对浙优18、甬优12、甬优538的穂粒及甬优12、浙优18的结实率影响显著;与甬优12、浙优18、春优84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迟播减产明显;与品种总叶龄、穂数、千粒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甬优538表现高产稳产、播种期弹性较大,浙优18、甬优12稳产性欠佳,适宜5月底前早播,春优84稳产性中等,适宜6月上旬前播种。
杂交晚粳稻;播种期;品种;性状;产量
近年来新育成的超高产籼粳杂交晚粳稻新组合甬优12等在嘉兴地区推广应用,表现产量水平高,发展迅速。但由于部分农户对这类品种的栽培特性[1-2]缺乏了解,如播栽期的安排不合理,影响了这类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为了明确当地播种期对粳杂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年进行了播种期试验,以期为此类品种在生产上的合理应用与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1 材料
试验在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水稻高产示范方进行,前作大麦,肥力中等。参试杂交组合4个,分别为:甬优12、甬优538(宁波市农科院育成),浙优18(浙江省农科院育成),春优84(中国水稻所育成)。以常规晚粳主栽品种秀水134[3]为对照品种(CK)。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播种期处理,间隔7 d播一期,分别为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6月5日和6月12日。每个播期移栽秧龄均为20 d。小区面积16.0 m2,重复2次,栽培方式为手工移栽。行株距0.25 m×0.2 m,667 m2栽1.33万丛,杂交粳稻丛插2本左右,常规粳稻丛插4本左右。
每667 m2麦秸秆还田280 kg,施尿素42.8 kg、氯化钾7.8 kg,其中,氮肥中的基∶苗∶蘖∶穂肥的施用比例为23.4∶29.2∶29.2∶18.2,钾肥一次性施于分蘖肥。基肥于移栽前施,苗肥于栽后7 d施,促蘖肥于栽后20 d施,穂肥于8月7日(促花)施。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仿。
1.3 调查项目
每小区定点调查生育期。成熟期取样考查相关性状,实割测产。用y=a+bx模型进行回归与相关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和2可知,品种间平均齐穂期以甬优12最迟,为9月17日±4 d,浙优18、春优84、甬优538比甬优12分别提早2,3和8 d。与对照品种秀水134[4]比较则分别迟8,6,5 d和相仿。据回归分析,不同播期处理与品种齐穂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0.996**),回归系数b值表明,每迟播1 d,品种齐穂期延迟0.31~0.36 d,其中以甬优12、浙优18的b值最大,延迟最明显。
表1 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播种期的性状表现
表2 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播种期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r)
平均全生育期,以甬优12最长,为(166± 8)d,浙优18、春优84、甬优538依次缩短1,3,6 d,分别比秀水134长7,6,4和1 d。播期处理与品种全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 -0.981**~-0.999**),每迟播1 d,品种全生育期缩短0.56~0.76 d,降幅以常规品种秀水134最大,其次为甬优12。
2.2 株高和总叶龄
品种间平均株高,以浙优18最高,为(123.6± 7.1)cm,甬优12、甬优538、春优84依次降低4,11,11 cm,分别比秀水134高36.1,32.7,25.2和25.1 cm。播期处理与品种株高均呈负相关(r=-0.707~-0.974**),每迟播1 d,品种株高下降0.20~0.63 cm,下降幅度秀水134最小,浙优18、甬优12最大。
平均总叶龄,以常规晚粳秀水134最多,为(17.7±0.6)叶,甬优12、浙优18、春优84和甬优538依次减少0.2,0.5,0.4和1.6叶。不同播期处理与品种总叶龄数间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且变异系数较小,变幅为1.94%~3.42%,即播种期对品种总叶龄的影响较小。
2.3 经济性状
品种间667 m2平均有效穂数,以甬优12最少为(14.3±1.5)万穂,浙优18、甬优538、春优84依次增加0.8万,1.5万,4.6万穂,分别比秀水134少7.4万,6.6万,5.9万和2.8万穂。播种期与品种有效穂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即穂数的多少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但如以变异系数来比较,甬优12的为10.83%、浙优18的为9.20%,其值均明显大于其他品种,表现为迟播穂数增加。
平均每穂总粒数,以浙优18最多,为(313± 37.1)粒,甬优12、甬优538、春优84依次减少22,53,135粒,比秀水134分别多205.2,182.9,152.6和70.1粒。播期与品种穂总粒数均呈不同程度负相关(r=-0.203~-0.947*),其中浙优18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每迟播1 d,品种每穂总数减少3.17~0.16粒,下降幅度浙优18最大,甬优12其次,甬优538、春优84和秀水134较小。
