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2014-03-14 12:53吕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鲁四常青藤老爷

吕媛

新课标提出在小说与戏剧系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丰富历史和人生涵义。笔者认为,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文本细读。那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咬文嚼字,分析语言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解读,挖掘幽美的语言之境,探寻文本的特色。朱自清曾说过,要在学习时对文字字字求了解。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解读呢?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段落划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内容,这并不是实质性的文本语言。

对于小说阅读教学来说,要从咬文嚼字入手,深入解读内容背后蕴含的人文意境。如在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显然,从文本的语言形式来看,“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截然相反,但作者却将其并列放在一起,如果单纯从语言形式来看,分明是有语病的。但从文本的实质涵义来分析,正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慨:“我”并没有见到孔乙己的尸体,孔乙己也没有举行过葬礼,那么孔乙己的确不能说是死了。但根据现实来看,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又没有生活来源,人们对他充满冷漠的讥讽和嘲笑,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还有什么活路呢?从“大约”与“的确”这个语言之间形成的悖论,可以挖掘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张力,也正因为此,才将作者的人文情怀揭示了出来,表现出“我”对孔乙己的怜悯和希冀,希望他不要真的死去,但与此同时又表露出孔乙己的“可恨”之意。从这里可以探视到鲁迅先生内心深处对延续千年的礼教文化中的国人的悲悯。

细读文本语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蕴蓄在小说中的人文底色,使他们获得深厚的人文滋养。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结合文章的语境细致考查,多元探寻,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辉。

二、以实济虚,挖掘空白

小说文本中常常有许多空白。挖掘其中的空白之处,并能够细思其中的奥妙,这是小说文本细读所具有的魅力所在。对小说中“空白”的解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作者可以留白的字里行间,常常蕴含着深意。关键在于,这些空白点没有确定性,给解读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以实济虚,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意义的探寻。

如在小说《祝福》中,文本中有这样一个空白点: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强行捆走之后说了四个字,“可恶—可恶”。值得一提的是,当着卫老婆子的面,鲁四老爷又这样说:“可恶!然而……”可恶什么?又然而什么?鲁四老爷没有做出解释。那么到底这里边有什么深意呢?学生认为,鲁四老爷貌似深沉严肃,而实际上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卫道士。“可恶!然而……”绝不仅仅是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这一单纯事件的解读,而是鲁四老爷哽在心头的一种人生态度。正如他在厅堂上悬挂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样,鲁四老爷的“通达”就是什么都漠然,什么都无所谓。再往下细读细品这个空白,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的冷漠和自我的开解,直到自己心平气和,与“我”面对祥林嫂时的“说不清”在实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在这个空白点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中庸与含混不清,更深层次地揭示出鲁迅对自身在内的人性的批判。

三、整体把握,比较解读

对于小说的细读把握,并非只是琢磨字词,还要从文本的整体入手,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粗题精做。笔者认为,要关注小说的结构就需要探讨小说的艺术空间、艺术内涵,最终落实到人文关照的层面。所以,小说教学并非要将文本放置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求证,而是要根据其整体架构,传达一种人文情怀。

如在《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教学中,苏对于琼西是一种友谊,而画家老贝尔曼则是一种深沉的博爱与奉献。小说的结构是从爱的接收和发送来进行的,以此为基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得到有序的排列。如琼西的肺病,老贝尔曼的患病,常青藤在风雨中的飘摇等都可划归为一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小说从接受命令(患病)—违背命令(关注叶子)—争斗(苏和贝尔曼)—完成(画家实现梦想,病人也得以康复)的基本框架中,原来贝尔曼在生死中完成了梦想,琼西一直奉为信仰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实质上是一个宏大的“作品”。

从这种文本结构的解读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得到深化,极大地推进语文课堂的深度,而这种深度正是学生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一种深入浅出,也是全身心投入追问获得的一种境界,并非理论所能够涵盖。

当然,整体把握文本,并非是要局限于“本文”,而是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除了文本的字词语句、空白分析、结构等,还要从更宏大的文本入手,同时关照单篇小说和同类的或者与之有着关联的小说题材,这样才是整体把握的文本细读。文本比较细读能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阅读意识,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文学素养的培育。

探究鲁迅小说的特征,要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语言的区别等进行。莫泊桑和欧·亨利同为短篇小说巨匠,两者在创作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前者的小说《项链》和后者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在结构艺术上有何不同?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在临终前看到神父的镀金十字架,竟然不顾一切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抓抢,却在这一“努力”中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根灯草闭不上眼睛。虽然身处在不同时代,作家对这种视财如命的人性嘲讽却是相同的。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比较,要勇敢开拓比较的视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宝玉挨打》、《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片段,与教材中其他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增强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整体感知。

比较细读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厚的文学积累。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并能够精读教材和选本当中的小说篇目。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阅读的视野,以此深化思考,由点及面并打通关节,这样的比较细读才能真正起到塑造学生“大文学观”的作用。

显而易见,文本细读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手段。教师要不遗余力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自主探究,并激发其阅读兴趣。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高中课堂的人文渗透,使学生领略到人文精髓所在,触摸到小说文本所具有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221011)

猜你喜欢
鲁四常青藤老爷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厨师与老爷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风之谷之战
风之谷之战
忍耐富贵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常青藤:健康活力的代言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