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 研究员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院长;责任编辑:周明)
20 13 年中国外贸增幅为7.6%,略低于年初的预测值。在外贸运行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外贸能实现这一增幅已属不易,而且在这一数值背后,也显露出一些值得称道的亮点与变化,预计2014 年中国外贸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框架下,在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推动下,在国内各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情况下,有望实现高于2013 年的增长,中国外贸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2013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较上年继续好转,总体特征可以用“低速波动,调整转型”来概括。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2 月,进出口总值4.1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2.21 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 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 亿美元,扩大12.8%。进出口增幅较2012 年同期高出1.4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持平,进口高3 个百分点。仅从数据来看,2013 年中国外贸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年初的套利贸易导致广东、深圳等地的出口虚高,分别达到70%和90%;季度进出口波动较大,一季度13.5%,二季度4.3%,三季度6%,四季度7.3%,未形成稳定增长的态势;传统外贸大省、欧美日传统市场、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等曾经支撑外贸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指标依然低迷。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新的亮点与变化。
较为突出的亮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13 年11 月出口增速提升至两位数,达12.7%,月度出口值达到2022.1亿美元,首次突破2000 亿美元,成为我国外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全球贸易增长不足3%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的国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仍然保持。2013 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 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4618.4 亿美元,增长10.3%,占出口总值的20.9%。三是中西部地区出口持续活跃。江西、河南、湖北和新疆等省区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6%、17.9%、17.9%和11%。四是进口条件改善,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增价减。其中,原油进口数量增长4.0%,进口均价则下降4.4%。
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些变化虽然在前几年已经逐渐显露,但在2013 年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是由加工贸易主导型向一般贸易主导型转变。2013 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增长1.0%,低于外贸总体增速6.6 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降至32.6%,较上年同期下降2.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则增长9.3%,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升至52.8%,较上年同期提高0.8 个百分点。一般贸易的上升不仅显示了我国对外贸易正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也表明了外贸发展对支撑宏观经济稳定运营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上升,因为一般贸易的扩大对国内生产和就业拉动作用更大。二是外资拉动型向内资驱动型转变。我国外贸增长历史上主要依靠外资进出口拉动,2013 年外资进出口增幅仅为1.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降至46.1%,较上年同期下降2.9 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 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3.3%,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6 个百分点。三是贸易国别地区向多元化转变。与美欧日的贸易占我国贸易总值的比重为33.5%,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7 个百分点,而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持续增长,与东盟和非洲的贸易占我国贸易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10%。
鉴于以上变化,我们应对中国外贸当前低速增长态势予以客观评价,要认识到中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已经很难维持大幅度的增长,而经过调整后的外贸增长方式和贸易结构将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外贸目前的实际竞争力,这些变化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外贸未来新的增长点。目前的关键是应加快改变市场环境,加快培育这些新增长点的竞争优势,形成和传统优势的相辅相成效应。
据IMF 预计,2014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发达经济体预计增长2%,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回落到3%~5%左右。全球经济仍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且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复苏进程仍然艰难曲折。这些因素致使中国外贸的外部需求不容乐观,而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和产能过剩的消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恢复到位。2014 年中国外贸仍将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困境,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变化:
第一,发达国家推动国际贸易规则重塑,对中国将形成新的挑战。近年来,美国为掌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主导权,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这些协定将涉及在竞争政策、贸易便利化、原产地标准、劳工标准、市场开放、环境产品等领域形成最新规则,表明美欧等国试图推动建立WTO 之外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将对WTO 多边体系规则构成挑战并使其面临调整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全球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由于这些协定皆将中国排除在外,即使未来中国加入TPP,也面临市场开放和适应新规则的诸多挑战,很难发挥中国在参与制定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需要国内认真考虑加快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与其他大国间、与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间的竞争加剧,面对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加剧。截至2013年年底,已有19 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92 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7.9%,其中反倾销71起、反补贴14 起、保障措施7 起。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和高端制造业同发达国家的产品竞争将日益加剧。同时,随着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能力的提升,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同我国产品的竞争将不断上升。鉴于现阶段的发展特征,预计2014 年还会进一步增加,将成为中国外贸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对此,我国应采取内外兼修的方法从容应对。对外认真把握案例性质,加强应对应诉工作;对内应进一步规范竞争环境,创造公平的法制的营商环境,逐步缓解贸易摩擦形势。
第三,中国传统竞争优势持续减弱,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突出。2012年我国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 万人,2013 年中国已进入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拐点,且劳动力平均薪资较2010 年增长了近50%。同时,资源短缺状况突出,对能源需求大量增加,而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此外,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33%,汇率升值压缩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盈利空间,2014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仍将呈稳步升值趋势。IMF预测,2014—2020 年,中国人口红利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增长皆会下降。中国外贸进入了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新的竞争优势仍未形成艰难的过渡期,需要我们大胆推动各项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切实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关措施,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和内在发展动能,确保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大国地位。
第四,关注产业向外转移的动态和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较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出5 ~7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动向明显。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 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 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同期增长率不到8%。东南亚国家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越南为制鞋基地,孟加拉为制衣基地,柬埔寨为纺织基地,并形成了在欧美日市场与中国市场的替代效应。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中国出口产品的70%左右,制造业生产力和规模变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从理论上来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根本,如果不能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则产业转移还会加剧,不但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拖累进出口增幅,影响国内就业,还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框架,其目的是要通过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使改革开放的红利能够更多惠及中国经济及国民福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2014 年为确保外贸的稳定增长,重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目前在外贸内部成本和外部环境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减缓传统外贸增长压力从中长期看是坚持结构调整,但从短期看,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至关重要。2014 年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政府转变职能将有利于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二是落实巴厘岛协议有必要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宏观层面,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简化市场准入条件及政府的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要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和电子商务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通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贸易便利化促进体系,并尽快形成在全国范围的可复制。微观层面,从2014 年起,加快推动进出口贸易报关单一窗口建设,要从贸易便利化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政策、通关、许可、检验检疫、运输、支付、金融要求、贸易促进、电子商务、数据传输、信息提供、基础设施等入手,简化和协调贸易程序、减少贸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
二是要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应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层次,扩大市场开放,促进投资带动型贸易;二是推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或优先突破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对中韩贸易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并尽可能吸引韩国企业加强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合作;三是与一些具有加工制造业优势的国家加强产业合作,特别要加强同欧洲及德国的产业合作,引导外资企业将中高端制造业部分留在国内,发展跨国产业链促进型贸易;四是除上海外,创造条件增设更多的具有不同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实施积极的贸易促进战略。
三是要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4 年起,我国将对760 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这对扩大进口会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要解决好扩大进口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互促进作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力度,解决好投资环境的制约及金融信贷的障碍,形成不同经营主体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对现有制造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确保全要素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进口;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四是要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从当前外贸发展现状来看,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已迫在眉睫。2014 年,要根据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启动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工作。首先,要培育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其次,要熟悉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新模式,熟悉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产品其价值链构成的主要特征,找准企业的定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学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利益最大化。再次,要培育综合要素优势,通过有效配置和调动优势要素,使分散的资源和要素集聚合力,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动能及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及变化的综合竞争能力。政府要在法律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加大力度;企业要加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以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全面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组织和促进功能。要通过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外贸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