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特征”施教 优化阅读教学

2014-03-14 11:55夏志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说明文因材施教特征

夏志芹

总体来说,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一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跳出单篇课文教学这个范围,从语文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去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二是只看到无数篇课文,而考虑不到课文的类别性,从文体的共性特点上进行阅读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巧抓“特征”施教,做到巧抓教材编排的整体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巧抓课文文体的共性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巧抓单元内外课文的相似特征加以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让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而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抓课文编排的整体特征因材施教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教材都是按单元进行编排的。所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深刻领会单元编排的意图,进行整体优化教学,就能达到“整体﹥部分”的教学效果。

如七下第三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有杨振宁笔下的爱祖国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有臧克家笔下的具有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著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的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还有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能听取别人意见且好学的吕蒙(《孙权劝学》)。从编者把这么多的名家名篇及其笔下的名人放到一个单元里的举动就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至少有三个:一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给予学生人文感染,二是学习名家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三是如何通过这么多的描写名人的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物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以形成阅读写人物一类文章的能力。为达到这些目的,笔者根据单元特征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

讲第一课《邓稼先》一文时,笔者先采用“教读”的方法了。带领学生讨论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邓稼先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从而教给学生在学习写人物这类课文时,除通常的自主阅读,加强生字新词、佳词丽句等学习积累外,还特别需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和典型事例去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精神。然后采取“扶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从课中习得的写人物一类文章的方法去学习第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总结出了感受人物品质,特别要抓住人物言行去体会的方法。最后,笔者再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与学生一起应用前两课的学法去一起学习第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而学习第四、五课,则让学生采取前面的学法,即“自读”的方法。

《孙权劝学》因为是文言文,为帮助学生学习,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放手让学生“自读”。为促进学生学习,这两课学习后,笔者又要制作表格,让学生填写包括题目、作者、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事例、形象等栏目。单元学习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应用学法去阅读课外书籍中的写人文章。这样既拓展了学生阅读面,又培养了学生“自读”写人物类文章的能力。

二、抓课文文体的共性特征因材施教

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担忧语文教材有那么多的课文,篇篇都让学生去“阅读—分析—练习—记忆”,这么多纷繁庞杂的知识学生怎么能记忆得了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进行阅读教学,确实有点难为学生了。还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说:“考的课外文章这么多,我怎么能都教得到!”如果让我们以按篇讲解课外文章的方式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有点难为我们的语文教师了。然而,如果我们按文体稍加归类,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再多的课内外文章也就是那么几类课文,阅读分析再多的文章,也就用到那么几种方法,课内外的文章都可按照文体分析的方法去阅读。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达到“一类﹥个别”的教学效果。

如八上第三单元都是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则是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显然,从单元编排上来看,本单元侧重是要教学生学习说明文,并要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说明文。所以笔者的设计还是从“教读”到“扶读”再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读”的教学法。在“教读”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其中,一要弄清说明文的类型,二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三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四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五要弄清说明文语言特点,然后逐课过渡到完全由学生应用学法自读,进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能力。

三、抓课外文的相似特征因材施教

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还注意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注意单元内外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巩固学生学得得知识,迁移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巧抓单元内外课文的相似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1.抓课文内容上的相似特征进行比较阅读

如上面举例的八上第三单元,编者将《桥之美》排在《中国石拱桥》之后,其目的除让学生应用第一课的学法自读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比较阅读。它们同是写桥,但说明的角度却不同,前者为科学的角度,后者为艺术美的角度,由于角度不同,所以说明的方法就有别。《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赵州桥与卢沟桥两个例子作对比说明。而《桥之美》则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来举例说明。还有本单元《桥之美》和《说屏》同是说明性的小品文,所以笔者也让他们联系比较阅读,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小品文说明特点的理解。

2.抓体裁相同特征进行巩固与迁移

如八上第二单元与七下第三单元一样也是写人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七下第三单元知识与方法的巩固与迁移。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时,笔者先与学生一道回忆七下第三单元人物及其形象、写作方法及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八上第二单元,从而真正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写人类文章的能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说:“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因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靠语文教师的满腔热情和拼命精神加班加点满堂课、满负荷地将语文知识内容“灌”给学生,这样做非但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反而会损伤我们师生的身心健康,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需要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加强教材教法研究,巧抓“特征”施教,从而让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达成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之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中学(221125)

猜你喜欢
说明文因材施教特征
说明文阅读专练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抓住特征巧观察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