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寿 (福建省泰宁县金湖奇木根雕厂 福建泰宁 354400)
根雕传统人物造型的艺术探讨
王德寿 (福建省泰宁县金湖奇木根雕厂 福建泰宁 354400)
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蕴藏着很多美丽、富有艺术性的事物,并且同人们的形象、思想存在密切的关联。根雕在众多艺术种类中富有其独特的韵味,值得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的造型,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俗、民艺向前发展。
根雕;传统人物造型;艺术;探讨
中华民族的根艺术源远流长,著名根雕艺术家刘开渠老先生曾在发表的著作中提到:尽管根艺术在世界上也存在,然而,时间最长、最优秀的就是中国。在我国,涉及根艺术造型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对根雕内传统人物造型的艺术研究却很少。所以,本文针对根雕传统人物造型的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供相关人士参考。
对于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造型的物品可以被用作观赏、陈列、收藏等,历经了由原始根状形态至特别艺术形态的变化,展现出了自然艺术与人为艺术的高度融合。初步来看,我国人物题材根雕艺术的起源为明清朝代。依据史料记载,安徽黄山曾居住一位根雕大家,擅长人物造型。因为人物造型的根雕艺术原料多为废弃的树根,如果这些原料没有被艺术家发觉,则就会被当做是烧火的木柴,所以,也将其称作“柴人”,之后谐音称为“才人”“财人”等。
根雕,望文生义,其指的是用树根制作的雕刻作品。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的造型含义也就指的是艺术大家依据原料大小、形状、姿态等,通过细致的分析,利用艺术的方法制作成某位传统人物的形状。根雕艺术同普通的圆木雕刻存在较大的差别,它的造型更多在于突出原料的自然特性,将其转变成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同建筑施工中的浮雕人物造型相比较,根雕艺术人物更立体、更形象,富有艺术性。也可以说,根雕艺术中的传统人物造型才是最靠近现代雕刻艺术的作品,是我国民间造型雕刻艺术的精华及代表。
对于根雕艺术中的传统人物造型来讲,其类别的划分条件较为复杂,一般除了由人物性别进行种类划分外,还能够依据视觉的效果将其划分成:隽美类、神武类及智叟类。还可以依据人物的形态将其划分成:纵立类及倚卧类。不管怎样划分类别,人物气魄、神韵、形象的凸显是根雕艺术人物造型的共性,而文化信仰及民族等就蕴藏在根雕艺术传统人物的造型内。依据根雕的寓意,将其进行类别划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类根雕人物的造型指的是被用作辟邪、镇宅、供奉、祈福等用途。人们把部分具备维持公正、救苦救难的神话人物,或者内心敬畏的人物制作成根雕,在视觉、神韵等方面都带有浓重的情感、宗教色彩。一般,弥勒佛、达摩祖师、钟馗、观音菩萨等是民众内心所敬畏、喜爱的守护神。根雕的收藏人员可以依据其自身信仰、或者带有的内涵、如镇宅、招财等进行选取,体现出了主观性。一般辟邪、镇宅类的传统人物根雕艺术所适合的人群都具有共同的心态,就是躲避灾祸、信仰、祈福等。可以说,宗教的精神信仰也是民俗的一种延续方法,其根雕人物都具备较为严谨的风格特点及文化韵味。
对于雅士、文人类的传统人物根雕艺术来讲,其指的是为了满足文人展现情操、修养而制作的人物楷模。中华民族一直都有重视修养、塑造斯文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文化楷模不但对传统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现代人们有着启发,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代表。这类根雕的人物形象通常为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被后世人著有神话色彩,对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通常,其又可以被划分成三个类别:其一,圣贤大家,例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其二,文人骚客,例如:李白、屈原、苏轼等;其三:美人,例如:杨玉环、西施、小乔等。此类根雕艺术在关注人物神态、形象的同时,还关注人物的韵味、风采。因此,在进行制作期间,不管是在把握人物的艺术性还是工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想要制作出具备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就需要细致了解其人物思想,内涵及感染力。也可以说,需要提高制作人员在文化方面的审美水平,才可以精准的捕捉到人物想象的关键。例如:对于诗人李白来讲,其需要表现的特性为豪放不羁;对于大儒孔子来讲,则需要表现的特性为思辨神韵;对于诗人苏轼来讲,其需要表现的特性则为浓重、沉思等。总而言之,对于不同的历史人物来讲,其自身的文化及个性,不但决定了其风采,也反映出了雕刻人员本身的情绪、思想。
对于平民、渔樵类的传统人物根雕艺术来讲,其指的是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人物想象,展现出了根雕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精神。此类艺术作品尽管数目相对较少,并且对象也并不是单一的特殊人员,而是很多百姓的整体代表,人物的造型多古朴、沧桑,或耕樵、或采桑,体现出了人们勤劳朴实、悠然自得、民风淳朴等特点。
一般来讲,在根雕艺术品种,其传统人物造型所体现的精神情结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别:
对于我国的根雕艺术传统人物作品来讲,其在文人雅士方面获取了不菲的成绩。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根雕艺术中的传统人物在造型上具备一种飘逸、洒脱的书画韵味,这与我国古代绘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很多根雕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是来源于我国古典人物的画稿。在中国画中对人物形象的认可为根雕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古代文人的动作标准包含:踱步、凝重、身端、拈指等;而古代武将的动作标准包含:挺胸、锁眉、怒颜、威武等。深入分析发现,我国根雕中传统人物的形象颇具中国画中泼墨及写意风格的影子。对于我国艺术来讲,写意是其重要的核心思想,把写意灵活的融入根雕传统人物形象的制作中,是所有根雕作者共同的风格。不管是地域文化、生态环境还是生活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人物形象方面所追求的写意风格也各不相同。能够确定的是,根雕中传统人物的形象审美指标同我国绘画艺术的取向大致一样。在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形象的写意目的在于使造型更富思想、美感及情趣,通过夸张的方式突显特定人物的个性及细节。通过写意的形式突显传统人物的风采与领会。所以,其也体现出了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造型带有我国绘画情结的特征。
我国传统根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自身就具备一种神话的氛围,自然界中奇形怪状的树根十分容易调动人们的联想,在人们发现一块根雕原料时,就会很自然的将其外形同神话人物的形象进行联想,例如:人们所熟识的寿星、罗汉、菩萨等虚幻人物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联想所产生的。另外,对于根雕传统人物艺术品来讲,其是民间造型艺术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其同宗教文化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宗教的传播者灵活的应用民间根雕艺术进行教义的推广与传扬,民间的根雕大家也依赖宗教的影响突显自身的创作价值。可以认为,民家的造型大家同宗教互相辅佐进行发展,二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了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百姓家中都会陈列一些根雕的艺术品。例如:郑剑夫先生的根雕作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突显了根雕艺术中传统人物造型同宗教的情节。
我国明代胡应麟先生在品评诗词中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因为碳化、腐朽等自然之力,让植物根系较为柔软的部分变成了泥土,仅留存较为坚硬的部分,例如:树木的瘤、结、心等,亦或是油性较大的部分也会保存下来。在历经了长时间的蒸发、氧化、晾晒、积压、硅化、碳化等作用,让根雕的材料极具大自然的诗词情情结。
唯有基于此前提下,开展根雕活动,才能够高效表现人文的艺术性,将根雕艺术品制作的传神。另外,在一般条件下,根雕传统人物的创新与构思同古代诗词存在紧密联系,故事、绘画已经变成了无法缺少的情感融合,进入了根雕艺术的文化沃土中。此种情感上的关联就像古诗词中的虚实相辅、动静结合一样,突显了我国根雕文化在文学方面的情结。
对于我国根雕作品中传统人物的造型来讲,其包含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技法、元素及风格,同西方一些雕塑作品的精准性相比,根雕艺术有助于维持我国雕刻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根雕材料的自然形状同现代雕刻的处理方法在某些方面来看存在相似的语言,人们在欣赏及创作传统人物的雕塑艺术品期间审美观念是相近的,例如:动态的洒脱、自然,肌理的厚重、沧桑,形式的奇特、玄妙,题材的典雅、文化等,因此,二者极具可比性。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对根雕传统人物造型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寻现代雕刻中关于传统人物制作方面的突破点,从而为将来的雕刻艺术累积经验与方法,最终让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因此,现代的美学教育不可以忽略根雕传统人物造型艺术所具备的现实价值。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率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根雕艺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根雕中传统人物的造型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开创一条同现代艺术相吻合的道路。根雕艺术中的传统人物造型同现代雕刻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在艺术融合的局面下,怎样全面发挥我国根雕艺术整体优势就成为了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根雕人物艺术方面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保留传统,开辟新的局面。
总而言之,对于根雕传统人物造型艺术来讲,其在美学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雕艺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发展,因此,对根雕传统人物造型的艺术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1]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
[2]刘玉叶.从符号美学视角看汉魏六朝书法评论中的人格比兴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1).
[3]于明刚.当代雕塑艺术的新语言——数字造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9).
[4]殷晶波.对艺术特征的一种审美性诠释——试谈对庄子“言”“意”观的认识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黄雅峰.汉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的西王母仙界图式分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
[6]陈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中国根雕艺术欣赏[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8(09).
[7]安荣杰.论雕刻艺术不断创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