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临沧师专中文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临沧市政府提出的“大美临沧建设”,努力建设美丽边疆,实现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进程中,以建设“世界佤乡·天下茶仓”、“边地风光·大美临沧”为品牌,构建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生态美学系统。
构建循环经济动态平衡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平台,提高人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爱我临沧,建设家园”的责任意识。临沧市政府以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项目中。近年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个核桃循环经济建设产业。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干果基地建设等工程为载体,追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加大核桃风景林的建设和开发,将核桃的种植和绿色植被建设和自然风光的营造结合起来。核桃产业的后续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核桃类干果,核桃类乳酪,核桃副食品加工,核桃牛奶,核桃工艺品的加工与制作等,形成一个核桃产业链。同时,临沧市政府也积极发展本土特色经济农作物。如中国·永德芒果之乡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将经济水果产业和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推广结合起来,将进行原生态群众演艺、芒果商贸展销等系列活动结合起来。中国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已经成为云南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旅游节庆。临沧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促进了新兴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高原旅游开发的典型。沧源古崖画,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茶文化的悠悠远古神韵,无一不在展示着临沧地区不朽的古老文明和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色彩,为临沧旅游业的发展。开发了以精制茶品、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天然绿色食品为代表的众多旅游商品,并开辟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推动经济发展,提炼旅游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临沧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和政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适应现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文化的需要,突出了临沧作为祖国大西南桥头堡发展策略的一个坚固的桥墩作用,发挥出临沧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倡生态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相会通。把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的“诗意的栖居”哲学理念相会通,融合中西方美学的精髓,突出绿色临沧的和谐发展理念,倡导临沧绿色家园理念,把佤文化,边疆文化和“家园意识”结合起来,以择地而居与“场所意识”生态诗学的结合,培养临沧人们的绿色环保生活观念,从而在临沧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
临沧作为佤族司岗里文化的摇篮,司岗里文化建设也应当受到重视。打响临沧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多元化民族文化产业链。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临沧文化品牌建立的一个突破。加大对沧源崖画旅游产业链的开发,设计出沧源崖画的文化产品,如沧源崖画手工艺品,服装等。把哲学生态伦理的结合,提出“绿色阅读”、“环境想象”、“生态诗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与审美观念,临沧佤族司岗里文化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美学的经典范本来进行开发。这种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也体现了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
作为临沧最富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体现了鲜明的边地佤族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将民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民族原生态审美性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沧源佤族古朴剽悍的风格特征和云南边地的淳朴民风,宣扬绿色健康合于自然的生活理念。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在临沧永久举办,打开了临沧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口,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生态环境平台。微电影艺术给临沧注入灵魂,更为未来提升临沧生态品质提供一个发展契机,彰显出临沧神秘的生态之美、山川之美、风情之美、和谐之美。
临沧的环境发展建设,要不断完善边地生态封闭式保护制度,实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民族生态美”的生态发展目标。对于临沧而言,就要大力完善边地生态封闭式保护制度,实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民族生态美”的生态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生态学的审美观照,以此来重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比如正在上马的茶马古镇建设项目。借着临沧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契机,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创造生态经济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圈,从而对临沧的自然环境建设起到调节控制的作用。加强自然和人之间内在生命的关联。自然环境的美也是有生命的,人的生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后爆发出生命的活力,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态美。
[1]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9).
[2]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5(7).
[3]曾繁仁.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