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运作与机制嬗变
——九十年代初广东的三次艺术运作

2014-03-13 12:05赖荣幸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拍卖会双年展运作

赖荣幸 (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市场运作与机制嬗变
——九十年代初广东的三次艺术运作

赖荣幸 (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90年代初在广州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双年展、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和全国美展中的市场化运作,是当时中国艺术市场运作的先声,通过对这些艺术运作的分析,透析出90年代初市场经济对文化艺术的冲击与影响。

市场经济;艺术运作;艺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艺术的市场运作也由80年代的自生自发转向有组织的策划,并激发了中国艺术机制的进一步嬗变。这一点在沿海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历程中的诸多重要事件,也由此拉开序幕。

一、激流中的变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迅速发生变化,解放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艺术,也被作为生产力来看待。从当时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一切体制机制改革都必须围绕生产力的解放来进行,政企分开、机构精简、权力下放、搞活经济等,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拍卖、转制等方式,逐渐脱离政府部门,或者虽为事业单位,但由于政府无暇顾及,所以实行产业化运营,自负盈亏、自力更生。

对于艺术家而言,以前由国家供养,根据任务安排创作作品,而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艺术家成为必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即算在传统的文艺单位,待遇也非常不理想,大批公职人员纷纷改行、下海,一切“向钱看”。艺术家希望通过体制外的市场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空间和价值的认同。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积淀了较充裕的资金,一些通过个体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也跃跃欲试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企业参与投资和赞助艺术,目的不仅是促进艺术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企业的宣传以及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在当时的艺术批评和媒体的宣传与鼓动下,不少企业开始涉足艺术品的收藏与运作。

从批评和艺术传媒的角度来讲,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已经开启了批评家组织展览及评选作品的先河。批评家一方面希望通过批评来促进中国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改变过去由艺术家评审艺术家的现象,从而获得关于艺术评论和艺术定位的话语权。在九十年代初,四川美术出版社《艺术•市场》杂志创办,与此同时,《江苏画刊》《美术》《广东美术家》等杂志纷纷开设专栏,登载有关艺术市场的文章,就画廊的培育、市场的运作、机制的建立等展开研讨,理论的介绍与研讨,为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

90年代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无论是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作为体现市场经济典型原则(公开竞价、价高者得)的拍卖行,也首先重现于广州。说是重现,因为拍卖行并不是新鲜事物,至迟在清末就已经有外国人在华开设拍卖行,新中国成立初年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的拍卖行业由此中断。直到1986年,拍卖行才重新开设,他们是1986年11月几乎同时注册成立的国营广州拍卖行和广州物资回收拍卖行。当时拍卖行的主要业务是拍卖经营不善的国有小企业,以及一些罚没物资、法院处分的执行物、政府指定处理的公共资产等,基本不涉及艺术品。199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提出拍卖行除承办公物处理拍卖外,可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其他物品的拍卖业务,充分发挥公开拍卖制度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依据,原先专门拍卖公物的拍卖行尝试艺术品的拍卖。

1992年10月,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在中国大陆字画艺术品拍卖处于空白记录的情况下,在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情况下”2,举办了首届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此次拍卖会前后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在深圳博物馆大厅举行,9月30日至10月2日预展,10月3日上午拍卖。此次拍卖,共有63位当代画家的99件作品参加拍卖,拍卖总额达250多万港元,成交率高达85%,在国内外拍卖界引起了轰动。3被认为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关于中国书画的专题拍卖会。”4虽然是首次拍卖,但旗开得胜,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除了拍卖业绩,在操作上也是比较规范和完美的。

组织者选择的是当时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完全走红的当代名画家,比如陈佩秋、刘文西、程十发、方增先、刘国辉、林墉、宋文治、谢稚柳、周思聪、朱乃正等。单件价格最高的是何海霞的山水画《雄心壮太华》,拍出13.2万元港币,少的是1万元左右,购买者既有专业藏家,也有普通市民。无论是画家的选择,还是价格的定位,都可看出组织者在这方面是有前瞻性的,有眼光的。拍卖会出版了精美的画册,其中的主要信息中英文对照,附有业务规定(买卖双方责权)、投资者注意事项、画家简历等。

