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姬弋袁小铃苏爱莲洪小霞杨国玲
碱性和中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复用骨穿针效果比较
陈姬弋①袁小铃①苏爱莲①洪小霞①杨国玲①
目的:比较碱性和中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复用骨穿针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2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污染复用骨穿针按清洗日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件。实验组用1:270的碱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对照组用1:270中性多酶清洗剂清洗,比较两组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器械表面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8.67%、97.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针腔内壁清洗合格率为96.00%、杰力试纸检测合格率为95.3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0.00%、8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碱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复用骨穿针的效果优于中性多酶清洗剂,值得推广使用。
复用骨穿针; 碱性多酶清洗剂; 中性多酶清洗剂; 清洗效果
复用骨穿针在临床应用广泛,使用后往往附着血液、黏液、机体组织、脂肪等有机物,由于其形状结构复杂、管腔小且狭长,附着在针腔内壁的残留物易形成死角,难以被彻底清除,成为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难点之一[1]。卫生部颁布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要求采用含酶清洗剂清洗复用器械[2]。目前,在复用骨穿针的清洗中,常用的是中性多酶清洗剂,为了选择效果更好的清洗剂,2014年1-2月,笔者分别使用碱性和中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复用骨穿针并进行了效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1 材料 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每天回收骨穿针6~12件,把2014年1-2月期间回收的骨穿针按清洗日期分组,单号清洗的为对照组,双号清洗的为实验组,两组均选取样品150件。两组器械的目测污染程度、型号、新旧程度和材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清洗方法 污染的复用骨穿针、美国鲁沃夫公司生产的无泡中性多酶清洗剂(标示pH值为6.5~7.5)和碱性多酶清洗剂(标示pH值为9.0~10.0)、QX型超声波清洗机(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高压水枪、杰力试纸(山西大同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带光源的放大镜、管腔专用清洗刷等。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中性多酶清洗剂清洗,步骤如下:(1)将骨穿针螺丝松开,分离针管和针芯;(2)在流动水下冲洗针管和针芯表面的血迹等污染物,用高压水枪冲洗针腔内壁;(3)浸泡于温度为30~40 ℃、浓度为1:270的中性多酶溶液10 min,浸泡时针腔内须注满1:270的中性多酶溶液;(4)取出骨穿针采用专用清洗刷插入针管中进行刷洗,刷洗时要求针头两端露出清洗刷头,以保证刷洗到位;(5)将骨穿针浸泡于温度为30~40 ℃、浓度为1:270的中性多酶溶液中进行超声振荡清洗10 min;(6)取出骨穿针在流动水液面下对针管和针芯的表面、针腔内壁、凹槽缝隙处等部位进行手工全面刷洗,用蚊式弯止血钳夹着小棉球擦洗针座,用高压水枪喷射冲洗针管表面和针腔内壁;(7)用流动热水彻底清洗后,再用纯净水漂洗干净。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除使用浓度相同的碱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外,其他步骤与对照组一样。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1.3.1 目测法 (1)骨穿针表面检测[3]:用放大镜目测检查骨穿针的针管表面、针芯、针座以及凹槽缝隙处的洁净度,其中外观清洁光亮、无可见血迹、锈迹、水垢等残留物即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2)骨穿针针腔内壁检测[4]:用注射器把95%酒精注满针腔,再用废弃的灭菌针芯在针腔内反复抽动,然后把酒精滴在干净的纱布上进行目测检查,如纱布洁净如初则为清洗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3.2 杰力试纸检测法 杰力试纸检测法利用蛋白测定的原理可快速、客观反映检测对象是否残留血迹等有机污染物,对检测骨穿针残留血污的灵敏度较高[5]。检测方法: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将清洗后的骨穿针的针芯在针管内反复抽动,以保证针芯能充分接触到针管内未洗净的残留物,再用灭菌棉球反复擦拭针芯、针座、凹槽缝隙等部位,然后用杰力试纸蘸取小棉球上的残存水,在1 min时观察试纸变色情况,试纸不变色为阴性,表明无血迹等有机物残留,为清洗合格;试纸变为绿色为阳性,表明有血迹等有机物残留,为清洗不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器械表面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8.67%、97.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针腔内壁清洗合格率为96.00%、杰力试纸检测合格率为95.3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0.00%、8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复用骨穿针清洗合格情况的比较 例(%)
3.1 提高清洗质量的重要性 清洗指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是去除热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关键[6]。复用器械清洗质量不过关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器械上残留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不仅会携带病原微生物,还可以为生物膜的生长提供养分[7];(2)残留在器械上的有机物,可阻碍消毒灭菌因子的穿透,为残存的微生物创造生长繁殖条件,久而久之在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膜,妨碍或延迟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直接影响灭菌效果或致使消毒灭菌失败;(3)残留在器械表面的污物经过热力灭菌后形成陈旧污渍,增加清洗难度;(4)残留物中的某些有机物成分可腐蚀器械表面的电镀层而产生锈斑,增加清洗难度和影响清洗质量。有研究表明,高压灭菌不能去除热原、血污和微粒,但彻底的清洗可以去除并能将器械表面的微生物降低103~104 cfu/ cm2,因此,彻底的清洗才能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8]。复用骨穿针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器械,定期暴露于血液、机体组织等有机物中,极易携带病原微生物,如使用后未经彻底的清洗,则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但由于其结构复杂,针腔内壁、缝隙等部位的残留物不易被彻底清除,成为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环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医院消毒和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范及标准明确规定,使用后的复用器械必须彻底清洗后再进行消毒灭菌,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复用骨穿针清洗环节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清洗质量。
