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雄
河山赖有英雄气
——袁崇焕事略
周 雄
袁崇焕手植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生于奇山秀水的藤县天平镇新马村。
袁崇焕出生这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遗甲”起兵,拉开了明亡清兴的历史序幕。
袁崇焕自小聪颖好学,能文善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4岁的他在县学考取秀才。他在青少年时以豪士自许,喜欢同好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貌、兵戈战阵之事,立志读书上进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修身治国。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23岁的袁崇焕考取举人。从第二年起,他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在13年的赶考中4次落榜。在科考落榜的失意、郁悒和艰辛中,袁崇焕曾流露出“故园泉石好,归去把鱼竿”追求超然物外的思想。但“素有山水之癖”的袁崇焕在游历祖国山川景色中,追慕先贤的足迹作《黄金台》、《望鹿门山》、《舟过平乐筹边楼》、《黄河》等诗,赞扬“吾闻古圣贤,君臣同德美”、“鹿门多隐士,我爱孟浩然”,寄托“我来凭栏试一望,江山指顾心悠悠。闻道三边兵未息,谁解朝廷君相忧”的豪情,既关心辽东战事,又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才而无法施展的深深遗憾,在比照孟浩然、李白、杜甫先贤的坎坷经历的感悟中找到慰藉,追求济世安邦的理想始终未改。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36岁的袁崇焕考取进士,翌年在福建邵武任知县。据清咸丰《邵武志》记载,袁崇焕在邵武任知县“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趫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他好与老兵谈边塞之事,“后以边才荐,累官辽东经略。”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在京朝觐。御史侯恂见袁崇焕政绩卓著,百姓拥护,又有英风伟略,破格留用,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时后金努尔哈赤兵锋指向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明军广宁兵败使关外局势空前严重, 社会危机恶化。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畏缩不敢任,不顾时局困难只求偷生,借差出京。
面对边关危机,富有胆识的袁崇焕,却单骑出关巡视形势,回京后独攘臂请行,提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豪言壮语,为国勇挑驻守边陲的重担。
驻守辽东初时,袁崇焕反对上司辽东巡抚王在晋消极防御的思想,力主积极防御,坚守关外,屏障关内,营筑宁远,以图大举。他的主张得到首辅孙承宗的支持。
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营筑宁远城完工,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一座重镇。孙承宗、袁崇焕营筑宁远防线,总计已恢复被后金侵扰的五城十二堡,垦田5000余顷,兵民已达10万。宁远经过袁崇焕经营,由原先“城中郭外,一望丘墟”的极度荒凉,变为“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的地方。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始终没能打破关宁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受攻击,关外形势也顿为改观,在此后20年基本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
袁崇焕在孙承宗的支持下,为建立关宁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逐渐形成了“关外守关,主守而后战”、“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等正确的抗辽军事思想。
“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明末万历皇帝怠政,造成宦官当道,朝廷中枢濒于瘫痪。
未受良好教育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专宠大宦官魏忠贤,使得朝廷宦员擅权,小人当道,朝政黑暗,明朝的政权大厦摇摇欲坠。孙承宗虽身为大学士、天启帝师、辽东经略,且功绩显著,但因得罪魏忠贤,遭到阉党排挤,借病辞职回乡。高第替任辽东经略,却畏敌如虎,折辱将士,撤防弃地。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发动对宁远孤城进攻。宁前道袁崇焕顶住上司高第的巨大压力,在失去座师和师长孙承宗的援助,关外城堡撤防、兵民入关等不利形势下,率领一万余名官兵孤守宁远,抵御后金的进犯。
袁崇焕率二万多军民,刺血书立誓言,采纳了诸将的议请,制定兵略凭坚城利炮固守,用矢石、火统和西洋红夷大炮奋力还击,以长击短,与数陪于己之敌昼夜激战。在严重危急关头,袁崇焕身先士卒,不幸负伤。他“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奋争先,相翼蔽城”。
后金一面继续攻城,一面分兵数万,踏冰进攻明军军需重地觉华岛,企图引袁崇焕出城救援,想凭后金善骑射的优势和袁军在野外决战。袁崇焕不为引诱所动,凭坚城利炮固守,最终率领宁远军民重创敌军,努尔哈赤受伤撤退。明将满桂、祖大寿率兵乘胜追击至双树堡。
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在政治上对官心、军心与民心有巨大的振奋作用,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起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
兵部尚书王永光向天启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宁远大捷“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袁崇焕擢升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军务,仍驻宁远。为表镇守决心,袁崇焕将年迈的母亲和妻子从南国接到危地宁远,其手下将领也把自己的妻儿迁来居住。他们誓言:“土地破,则家与之俱亡!”
