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课堂 唤醒写作意识

2014-03-14 12:54宋健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明威作家梦想

宋健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人生的思考、心灵的诉说、情感的流淌、思想的坦陈。当前写作教学中最普遍的两种情形是:教师觉得无力真正介入学生的写作,听之任之;教师仅限于写作技巧的程式化指导,而忽略了情感思想的引领。在笔者看来,写作教学主要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找到合适的载体唤醒学生内在的写作意识,即激发学生用笔表达的热情,让写作成为一种感情的寄托,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

然而,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禁锢得像在罐头中一样严密,课外阅读量实在少得可怜,学校图书馆和家里的书柜当然也只是附庸风雅的摆设而已。唤醒学生的内在写作意识,这一重要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对文本较强的解读能力和开阔的阅读视野,制造契机,抓住契机,去激活学生的思想,激荡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写作意识一旦被唤醒,学生自然少了内心的畏难感,“被作文”就会转化为“要作文”,在真情的驱动下,文思泉涌,汩汩滔滔。

笔者产生强烈而清晰的“立足语文课堂,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这一想法,是在教《外国小说欣赏》时,所以有意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些相关教学片段,这些尝试和感悟也许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但希望这些真实的教学片段,能提供给大家一个关于写作教学的探讨性话题。

一、作家引领写作

《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是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大作家,学生对声名如雷贯耳的他既熟悉又陌生。笔者在选择讲述他的精彩故事时,特别挑选了几个与写作相关的故事。

例如,海明威的“生活与写作”的故事。海明威爱好广泛,捕鱼、打猎、拳击样样精通,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亲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带来的伤痛。最后不堪忍受肉体上的伤病之苦和创作力衰竭的精神之痛而开枪自杀。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成就了他的非凡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等。我们可以从他的这些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他生活的影子,他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海明威在用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故事告诉学生:写作源于生活,要努力丰富生活,体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又如,海明威“站着写”的故事。在全世界的作家中,海明威写作最特别,别人坐着写,他却站着写。有人问他,你站着写作不累吗?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学生不难从中领悟到大作家的教导:“不写废话,力求精炼”。

2012年10月,正值教授《外国小说欣赏》,当时对文学对作家讲得特别多。喜闻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笔者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如何写作的一个极好契机。于是第一时间在网上下载了一些信息报道,经筛选后介绍给学生。例如:莫言从小热爱阅读,为了能读上同学家里的那套绘图本的《封神演义》,莫言接受了同学“你推10圈磨看一页,再推10圈看一页”的苛刻条件。但能接触书的机会并不容易得到,他在与台湾作家交流时曾说:你用眼睛看书的时候,我在用耳朵“阅读”。“阅读”什么?听老人讲各种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这些后来都变成莫言小说的素材,他把听到的基本都写到了小说里。

作家往往都是很有故事的。“最畏惧作文”的学生对“最擅长写作”的作家是充满好奇的,是心怀敬意的,他们乐于倾听这些或富有传奇色彩或幽默诙谐或蕴含哲思的作家故事。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分享,似乎“漫漫而谈”,实则“用心良苦”,希望作家们的人生故事、写作故事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写作的引领,或关乎写作的热情,或关乎写作的源头,或关乎写作的方法等等。学生未必能成为作家,但对学生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有趣味、有说服力,从而对学生写作的实际影响也更大。

二、文本点燃思想

《炼金术士》是一篇非常富有寓言性的哲理小说。整个故事围绕小男孩的“梦想”展开,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做梦——释梦——追梦——破梦——圆梦,然后提出一个主问题:小男孩最终为什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笔者适度介入,有意识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其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在点拨中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了拓展性提问:读了这篇关于梦想的文章,你从中是否得到了一些启迪?是否对“梦想”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学生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要正视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去追求和实现它。有学生说,实现梦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要有勇气、智慧和执着。有学生说,经过追逐,即使梦想没有实现,那追逐使你离开了固守的家园,见识了世界的广阔和精彩,使你远离了平庸和无为,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有学生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跟着它走,你便能找到属于生命的宝藏……

