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倪 迅
文化如何与市场对接
□ 文/倪 迅
中国文化,正在市场大潮中走向繁荣和发展,也正在市场大潮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升格为“决定性作用”,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从理论和实践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标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但是文化有独特的属性,崇尚精神追求、艺术欣赏,同时还具有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等特殊功能。
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市场?文化应该怎样与市场对接?现实中遇到的难题促使政协委员不停顿地思考,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人们至今还记得,在“两会”上,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为文艺界政协委员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面对观众热追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全国政协委员、《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很淡定,“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韩剧流行也说明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开放的”。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说:“我们一定得认识到观众说了算。现在韩剧在我国受欢迎,我们不要压制,不要批评这种娱乐文化。”
同样的题材,韩剧拍了,那么多观众一集接一集追着看。可是,假如我们也拍了这样的题材,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问题电视人自己怎么看呢?“我要是拍这种外星人来了的电视剧,你们肯定骂我,韩国人拍你们就不会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赵宝刚说。
“流行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流行一种东西。”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话引人深思。
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是一位画家。他说:“让国产片真正叫好又叫座,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有许多很好的故事没有人写,是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尊重自己的文化原创。”“韩剧热播,已经不仅是韩剧的问题了,这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
面对韩剧再次在国内成为热潮,美剧《纸牌屋》在全球热播,许多政协委员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市场,研究文化与市场的关系。”
《来自星星的你》无非是个引子,至于怎么看待“韩剧热”以及与此相关的跨境文化传播、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怎么直面“流行”及其与“雅”“俗”的关系、怎么认识今天的年轻人及其社会心理等等问题,这里有多年争论而结论不一的问题,也有当下遇到的新问题。但是各种问题都是绕不开的,也就是实践中要攻坚的问题——文化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冯骥才提出了“文化的终极目的”的命题。他说:“我不反对文化进入市场,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肯定要通过市场才能跟广大群众接触,但那不是文化的终极目的。一个民族全是拜金、全都为了钱,是没有希望的。而且拿钱造成的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必须拿文明解决。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文明。所以,文化不能产业化,我们需要建构的是一个立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发展政策。”
“文化是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说:“文化建设要人本化,不能经济化。”他这样分析:“的确,文化建设离不开市场。但我们不能以经济建设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将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为‘文化经济建设’,不能片面地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大为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国产电影精神溃疡,原创疲软为首要危机。”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忧心忡忡。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电视剧、电影都大大缺乏原创力。结果导致国内市场的空虚,韩剧一进来,就占据了年轻人的收视。如果中国有足够多的好作品,能够反映年轻人的情感、中国的文化,即便有很多外来作品也不要紧,反而能够丰富文化市场。”冯骥才这样分析。
他们的话反映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共同想法:文化市场很严峻,也很挑剔,它喜欢原创作品,尤其钟情于优秀的原创作品。
当崇尚精神追求的文化遇到市场经济的挑战时,就会发生矛盾。尤其当很多方面都在转型的当口,矛盾和不协调性就会很突出,但并非是必然对立的。关键是要有受市场欢迎的好作品。这几年,我国有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比如《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等。这些作品,都是观众热追的原创作品。
然而,这几年我国影视剧“跟风”“翻拍”“戏说”被人诟病为电视剧题材的“三贴膏药”。
“跟风”不能等同于“流行”。政协委员说,现在的问题是,一部作品火了,跟风就跟起来了。《潜伏》带来的谍战剧大潮至今未退;《宫》的热播,引起“雍正很忙”的调侃。高满堂讲了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我去横店影视基地看我的剧组。一到那里我发现,横店有50多个剧组在拍戏,其中48个剧组都在“打鬼子”,这样的“跟风”让人不好受。他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忽视了原创,会毫无出路。”
“翻拍”不应该是“模仿”。“忽如一夜春风来,所有经典全重拍,四大名著再翻拍,观众又吃回锅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电影《白日焰火》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没有好的剧本,影片不可能成功。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雷献火说:“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理念”,“一味地跟风抄袭,永远也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许多政协委员都说:“作品要上去,作家必须‘沉’下去,深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深入到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中,拿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戏说”不应该颠覆史实。有的政协委员说:影视人也有苦衷。《隋唐英雄》这部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观众批评如潮时,收视率却节节飙升,甚至完胜同期的历史正剧《楚汉传奇》。在某部电视剧中,演“妈祖”的演员说了两句英语,收视率就扶摇直上。但是这样“雷人”的作品算不算成功呢?
政协委员认为,只要抓住“原创”,就一定能够揭掉那些被诟病的“膏药”。
高满堂被人们称为“金牌编剧”,他的《温州一家人》《闯关东》等佳作深受观众好评,他是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他的体会是“一定要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
高满堂对我们的电视剧有个“四气”概括:“以电视剧的创作为例,我们当前是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当代剧缺乏地气,我们探索缺乏勇气。这几个‘气’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所以,今年的政协提案我就想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
首先,要提倡原创。原创是生产力。我们看到,中国电视剧的恶俗、媚俗,观众都已经愤怒了。婆媳剧、家庭恶战剧、谍战剧、抗战剧占据荧屏,戏说、穿越成风。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太多。其次,要保护原创。只要是原创的,我们不仅要在播出平台上保护它,让这些电视剧在最好的播出平台播放,而且在版权纠纷上,涉及到原创的,要格外予以保护。再次,要激励原创。没有激励机制,原创就发展不起来,保护不了。现在国家广电总局每年拿出1500万元设立原创奖,这就是激励原创。
只要紧紧抓住原创,抓住这个文化工作中的“第一生产力”,我们电视剧的繁荣和发展就具备了一半的条件。对此高满堂很期待。
文艺界政协委员对各类文艺作品的审查问题,提出过很多看法。
高满堂讲原创是电视剧繁荣的“一半”要素,他所说的“另一半”恰恰也是审查问题,他认为,我们“就是要树立审查自信。”
对影视剧进行审查是必要的,否则更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问题是审查要有利于原创,有利于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这是很多政协委员的共识。
我们经常呼吁要有现实题材,提倡要写我们当下的生活,写改革开放30多年。但事实是对历史传奇、谍战剧、家庭戏审查宽尺度宽,对现实题材则审查很严。谈及这个问题,高满堂举例:比如我编剧的一部电视剧,海外华人圈看了都说好,但这部剧在审查阶段颇费周折,仅中央电视台就需要六层审查。有关部门明确指示,此剧涉及到公安、工商、外交等部门需要再审查,最后才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我这不是个案,只要想在央视播出,都必须经过这个审查过程。这样何来反映现实题材的好作品?高满堂说:“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不对其做出客观真实的反映,就对不起这个时代。”
“对国内剧和引进剧应该采用统一的审查标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国立说:“常有人说国内剧不好看,但我们即使拍出《纸牌屋》这样的剧作,能通过审查吗?”他认为,统一审查标准,有利于国内剧高水平创作。
政协委员认为,我们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的审查也应该更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创作和生产这个阶段,等文化产品出来后,我们审查的时候,当前还是不够自信。要认识到中国走出去不仅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是让世界清楚地了解当下的中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和世界同步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我们对当下世界的思考,而穿越的纯娱乐作品只能消解很多现实的思考。
高满堂去法国、意大利跟文化界座谈时,就遇到一个问题。他们问:高先生,你们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看不到当代人?你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工作的?怎么大量的都是老祖宗呢?我当时无言以对。如果一味地这样下去,如何让世界了解当今的中国。中国的梦想是当今这代人去创造的,不是那些“大辫子”,不是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创造的。给世界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形象是需要现实题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