平均结实率,以甬优12最低,为82.7%± 7.8%,浙优18、甬优538、春优84依次提高3.8,6.0,6.1个百分点,分别比秀水134降低10.5,6.6,4.5和4.4个百分点。播期处理与品种结实率除秀水134外均呈负相关(r=-0.463~-0.986**),其中甬优12、浙优18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每迟播1 d,4个杂交品种的结实率减少0.69~0.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以甬优12最大,浙优18其次,甬优538最小。
平均千粒重,以甬优538最低,为(21.4± 0.33)g,甬优12、浙优18、春优84依次高0.4,0.9,2.8 g,分别比秀水134低3.4,3.0,2.5和0.6 g。不同播期与品种千粒重的相关性表现不一,其中,甬优12为负相关(r=-0.617),甬优538为极显著正相关(r=0.964**),浙优18、春优84无相关。每迟播栽1 d,甬优538、秀水134的千粒重可增加0.04,0.08 g,甬优12会减少0.04 g,而浙优18、春优84则无影响。
2.4 产量
品种间产量见表3。每667 m2平均产量以甬优538最高,为(869.6±14.5)kg,浙优18、甬优12、春优84产量依次下降9.6,29.2,90.4 kg,分别比CK秀水134增产41.67%,40.11%,36.92%和26.95%,杂交稻丰产性均表现突出。
表3 不同播种期水稻品种667 m2产量表现
据回归分析结果(表2),不同播期处理与品种产量均呈负相关(r=-0.080~-0.965**),其中甬优12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迟播1 d,品种每667 m2减产9.346~0.09 kg,其中下降幅度以甬优12最大,浙优18其次,春优84再次,甬优538与秀水134较小。
另外,从变异系数分析,甬优12为12.76%,对播期反应敏感,影响最显著,适宜早播;浙优18为9.24%,对播种期反应敏感性低于甬优12,但也较显著,也适宜于早播;春优84为5.76%,对播种期反应敏感性低于前2个品种,稳产性相对较好,但产量水平偏低;甬优538为1.67%,对播种期反应不敏感,不同播期处理产量极稳定,适宜播种期弹性较大。
播种期与4个杂交晚粳稻品种的齐穂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每迟播1 d,齐穂期延迟0.31~0.36 d,全生育期缩短0.56~0.76 d。其中,对甬优12、浙优18齐穂期延迟的影响最大。
播种期与4个杂交晚粳稻品种株高呈负相关,每迟播1 d,株高下降0.20~0.63 cm,其中,对甬优12、浙优18、春优84的影响较明显。与品种总叶龄数相关性不显著,变异系数较小,品种总叶龄16.1~17.7叶、相对稳定。
播种期与4个杂交晚粳稻品种穂数相关性不显著,穂数以甬优12、浙优18最少,且迟播穂数增加。与品种每穂总粒呈负相关,每迟播1 d,减0.12~3.17粒,其中对浙优18、甬优12、甬优538的影响最大。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每迟播1 d,减0.09~0.69个百分点,其中对甬优12、浙优18的影响最大。与品种千粒重的相关性不显著。
播种期与甬优12[5]、浙优18、春优84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每迟播1 d,667 m2分别减产9.3, 6.4和3.6 kg。产量甬优538最高,变异系数最小,播种期弹性较大[6];浙优18、甬优12平均单产较高,但变异系数较大,稳产性欠佳,适宜5月底前早播;春优84产量水平略低,变异系数中等,适宜6月上旬前播种。
[1] 禹盛苗,朱练峰,张钧华,等.粳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5-17.
[2] 赵冬明,朱伟军,毛玲荣,等.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12号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61-62.
[3] 李老虎,严冬晖.晚粳稻新品种秀水134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84-87.
[4] 姚海根,姚坚,张晓伟,等.播种期对晚粳中熟和特早熟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564-1566.
[5] 王斌,陆玉其,邵慧,等.平湖市甬优12分期播种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38-42.
[6] 陈永法,陆玉其,杨仕忠.籼粳杂交晚稻新品种甬优538不同播期直播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6-18.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1
A
0528-9017(2014)09-1333-04
2014-07-08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49)。
姚海根(1945-),男,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边永高。E-mail:zjjxbyg@126.com。
文献著录格式:姚海根,姚坚,孔燕,等.播种期对杂交晚粳稻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9):133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