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连久 邹世清 靳 鸣
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武汉,430000;2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社会医疗发展部,武汉,430000
21世纪,健康是全世界的共同主题,健康产业已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全世界各国都在为健康做出努力,我国也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以逐步改变现有的“伤病医学”模式。健康医学的发展重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以教育为依托。1988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爱丁堡宣言》强调:“能够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医学院校作为医疗人才输出的大本营,对于医学生健康管理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健康管理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由美国开始实施,在我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和发展已有近20多年的时间。健康管理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健康管理理论知识,掌握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的技能,以及掌握对健康人群的健康干预技术。同时,通过医学生参与全程的个性化跟踪服务,以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群整体的健康素质。近年来,随着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健康管理教育在医学类院校也逐渐得到重视,为积极顺应健康管理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培养健康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有健康管理学方向,开始了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为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健康管理课程。浙江林学院和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设有健康管理学专业,该院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培养老年健康护理、退休干部保健、中医养身、健康教练等专业人才。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将卫生管理学院改名为健康管理学院,并获得教育部的健康管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1]。同时,该学院健康管理学专业也是健康管理师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中心,健康管理学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然而,虽然我国部分院校开设了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但由于课时少,学生很难对健康管理有深入了解,有的医学院校医学生甚至没听说过“健康管理”这门课程。因此,对医学生开展健康管理的教育任重道远。
传统医学教育“重治疗、轻预防”,导致医学生仅重视临床医学的疾病诊疗,没有兴趣学习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健康管理”非常陌生。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日趋增多,而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又是一个长时间的、不间断的过程,管理的效果显现需要很长时间。相对于急性疾病的诊疗能够快速见成效来说,医学生更愿意选择临床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以社区全科医生为主,从事慢性疾病健康管理的人员也主要集中在社区。另外,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这些在社区工作的从业人员,其晋升职称、科研平台、工资待遇等很多现实问题还不能较好解决,这也是导致基层社区卫生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2]。有调查表明,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到大城市医疗机构或大型医疗机构的就业选择高达84.9%,而对社区或乡镇卫生机构就业的选择仅有1.6%[3]。
健康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健康管理机构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国外的健康管理是由健康保险、健康体检的发展共同衍生的,特别是其发达的商业健康保险,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健康管理付费问题,同时还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公众健康消费的理念。我国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健康保险业对个人的健康消费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支持,其健康消费也仅局限在少数高收入人群,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健康体检方面,缺乏相关产业体系和特色服务。健康管理虽然开展了一些服务项目,但是健康服务的相关产业链还未形成,如中医养生与保健产业、文化与健康传媒产业、信息与保险产业等,这使得健康管理的学术理论研究与产品应用、教育培训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4],这也是导致民众的健康理念还未形成,国内的大部人“生病就医”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居民健康消费的理念薄弱,媒体和社会对健康理念的宣传不够,相关机构对健康管理行业的建设缺乏动力行成的。
我国的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健康管理学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健康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须具备营销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2009年,有关专家和学者虽然对健康管理学科体系达成了初步共识[5],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仍然在探索之中。由于学科建设步伐明显滞后,致使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化需求。加之,我国的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事健康管理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临时转行的,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健康管理知识,使健康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因此,如何提高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待于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日本是全民健康教育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在日本不仅每个人都有一本健康手册(该书介绍关于如何保持健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内容),而且日本的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关于慢性疾病的健康讲座、组织民众健康体检等。通过一系列的健康宣传活动,使得民众健康理念得以转变,提高了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营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健康管理氛围[6]。芬兰的健康管理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芬兰通过健康管理教育改变了国民的不良生活方式,芬兰的健康管理教育具体做法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加大媒体对健康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支持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护士的积极参与,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同时,芬兰政府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卫生保健管理改革,如开展公共卫生管理质量评估等[7]。
国外的健康管理教育除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以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了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如欧洲等西方国家健康管理学科教育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早在1966年,欧洲就成立了欧洲地区公共卫生高校同盟(ASPHER),设立MPH学位(Masters In Public Heath),旨在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公共卫生高校同盟还制定了健康管理的质量评估、资格认证的标准,如学习健康管理学的人员,如果通过了健康管理学专业的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认证,无论学习者是否具有医学背景,都具有平等的执业和晋升机会。这是因为欧洲在健康管理方面,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致使学习健康管理的学生有很多来自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如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医学院校的学生甚至占少数。比如在英国,从事健康管理的人员或者学习健康管理学课程的学生,有来自医学院校的学生,也有非医学院校的人员,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会从事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关的健康服务工作[8].
医学院校应积极加强和各大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健康管理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生对健康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兴趣。医学院校还应着重培养全科医学生,形成以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营销管理和保健教育为辅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另外,医学院校在稳步发展现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开设健康管理相关类专业,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职专科院校,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开设不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是这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9]。而作为医学生,应该改变择业思想,正确认识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前景,主动学习健康管理学知识,积极投身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鉴于健康管理机构是利国利民的新兴朝阳行业,政府应该在税收政策、从业环境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营机构开办健康管理公司,支持公立医院引进社会资本开设健康管理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构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密切结合的健康保险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加大全民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参与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中涉及健康服务的参与度,激活健康保险业与健康管理业的事业发展,从而促使健康费用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使健康服务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要对健康管理机构进行宏观指导和规划,规范健康管理机构的市场运营,在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础上,在健康服务项目价格和质量上进行把关和监督,以建立一个全民参与健康管理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健康消费的公益宣传,积极举办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使更多的群众投身到自我健康管理和健康消费中来,进而带动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健康管理,为健康管理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
健康管理学科生存和发展在于健康管理学专业的学历和学位教育。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四个方面进行规划[10]。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有临床医学背景的专家、教授,从事健康管理学的研究工作。医学院校应积极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健康管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着重探索健康管理人才目标定位、核心能力课程设置、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学生职业技能证书发放等问题[11]。人才培养就是在研究健康管理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基地建设就是建立集科研、教学、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为一身的培养基地。
[1]王培玉,刘爱萍.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47-352.
[2]陈琴.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及基层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459-461.
[3]赵露,任成.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8):96-98.
[4]白书忠.中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6(2):329-333.
[5]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15(3):141-147.
[6]符美玲,冯泽永,陈少春.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3(3):233-236.
[7]Purdy Elizabeth 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R]. Thousand Osks :CA SAGE Encyclopedia of Global Health,2008.
[8]Birt CA, Foldspang A. Public health capacity building-not only the property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J].Eur J Public Health,2009,19(3):232-235.
[9]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事业管理,2013,29(2):141-144.
[10]王烨.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医学,2012,18(1):134-137.
[11]白书忠,韩静.应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12(1):30-33.