从业务规定、投资者注意事项等文字用语可以感受到,其操作模式明显受到了香港拍卖规范的影响,甚至为此次拍卖会而编印的画册,用的也是繁体字和香港书号。深圳动产拍卖行的总经理林生也表示,在筹备期间,得到了香港、台湾、澳门及海外关注此事的人士及同仁的建议及协助。4广东毗邻港澳,在方言、地域文化上同宗同源,文化事业合作有深厚的基础,港澳在文化艺术市场运作的规范和经验方面,提供了直接的有益的参考,这是九十年代广东艺术品拍卖业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九十年代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台港澳地区的藏家也是重要的客户对象,其当时较成熟的国际化的拍卖理念,直接对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此后,中国的拍卖行和艺术品拍卖会迅速升温,如1992年10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1992北京国际(文物)拍卖会,1993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及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浙江省拍卖行的93 西湖当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等,艺术品拍卖由此拉开序幕。

三、广州双年展

广州双年展的正式筹划工作从1992年年初便已经开始,由四川的西蜀艺术公司负责投资运作,成立了以西蜀艺术公司总经理罗海全和艺术主持吕澎为执行核心的组织委员会,以及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资格鉴定委员会和艺术顾问委员会,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从发起到组委会的成立、机制的确定、公告的发行、作品的征集、获奖作品评选、媒体宣传、交易洽谈,经过重重困难,“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最终于1992年10月23日至31日在广州中央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参加评选的作品约600多件,经过初评,筛选掉约200件,此后陆续送到的作品约有二三百件。5参展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也有少数英国、意大利的艺术家。此次展览共评选出文献奖2件、学术奖5件、优秀奖20名、提名作品70件。27件获奖作品以100万元由深圳东辉实业有限公司购得,吸引了媒体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批评家主导、由企业投资完成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作案例。

跟以往由官方主办的展览相比,此次展览具有明显的市场运作特征:第一,以艺术推介和销售为目的。此次操作由西蜀艺术公司发起并进行前期投资,广泛吸收参与主办的单位(广告单位)投资,每位艺术家须交300元报名费,获文献奖、学术奖、优秀奖的作品的奖金分别是5万元、3万元、1万元,总奖金高达45万元,评委和鉴委的报酬是每人3000元,这些金额在当时都不是小数目,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浓郁的商业运作行为。第二,艺术批评家的全面主导。广州双年展与官办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它以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为向导,它的评选团由艺术批评家组成,分为评审委员会和资格鉴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负责作品的初选和复选,资格鉴定委员会在评审工作之前,提供学术背景资料,参与送展作品的资格鉴定和初评工作,对参展作品作学术阐释和风格样式的分类,对获奖名单进行监督,有权弹劾不合理的做法和或获奖对象。6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时间内,中国美术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品的评判主要由各级美术家协会负责,评委由担任领导职务的艺术家组成,这与国外的画廊——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制度相去甚远,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而广州双年展可看作是国内批评家试图建立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制度的尝试。第三、宣传效应空前。九十年代是中国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媒体效应也为商业机构所重视。此次展览,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化参考报、广东侨报、粤港信息日报、亚太经济时报等众多媒体参与报道或者宣传,其中不乏类似“百万元油画交易”“高价拍卖”“投资热点”等轰动性的报道。更为重要的是,围绕此次展览,形成了一批记录性的学术文献、理论文章和作品集。第四,前卫艺术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认可。中国前卫艺术从70年代末开始发端,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制约,到了1989年之后其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90年代开始勃兴的艺术市场,无疑为前卫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此次展览的作品以新作为主,受国际双年展惯例以及国际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形势的影响,不少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都带有前卫倾向。

