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畅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精神层面的发展,视线越来越集中在教育上。而在教育中,毋庸置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要恢复中华文化的“经典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曾一度被遗忘的“经典”们重拾起来,让如今浮躁的社会能够安静一些,务实一些。这种理念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不仅是草根阶级,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始积极推行经典教育,从培训老师到各种形式的教材配置、课堂渗入,可谓做得轰轰烈烈。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教育;全球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经典教育”之热
当前,“经典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普通人来说都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甚至可以说已经完全“热”起来了。例如,以解说经典而成名的教授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追捧,其解说的经典也一直保持畅销。众多高校将经典教育作为选修课,鼓励学生学习,甚至有的学校直接成立了“国学院”,报考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各级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有些地区直接规定将《四书》等经典引进课堂,提倡青少年学习经典。民间也出现了很多推广国学经典的组织和活动,覆盖面非常广。可以说,经典教育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二、“冷言冷语”
首先提出质疑声的,当属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观察者们。他们注意到随着经典教育热,与之对应的经济产业链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上层教育部门的重视,导致有些学校本末倒置,造成孩子疲惫不堪,家长抱怨连连。
胡定容教授曾针对“经典教育热”提出过我们应该警惕的五种误区,分别是:(一)“反中国”的误区,即不要因为推广儒家文化等经典而鼓动大汉族主义或是其他地方民族主义;(二)“反历史”误区,即经典可以读,但不能只读经典,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三)“反教育”的误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不能“存天理,灭人欲”;(四)“反课程”的误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蓝图,应该有计划地引入经典教育,而并非无条件的;(五)“反教学”的误区,学生应该带着求知欲去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而不是一味地积累背诵。所以胡教授认为,要开展经典教育,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重视经典教育背后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全球多元化的视野去学习。
三、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
笔者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是日语,在刚学习日语初期,受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身边人口传耳听影响,其实是有些排斥的。但是在慢慢接触和了解日本文化之后,竟然慢慢被这门语言所吸引,从而乐意去更深入地了解这门语言、这个国家。谁知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认清一个让人又喜又忧的事实:那就是日本如今比中国本土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汉字:日语先存的日汉字中更好地保存了繁体汉字的形态和意义。二是文化:日本如今依然保留着非常严谨的茶道、书道、花道文化,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延续了长幼、夫妻、父子间良好的秩序和礼节,很少出现对孩子骄纵无度的情况。
从宏观上来看,全球化在价值观、文化观与语言观上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不再仅仅是预想中的,而且已经成为了现实。经典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让“经典教育”轻轻地走进课堂
有人狂热,有人反对,经典教育到底该不该进入我们的生活?笔者作为一名正在执教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经典教育应该进入我们的课堂,但是希望它轻轻地走进来,而不是敲锣打鼓地闯进来。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中精神成长的重要阶段,“经典”对于儿童来说,不应该是死板的、生硬的,而应该是鲜活的,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食粮。在推广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或者整日诵读所谓的“经文”,那就只是在倒退回八股文时代而已。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会选择
从古至今的典籍汗牛充栋,但并不是每一部都是经典,每一本都适合孩子。经典学习并非记忆力大赛,并不是谁背得多谁就是赢家。而是应该让学生能够从古明今,能从美丽的汉语中体会到千百年来凝结成的古人的智慧和美德。“经典”,要与“现在”接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经典。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们挑选出合适的文本,才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接纳。
(二)将经典融入课堂而非取代课堂
上面讲过,为了“出彩”,有的学校和机构把经典教育变成了一个风向标,而造成了本末倒置。相信最早提出要推行经典教育的人也并非此意。不仅是经典教育,任何教育的目的本来都是传授知识和教会人思考。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经典教育最大的功劳是给孩子们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被现代化的快节奏所浸染。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尝试“八正写字法”,其谓:正身、正字、正心、正察、正意、正临、正念、正校。现在通过长期的练习,已经能够初见成效,每到写字时间,每间教室都是安安静静,学生们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书写世界里,不受外物干扰。而相辅相成的,在国学课上,当读到《弟子规》中“房室清,墙壁净,机案洁,笔砚正。磨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部分时,孩子们几乎不用讲解就已经能够感同身受,心领神会。我相信,这就是“经典教育”融入课堂的力量。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让经典教育变得“友善”,变得快乐,而不是让它流于形式,游离于教学之外。
参考文献
[1]王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2]胡定荣.警惕国学经典教育五种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3]潘庆玉.全球化语境中的国学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
(编辑:刘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