3.2 碱性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分析 目前,多酶清洗剂已广泛应用于复用器械的清洗,其有效主要成分的作用机理:(1)水解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或多肽水解,起到消化分解的作用;(2)淀粉酶和糖酶可快速分解各种淀粉、多糖等碳水化合物;(3)脂肪酶可乳化、水解脂质和脂肪酸而起到去除油污的作用;(4)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清洗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抗沉积的作用,使器械易于过水[9]。因此,多酶清洗剂的作用一方面是一种化学性消化过程,可快速分解附着在器械上的污物,另一方面其酶解作用可使蛋白质颗粒等大分子物质分解和降低其表面张力,使悬浮颗粒易于冲净,从而提高清洗效率。在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中性多酶清洗剂对复用骨穿针表面残留物的清洗效果较好,但对针腔内壁上凝固干涸的污染物、陈旧污渍以及锈斑的清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碱性多酶清洗剂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主要因为:(1)碱性多酶清洗剂能够减弱残留污物与器械表面的黏合力[10],使污物容易剥离而提高清洗效果;(2)碱性多酶清洗剂对蛋白质有更强的溶解、分散作用;(3)在弱碱性条件下,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分解为小分子的糖、酸、醇和醛等分解产物;(4)在弱碱性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更容易使脂质和脂肪酸乳化、分散而脱离器械的表面。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针腔内壁清洗合格率、杰力试纸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碱性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优于中性多酶清洗剂。王德凤等[11]认为,碱性含酶清洗剂能快速将污物分解为碎粒而脱离物品表面,能更有效地清除各种顽固性有机污垢。罗荔云[12]研究表明,碱性酶清洗剂对表面血迹干结器械的清洗效果优于中性酶清洗剂,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3 使用碱性多酶清洗剂的注意事项 为达到良好的碱性多酶清洗剂使用效果,护理人员应注意:(1)酶的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在40 ℃左右,酶的活性最强,清洗效果最佳[13];(2)多酶清洗剂稀释2~3 h后,酶的活性逐渐下降[14],因此尽可能现用现配;(3)不可与其他化学清洁剂混用,不宜反复使用;(4)酶的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应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来调整浸泡时间[15];(5)在碱性条件下,铜和碱基可发生氧化作用生成铜酸盐[14],如器械的表面或内壁的材质是金属铜时,则不宜使用碱性多酶清洗剂,以免器械变黑和影响器械的使用寿命。
清洗剂的选择是影响清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16]。本研究结果表明,碱性多酶清洗剂清洗复用骨穿针的效果优于中性多酶清洗剂,其使用既能缩短清洗时间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能有效保障复用骨穿针的消毒灭菌质量,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1]夏小莲,周凤莲.两种不同溶液浸泡对骨穿针清洗效果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5):440-441.
[2]吴函,陆云,张勤.酶清洗剂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62-864.
[3]王桂红.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法对骨穿针的清洗效果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53-854.
[4]宋燕琴,梁远瑜.品质圈活动在提高骨穿针清洗质量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3,26(4):829.
[5]夏小莲,周凤莲.两种隐血试剂检测骨穿针残留血污灵敏度的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794.
[6]肖艾萍,王建凤,张桂兰.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技术新进展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158-159.
[7]钟雪莲,池玉梅,文云艳.生物膜清洗剂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50-151.
[8]苏爱莲,袁小玲,郭志芳.不同方法清洗污染再生医疗器械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132-133.
[9]苏爱莲,许少英,袁小玲,等.不同温度鲁沃夫多酶溶液对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3,13(10):70-71.
[10]柴海荣,黎晓晖,杨丽雅,等.碱性清洗剂去除生物膜机制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4070-4072.
[11]王德凤,巩常兰,刘爱梅,等.碱性含酶清洗剂对有机污垢的清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407.
[12]罗荔云.鲁沃夫碱性酶清洗剂在供应室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44.
[13]吴少玲,陆燕.多酶快速清洗液在再生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52.
[14]陈旭俊.工业清洗剂及清洗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17.
[15]王晓英.手术器械清洗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66-67.
[16]徐进.正确处理穿刺针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65-166.
The Effects Comparison of Alkaline and Neutral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 in Reusable Bone Needle Cleaning/
CHEN Ji-yi,YUAN Xiao-ling,SU Ai-li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5):110-113
Reusable bone needle; Alkaline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 Neutral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 Cleaning effect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5.039
2014-03-11) (本文编辑:欧丽)
①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 湛江 524037
陈姬弋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alkaline and neutral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 in reusable bone needle cleaning.Method:The contaminated bone needles from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ate of cleaning,1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cleaned with 1:270 neutral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leaned with 1:270 alkaline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The clean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qualified rate of surface cleaning equip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8.67%,97.33%,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but the cleaning qualified rate of needle cavity wall and strip inspection in the test group were 96.00% and 95.33%,the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90.00% and 88.67%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effects of alkaline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 in reusable bone needle cleaning is better than the neutral multi-enzyme cleaning agent,is worth promoting the us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City,Zhanjiang 52403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