90年代,人们对艺术市场的期待很高,而其本身的机制和体系却很脆弱,比如,1993年4月的《广东美术家》曾刊载华南师范大学开设艺术商学研究班的简讯,还计划编写《艺术商学丛书》,但后来计划没有完成。《艺术•市场》在四川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之间轮换出版9期之后停刊,《广东美术家》也因经费问题在出版了4期刊之后而停刊。第二届广州艺术双年展计划于1994年11月下旬在广州举行,但后来没有了下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单纯由批评家组织、纯商业操作的艺术机制的脆弱性。

四、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

尽管广州双年展只是昙花一现,但它还是作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使艺术家看到官办展览不再是唯一的进身之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展览的轰动效应也给正处于改革中的艺术机制看到了可供借鉴的地方,一种由政府牵头筹划的以交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形式应运而生。

1993年11月16-25日,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博览会,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之一。据当时的报道称:国内有近270多家美术院校、画院、画廊、美术馆、公司、出版社、社团参展,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画廊、艺术杂志以及艺术家,他们在442个国际标准展位上展出各类艺术品近万件。7此次展览由文化部艺术局主办,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承办,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广东省文化厅、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为协办单位。组委会主任为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顾问当中包括程思远、叶选平、谢非等政界要人,以及吴作人、吴冠中、王琦、关山月等艺术名家。艺术委员会则由著名画家、著名美术机构负责人和少量美术理论家组成。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组织方式脱胎于全国美展模式,是由政府发起的层层落实的官方文化活动。

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说,此次博览会有442个展位,每个展位5800元,仅展位费就达250余万元,此外还有每位观众20元的门票,现场交易的税费,以及给周边地区带来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收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涉及税收问题,在博览会上最后的成交额统计不过几百万元,据知情人说, 场外交易成交额是场内成交的几倍。8可以看出,从第一届艺术博览会开始,就比较严重地存在这种“场内交流、场外交易”的情况,这是中国艺术博览会的独特现象之一,但不管怎样,这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当然,因为这是以艺术经营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谁出得起钱谁就可以参展,导致此次参展对象比较混杂,既有机构也有个人,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工艺品、赝品在场交易的情况。当然,这仍然是一次规格很高、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艺术博览会,去除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因素,特约和参展画家中,包括当时已故的艺术大师如朱屺瞻、傅抱石、李苦禅、李可染、钱松岩等,也包括当时处于创作高峰的艺术名家如吴作人、吴冠中、启功、靳尚谊等,以及后来成名的刘大为、尚扬、吴长江、杨飞云等人,参展单位包括中央美院国画系、北京中国国画社、广州美院教育系、陕西书学院、成都画院、云南画院等,应当说其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通过展品的观摩,现场的互动,也促进了学术的交流。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艺术机制转型、艺术市场开始走向规范的年代。双年展、艺术博览会、艺术拍卖会,这些当代艺术市场运作中的重要事件,首先发生在广东,跟广东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制度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虽然上述三次艺术运作,都带有一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组织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广州双年展,只办了一次,中国艺术博览会后来也移师北京,但这些艺术运作,开辟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新纪元,其草创中的模式也为后来的艺术运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2(25).

2.深圳市动产拍卖行.首届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香港:艺术天地出版社1992.

3.梁婷.艺术品拍卖第一槌轰动国内外[N].深圳特区报,2010-10-3.

4.赵力.中国美术品市场的现代演绎[J].艺术生活,2010(2).

5.陈孝信.双年展评选工作侧记[J].江苏画刊,1992(12).

6.吕澎.双年展主持人谈年展的举办和其它问题[J].江苏画刊,1992(12).

7.杨荔.市场的神话与现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现场报道[J].美术大观,1994(3).

8.周易.中国艺术博览会扫描[J].文化月刊,1994(2).

赖荣幸,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拍卖会双年展运作
家有谢天谢地
2019福建慈善拍卖会暖心举行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
沪举行股票债券拍卖会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