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重建关宁锦防线,使关宁锦防线在宁锦激战中,成为坚不可摧的长城。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数万军队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得报后,立即部署防务。后金兵进抵锦州城外,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严密包围。锦州攻守激战,明守军火炮、矢石齐下,皇太极初战失利,攻城不下受到重大损失,后退五里结营。后金围困锦州,企图诱明朝援军与其野战,发挥骑射长技,一举歼灭明军。袁崇焕既固守宁远,又计诓皇太极,派出奇兵进逼扰敌。皇太极见诱明援军野战不成,锦州久攻不下,派使劝和不降,便向西移师,攻打宁远城。
辽宁兴城市(宁远)古城墙及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的红夷大炮
袁崇焕率将士固守宁远,除“凭坚城以用大炮”外,还第一次布兵1200人列阵城外,同后金骑兵野战争锋。明辽军与后金两支骑兵,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矢镞纷飞,马颈相交。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他“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并命从城上以“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火器,齐力攻打。宁远激战,皇太极亲见袁巡抚麾下炮猛兵勇,八旗官兵伤亡惨重,命令停止进攻,撤退到双树铺。宁远一战,明军背城而阵,凭城用炮,以车营拒敌,以骑兵野战,打退敌军,终于获胜。
皇太极撤军翌日到锦州城下,继续围困攻打。后金兵冒死动车梯,强渡城濠。明军凭借坚城深濠,从城上发射火器,后金兵无法靠近城墙。经过激战,攻城不下,加之气候炎热,士气低落,皇太极遂命撤军回营。皇太极背负“辱名”之痛,回到沈阳。
宁锦大捷,举朝相庆。袁崇焕作为统领在报功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手下将领,可见其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然而,辽东胜败兵事,联系朝廷党争。袁崇焕升为巡抚之后,与督师、大将之间产生“廉蔺之隙”,同僚之争。同时,宁锦大捷阉党得益。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应为首功,但宫里的大太监魏忠贤却以“筹边胜算”立了头功,胜利的功劳归于魏忠贤及其党羽。魏忠贤嫉贤、嫉能、妒功、妒才,指使党羽将倾向东林党的袁崇焕排挤出朝廷。袁崇焕因捷遭怨,功高不赏,反遭排挤,评功时仅列第85名,仅“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宁锦大捷报闻京师,阉党权势达到顶峰。与阉党对立的东林党,则遭到失败。天启腐败政治,至此达到极点。袁崇焕愤然请辞归故里藤县。
袁崇焕被罢职后仅50天,天启皇帝病死。崇祯嗣皇帝位,整顿朝纲,不久赐魏忠贤死,并惩治阉党,擢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袁崇焕不记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告别家乡亲人,以“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的雄心壮志,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戍边征程。
崇祯二年(1629年)10月,后金皇太极绕过袁崇焕固守的关宁锦防线,从蒙古大漠来攻打明朝都城燕京。袁崇焕闻讯率九千铁骑,不顾朝廷用兵禁忌千里急速驰援。经过浴血奋战,取得广渠门之战、左安门之战的“保卫京师大捷”。
昏庸的崇祯皇帝听信阉党余孽之言,中后金的反间毒计,使袁崇焕蒙冤入狱。袁崇焕入狱后,从朝廷显官到平民百姓,以不同形式为其鸣冤。但刚愎自用、独裁昏暴的崇祯皇帝一概不听,以“通虏谋叛”、“ 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失误封疆”等九款“罪名”,在崇祯三年(1630年)8月16日将率师入卫北京,守辽功勋卓著的袁崇焕处以磔刑冤杀,其家产没收入官,兄弟、妻子流放2000里。
入狱后,袁崇焕赋诗:“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此身早晚知为醢,莫覆中庭哭过哀”,坦荡自己矢志不渝爱国的坚贞情怀和凛然气概。袁崇焕在狱中写了《忆母》、《寄内》、《忆弟》等充满无限亲情、悲愤抑郁的伤别诗。
相传袁崇焕临刑前,从容无惧,慷慨激昂,作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明史·袁崇焕传》评论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位于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袁崇焕守疆九年,“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其“父母不得以为子,妻拏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袁崇焕披肝沥胆血洒辽东和京师,矢志不渝抗敌气节,让后人为之深深敬仰和追思。
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1773年)十二月初四条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责令详细查明袁崇焕“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乾隆皇帝给前朝曾经打败过太祖、太宗皇帝的袁崇焕平反,从此,人们逐渐了解袁崇焕冤案的真相,开始公开纪念袁崇焕。
1941年,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期间,藤县县长何杞等乡绅为唤醒民众,以袁崇焕力抗外敌的精神抗击日寇侵略,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建立了“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1952年5月,因建设所需,北京市要动迁袁崇焕在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的祠和墓,为提倡民族气节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著名的民主人士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上书毛泽东要求保护,获得准可。毛泽东复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袁崇焕祠和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潭公园内的袁崇焕庙,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军事博物馆把袁崇焕列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杰出军事家,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被列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