最后,笔者安排了延伸性阅读,给学生朗读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演讲中乔布斯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三个故事,他是如何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毅然从大学退学,如何艰难地开始追逐他的梦想,如何面对失去和病魔。学生听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一片静寂;而当我读完后,教室里却是长久的感慨唏嘘,学生表情丰富,激动地和周边的同学交流。

无疑,文学作品中的男孩和现实中的名人乔布斯的追梦故事激荡了学生的思想,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他们与自己进行对照,在当周的随笔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因此开始思考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因此喊出了更为坚定的“追梦”宣言:“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追,追,追,绝不轻言放弃”,“我的宝藏,在远方”……

语文教材是专家在浩如烟海的文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它本身就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思想的影响力。语文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努力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文本,找到情感和思想的导火线去点燃学生的写作火花,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三、影片滋养精神

在《炮兽》的教学中,接触到雨果的其他作品以及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当时正值由雨果的《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揽得奥斯卡三金,国内影院正开始热映,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欣赏电影《悲惨世界》。学生观看时的那种兴奋无法形容,课后极为愉快而认真地完成了观后感。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观后感中单纯地写明星云集、画面唯美、音乐动人的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精神上受到的震撼,写到了人性与救赎。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公认写得最好的一篇是《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记〈悲惨世界〉》,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冉阿让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受害者,他对不公的现实充满了憎恶,对人性充满了质疑和绝望。直到神父的出现,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的感觉。神父用爱和宽容洗涤了他的灵魂,由此决定了他余生的走向。……救起奄奄一息的芳汀,收养孤苦伶仃的柯赛特,拯救身负重伤的马吕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冉阿让这个角色诠释了雨果笔下那个“以爱制恶”的永恒主题。他让我明白,对于这个世界,你若想被它温柔相待,首先,你要将自己的温柔之心给予,仇恨解决不了的任何事情。……有时候阻止一个人逃脱的不是绳索和铁链,而是自己的灵魂。沙威放走了追逐了大半辈子的人,却没有放过自己。他只是始终都没有明白,当你用温柔之心对待他人与世界的时候,它们也会反过来将你接纳与拥抱,你根本就不用逃。……我只是在雨果大海般的胸怀里瞥见了人生一角——我们都曾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也可以温柔对待整个世界。”

这位学生的作文当时赢得了如雷般的掌声,“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一句温情而睿智的话语而后又多次被其他同学在作文中“转载”运用。

学习了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的“主张尊重个性的、揭露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的文章《清兵卫的葫芦》后,笔者在语文课堂上播放了由阿米尔·汗导演和主演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有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伊夏被规矩被分数束缚禁锢而失去了自由的心灵,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他不也是无数中国孩子的写照吗?”又有学生写道:“我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我要像伊夏那样找到快乐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通往天空的道路,会出现那颗迷路的小星星,世界被星光所填满。”看着这些文字笔者很心酸,迷茫着学生的迷茫;但很庆幸,因为学生已经开始学着伊夏试着去强大自己的内心。可以很确定地说,若没有这部同类主题影片的欣赏,就没有学生如此的心灵顿悟和如此动人心扉的诉说。

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在这一些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意识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写作热情被充分点燃,内心情感在笔尖汩汩流淌。无论是欣赏电影的过程还是写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都乐在其中,内心精神得到滋养,文字中真情自然流露。看电影——写观后感——交流分享感受,这是笔者在语文影视欣赏课堂中已经形成的既定模式。这种模式促使学生更细致地观看画面,倾听声音,激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又能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开阔视野,深化思考。学生内在的情感大门被缓缓推开,思想之灯被慢慢点亮,写作的意识自然被唤醒,带着情感温度、闪着思想光芒的文字自然在笔尖斐然成章。

语文教师若有宽广的阅读面,有一定的思考力,又能不断提醒自己去唤醒学生写作的意识,那么,时时都是唤醒之际,处处都是唤醒之地,人人都是可唤醒之人。一旦这种意识被唤醒,作文的源头就会丰富充盈,作文的热情就会昂扬激越,作文将成为一个学生乐于沉醉其中的情的世界、心的世界、言的世界,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312030)

猜你喜欢
海明威作家梦想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梦想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